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認識古老文字

資料整理區仕美

香港歷史博物館 30/1-13/5/2013 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展 美索不達米亞是人類都市文明的發祥地,許多締造現代文明的重要發展,包括文字的發明。

楔形文字是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這種文字是由約公元前3200年左右蘇美爾人所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在其約3000年的歷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統,字形結構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文字數目由青銅時代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後期約400個。已被發現的楔形文字多寫於泥板上,少數寫於石頭、金屬或蠟板上。書吏使用削尖的蘆葦桿或木棒在軟泥板上刻寫,軟泥板經過曬或烤後變得堅硬,不易變形。

楔形文字 cuneiform 被許多古代文明用來書寫其語言,但這些語言之間並不一定屬於相同關聯的語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國同樣採用楔形文字,但這兩個語言是與蘇美語無關的印歐語系。另外阿卡德人雖然也採用楔形文字做為書寫工具,但阿卡德語和蘇美語差異相當多。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使用蘆葦桿或木棒來壓印在泥板上來方便書寫,因此文字筆畫大都為具三角形的線條,而字形也隨着文明演變,逐漸由多變的象形文字統一固定為音節符號。

Cuneiform源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 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複合詞,而阿拉伯人則稱之為「釘頭文字」。

約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青銅時代的蘇美爾人用泥板、黏土球等通過圖畫、刻印的形式記錄帳目。距今約3100年的文字成了後來楔形文字的雛形。要讀懂烏魯克時期的古樸文字很困難,但那時的人們已經開始了複雜的語言積累;當時的楔形文字包含了分類詞彙表,將各種符號、字和短語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統一,然後根據主題分為植物、人類定居區、城市、工具、金屬及動物若干類。詞彙表可能由於地域而不同,但楔形文字的書寫保持恆定,有的可以延續千年不變。

「頭」字的演變

1: 公元前3000年,早期圖形字
2: 公元前2800年後期圖形字。左轉90度。
3: 公元前2600年的碑文,筆劃簡化。
4: 粘土板。早期楔形文字。
5: 公元前第3千年後半葉。
6: 公元前第2千年前半葉。
7: 公元前第1千年前半葉,古典亞述楔形文字。

在法臘時期,公元前2600年,楔形筆劃取代了象形的圓筆劃,每一化都有三角形。漸漸的這些符號演化為表意符號,至於那些無法描繪的東西則用任意指定的辦法來表達。而且蘇美爾人還用它來表示聲音,幾個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個複雜的詞或短語,這就使得許多符號都成為多餘。


Sumerian 蘇美人inscription in monumental archaic style, c. 26th century BC

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時,符號的數目已經削減到六百個左右。符號進一步簡化,最後演變為楔形刻痕的組合,基本筆劃有四種:橫、豎、斜和折。這就是楔形文字。起初楔形文字從上而下直寫,後來從左而右橫寫,字形也從直坐變為橫臥,轉了90度。



楔形文字原使用於古老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最初是一種象形字,發明這種文字的應是蘇美人(Sumerians)。目前所知最早以楔形文字記下的文獻大約出現在西元前三千年左右。楔形文字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後來為求方便,書寫者使用了蘆韋桿來壓印在泥板上,因而字的筆畫都成為具三角形的線條,如同楔形,而字形也趨向統一而固定。

有了制式而固定的寫法之後,楔形文字在字形上逐漸失去了原來象形的意味。在楔形文字發展的過程中,為了增加文字應用的範圍,一個字常被用來書寫和這個字具有類似語意或引申關係的詞,另一方面假借的情形也變得十分普遍,也就是拿一個既有的字來書寫其他同音的詞,這類情形增加之後,文字的表音功能逐漸加重,而使楔形文字越來越具有音節文字的特性。另外和古埃及文字類似,限定符號(determinatives)後來也被加到字形之上,以解決同音詞都用相同字形書寫而不能分辨的問題。

楔形文字被用來書寫許多語言,這些語言之間並不見得具有密切的親屬關係。例如阿卡德人採用楔形文字做為書寫工具,但阿卡德語和蘇美語差異頗大,另外西臺人和波斯帝國也採用楔形文字,但這兩個語言屬於和蘇美語無關的印歐語系。

