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中環街市
區仕美整理資料

中環街市前身為廣州市場,於 1958 年建成,經數次拆卸重建後,才成為香港現今唯一的德國包浩斯(bauhaus)風格的建築物。街市於 1990 年時列作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然而卻曾歷拍賣與威脅的危機,幸而後來政府在 2009 年時拍板定案,斥資 5 億元活化此地,作公共和文化用途。

有七十年歷史的中環街市,自二零零三年開始停止運作,‭ ‬至今已有六年。‭ ‬古物古蹟辦事處在一九八九年把建築物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中環街市雖然其貌不揚,卻盡顯現代建築「形式源於功能」 實而不華的建築理念。中間的大光井和高高的樓底, 可促進室內天然採光和通風;外牆上的飄簷造成的橫向線條, 亦有助遮蔭檔雨;完全合乎今天的環保概念。同類型的建築, 還有灣仔街市。不過今天灣仔街市已拆剩個殼, 中環街市便成為本港碩果僅存的包浩斯風格建築物了。



中環街市原址曾建有第一代中環街市,於1895年落成,屬維多利亞式設計,樓高3層,中央設有塔式建築,並於1937年拆卸。現有的中環街市於1939年5月落成啟用,與同類建築灣仔街市同屬實用簡單的包浩斯風格建築物,香港日治時期期間曾改稱中央市場。1994年,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啟用後,中環街市的上層被改建為中區購物廊,並以行人天橋連接扶梯系統及恆生銀行總行大廈,中環街市的街市部份現已關閉,並將在政府把土地拍賣後拆卸。有壓力團體要求政府把街市列作歷史文物保障

第三代中環街市.



在2009年10月,政府發表的2009-10施政報告中將中環街市剔出勾地表,交由市區重建局全面保育和活化,在鬧市中創造一個休閒點。活化後的中環街市將會成為上班人士在日間的「城市綠洲」。政府將會斥資5億元活化中環街市,市建局計劃分階段建築結構勘察,首階段工程估計可在2-3年完成,整個項目則預計需時4-5年竣工。
於2011年11月,市建局經過公開招標後,選出創智建築師有限公司負責活化前中環街市 「城中綠洲」項目。設計將會採取採取新舊兼容及啟發創意的設計,增加綠化空間,包括在天台植樹,並且考慮興建泳池,同時強化地基。市建局會於2012年年中前內完成整個項目的設計,於同年交由城市規劃委員會審議。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

活化中環街市的四大方案正式曝光,負責的設計團隊既有提出大膽創新意念,建議 「雕通」內籠增加建築物承重,或於建築物頂部加建,嘗試構造「漂浮綠洲」;也有傾向「原味」保留中環街市,擬將該座逾七十年的歷史建築,打造為中環扶手電梯系統的起點,或讓其「招牌」玻璃框結構發揚光大。市建局強調,未打算在設計方案「四揀一」,盼透過諮詢尋求獲社會共識的終極方案。

市建局昨日公布中環街市「城中綠洲」活化項目的四個設計概念,當中兩個涉及較大規模的改建或改建工程,並以何周禮建築設計事務所提出的「破繭都市」設計最具爭議,建議拆除中環街市中間部分的六成結構,以便注入新建議結構,提供綠化公園、蝴蝶屋、緩跑徑、單車徑等設施。創智建築亦建議設計貫穿不同樓層的玻璃採光管,引入天然光,同時用作承托建於頂部的新建樓層。

其餘兩個設計則大致保留中環街市的外觀,凱達國際提出的「城中綠門」,建議將中環街市打造為中環扶手電梯系統的起點;而TFP Farrells則提出以盡量最少的改動,達至最大的活化效果,建議將玻璃框格結構伸延至室內,並加入富有彩色的現代元素。
活化計畫的諮詢委員會主席龍炳頤強調,局方並非要在四個設計中挑選最終方案,也未打算將不同設計糅合,反而希望透過拋出四種不同演繹方式,進一步了解市民的看法,尋求一個取得社會共識的終極方案。龍又指,本港過去未曾粕嘗試保育鋼筋混凝土建築,全世界現時也正進行研究,不能只單看方案的設計,委員會稍後會訂出一些評審準則,如考慮設計可行性和有否超支等問題。

市建局行政總監羅義坤表示,四個概念設計中,有些提出較多創新意念,有的倡議保留較多昔日元素,希望能了解市民希望改變多少。他說,需要評估部分設計元素在建築上是否可行,以及在營運上是否許可,預計六月會進行招標,被選中的營運者亦有機會參與討論,料今年底完成終極方案,明年中交城規會審議。至於原來建議的五億元活化預算,羅說,現階段難以評估是否足夠,「若設計可以活化中環街市,也符合公眾利益,相信董事會也不介意多花一點錢。」

中環街市5億保育 商店大眾化

空置了逾6年、位於中環中心區的舊中環街市,將被保育變身做城市綠洲。市區重建局計劃斥資5億元進行保育,初步構思4層高街市內的不足半數樓面面積,做食肆及零售商店。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保證,4年後街市全面啟用時,不會是高消費商場及食肆。

食肆零售店 不足總樓面一半

市建局主席張震遠昨日聯同林鄭月娥介紹中環街市活化方案時表示,街市總樓面約有16.2萬平方呎,初步預留8.6萬平方呎做食肆以及零售店舖,但實際可用的商用樓面只有7萬平方呎,少於總樓面面積一半。根據構思,街市地下及一樓做文化廣場,如大型書店、生活及文化藝術活動資訊站,二樓是綠洲驛站,提供相宜食肆、三樓是綠色生活工作坊,提供舒展身心的運動項目,四樓即頂層會有超過1萬平方呎的天台花園。

市建局資料指出,中環街市未來的綠化及公共空間面積各佔總樓面兩成,除了天台花園,亦設全天候綠化中庭。其餘樓面則用作行人通道和加裝升降機等。 1939年建成的中環街市,前身是廣州市場,為最早居於中環的華人服務,樓宇是現代簡約主義的建築例子,特色是橫向綫條,整幢建築以實用功能為主。街市03年3月停用,現仍有數個租戶在經營,但全屬短期租約。

設24小時書店 由諮委會決定

林太解釋,把中環街市交給市建局活化的原因,主要考慮市建局可以很快完成、及財政上毋須政府額外開支。若項目由私人或其他非牟利機構進行,在揀選合作夥伴方面,至少要用上12個月。政府希望街市的變身工程能在最短時間完成,為市民盡早提供消閒好地方。林太又強調,街市活化後不會變成高檔商場及高消費食肆。

張震遠表示,中環街市會以自負盈虧方式推行,沒有考慮賺錢,街市日後商戶的組合和租金水平,是否有24小時書店等,會由一個諮詢委員會商討決定,但方向走大眾化路綫,目標與附近食肆及商店不同,希望有創意和獨特,而諮詢委員會成員有來自保育界及專業人士。

料5年後完工 2樓食肆先開放

市建局發言人表示,會先做結構勘察,明年施工,預計4至5年後完成,但或會分階段啟用,首先開放的傾向是二樓食肆。林太昨日被問到將中環街市剔出勾地表,有否感到發展商壓力時表示︰「剔出勾地表消息由於事前保密足夠,她沒有感到地產商的壓力,即使後期接近施政報告時有報章報道了剔出勾地表消息,但看到地產商的回應只感可惜。」

撰文:辛佩蘭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99dc6e07-cb3a-479b-86a9-7892a8c90667-673256?category=green_news

從灣仔街市、嘉咸街市集,到近期的中環街市,街市屢次成為保育的對象,其角色與價值也引起愈來愈多的討論。早期本地的街市,只有露天市集和墟市兩種。前者佔據街道兩旁,由大大小小的攤檔所組成,中環的嘉咸街就是現存香港最古老的露天市集。至於墟市,則多數建在鄉鎮廣闊的空地上,營業日期會按墟期而定,附近的村民將飼養的家禽、牲畜或剛收割的蔬菜等農產品拿到這裏販賣。趁墟是鄉民的大日子,四面八方的人流聚集其中,墟市自然漸漸成為地區的中心。


中環嘉咸街是現存香港最古老的露天市集。

商業需求上升,有些也不再局限於墟期才經營了。大埔墟、聯和墟、石湖墟、元朗墟就是昔日新界重要的墟市,墟市四周遍布茶樓、米行、銀號、金鋪、戲院、百貨公司等。然而,隨著本地農業沒落和新市鎮的發展,這些墟市如今已經風光不再,但地名仍然一直沿用下來,作為歷史的憑證。

街市的歷史演變,其實是社會規範化的過程,當中牽涉到環境生、市政規劃等種種考慮。長久以來,露天市集背負了影響市容、破壞生、阻塞交通的「污名」,政府的室內街市遂應運而生。另一方面,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政府停止發放小販牌照,並加強管制,目的是要逐步取締市集,將商販集中收編管理。

至於政府的街市也有轉變,由早期單一功能的建築物,如舊上環街市(即西港城)、中環街市,到現在跟圖書館、劇場、運動場、熟食中心,集中在同一幢市政大廈內,新建的甚至是冷氣街市,又讓發展商在上蓋興建住宅。在公共屋和私人屋苑裏,街市往往依附著商場,成為商場的一部分。有些屋苑甚至沒有街市,以大型超級市場所取代,將街市原有的蔬果、鮮肉、燒味、海鮮檔統統匯聚其中。

雖然新型街市和超市的環境比較整齊舒適,但是街頭的市集仍然具有很強韌的生命力。畢竟廉宜的價格和親切的人情味,不是冷冰冰的超市可以提供的。好像新的灣仔街市冷氣開放,但相鄰的交加街、太原街露天市集,生意依然暢旺。

街市的保育運動,變得如斯舉足輕重。就以中環街市為例,作為政治和商業中心,中環有摩天大廈、金融機構、政府總部、高級酒店和食肆,這些都是擁有最高權力和財富者的場所。相比之下,橫跨皇后大道中與德輔道中「黃金地段」的中環街市,是區內難得的一片屬於庶民的空間,而這正是它最重要、最珍貴的地方,遠超過建築本身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這些年來,當舊區悉數重建為豪宅、商場、寫字樓,一座街市的去留,便成了庶民抗衡政府和大商家的戰場。

正因如此,保育中環街市,大前提應該是延續民間的活力。既然商業區可以擴展至觀塘、鰂魚涌,豪宅可以出現在深水、大角嘴的舊區,為何中環一定只有高尚的一面?中與西、新與舊、高檔與低檔,多元文化並存才是香港的特色。如果保育的目的只是將舊建築包裝為旅遊景點,從而引入名牌連鎖店或高級餐廳,如灣仔的和昌大押,隔絕了庶民的參與,這樣跟IFC有甚麼分別?現在所謂的保育、活化,最大的問題是千篇一律地高檔化、蘇豪化,兼且守著森嚴、諸多規矩,試問又怎不叫庶民望而生畏、敬而遠之呢?

灣仔莊士敦道60至66號為一列4幢一體的廣州騎樓建築,於1888年建成,至今已120年歷史。樓宇裝飾十分考究,麻石支柱、磚砌牆和木製樓板均極具戰前建築風格特色。4幢樓宇中,以66號「和昌大押」店最廣為人知,一個大型「押」字牌匾長年掛在外牆,成為灣仔地標。 它之所以成為很多攝影師垂青, 不因舊, 而是的確建得美, 四個單位合呈弧形,當你從它的右手前邊柱的45度角的對面馬路(即修頓球場)看過去, 弧形的幅度會更大, 看來特別立體, 彷如眼前加了廣角鏡的鏡頭,  任何人都看得出這種效果.

http://www.hkheadline.com/culture/culture_content.asp?contid=67167‭&‬srctype=g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