下面是古波斯文,這種楔形文字包含四十一個符號,大致上是音節文字,但有時也做為表音位的字母。

楔形文字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字一樣,經歷了從符號到文字的發展過程。最初的文字外觀形象並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圖畫。顯然,被後世稱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字,正是起源於圖畫式象形文字。考古學家曾在烏魯克古城發現了刻有這種象形符號的泥版文書,經考證時間是西元前3200年左右。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載。這種文字寫法簡單,表達直觀。有時複雜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幾個符號結合在一起來表達,如把 “ 眼” 和“水” 合起來就是 “ 哭”,“鳥” 和 “卵” 兩個符號合起來就表示 “生” 等。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複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號合在一起,例如 “天” 加 “水” 就是表示 “ 下雨”;“ 眼”加 “水” 就是 “哭” 等。後來又發展可以用一個符號代表多種意義,例如 “足” 又可表示 “ 行走”、“ 站立”等,這就是表意符號,“犁” 的符號除表示 “ 犁”外,還可以表示 “ 耕田 ” 和 “ 耕田的人” 的意思。這樣,象形文字就發展成表意文字,即符號意義不直接由圖形表達而是由圖形引申出來。

蘇美爾人的文字最早是寫在泥板上。在泥板上印刻,因此只適合書寫較短的、直線的筆畫。由於書寫時用蘆葦角或木棒角按壓,在按壓的地方印痕較寬、較深,抽出時留下的印痕則較細、較窄,這樣,這種文字符號的每一筆開始部分都較粗,而末尾部分都較細,就像木楔一樣,“楔形文字” 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楔形成為文字的標準字型後,以後在石塊上刻寫,也同樣刻成這種形狀。

楔形文字傳播的地區主要在西亞和西南亞。在巴比倫和亞述人統治時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發展,詞彙更加擴大和完備,書法也更加精緻、優美。隨著文化的傳播,兩河流域其他民族也採用了這種文字。西元前1500年左右,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已成為當時國家交往通用的文字體系,連埃及和兩河流域各國外交往來的書信或訂立條約時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後來,伊朗高源的波斯人由於商業的發展,對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進行了改進,把它逐漸變成了先進的字母文字。

蘇美爾人 Sumerians發明楔形文字,是對世界文化的傑出貢獻。蘇美爾語的語言體系獨一無二,在字彙、文法及句法構造上自成一格,與後來屬閃米特語系的阿卡德語以及巴比倫語、亞述語有很大不同。但到底應該把它歸併到哪個語系,至今還沒有學者能夠解決。因此,蘇美爾語同蘇美爾人一樣,其歸屬至今仍是個謎。而且,蘇美爾語存在時間比較短暫,在巴比倫王漢謨拉比執政後便成了死語,不再通用。只有祭司們在舉行宗教儀式時使用,頗有些類似拉丁語。

西元前第三千紀末期,屬於閃米特語系的阿卡德語取代了蘇美爾語。阿卡德人在吸收以蘇美爾人的語言和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和發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楔形文字體系。後來的巴比倫語和亞述語,主要是在阿卡德語基礎上完善的。

(陳曉紅 毛銳)(節選自《失落的文明:巴比倫》,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古埃及的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一種繪畫形式的文字體系,基本上就是圖畫,是一種想像描寫的象徵,被古埃及用來記載某些事物或事件.象形文字是由繪畫文字演變出來的最古老的文字形式,它通常是由描繪具體的生物體和非生物體的各種符號組成,既可作為圖畫或圖畫符號,也可以作為想像描寫的象徵性的符號來閱讀.象形文字通常使用的符號大約有七百個(到了羅馬時代增加到五千個),象形文字作為雕刻的碑文或銘文,大約流行了將近四千年之久,最後的象形文字是公元四世紀菲萊 (Philae) 島上的銘文。

神的文字-古埃及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有聖書體(Hieroglyph,即正規體)、僧侶體(Hieratic,即草書體)、世俗體(Demotic,比草書體更為潦草的字體)之分,其中聖書體的產生,就是迎合了人們喜歡在石建築上或是泥磚牆上書寫紀念性文字的需要,而僧侶體和世俗體象形文字則是用來書寫宗教文獻和繁瑣的日常事務文書,較為快捷方便,主要寫在紙草上或陶器上。聖書體、僧侶體、世俗體之間的關係,就類似漢字的楷書、行書、草書。

聖書體是最早的象形文字,書寫正規,圖畫性強,這種文字普遍出現
象形文字與英文字母對照表 


神廟壁上的聖書體

尼羅河河岸生長了大量的蘆葦,埃及人很容易得到蘆葦,而草紙是用蘆葦做的。草紙又實用又方便,所以埃及人便用草紙寫字。


Egyptian surgical text in hieratic script dating to 1600 BCE, written on papyrus.

This was simply a handwritten form of the hieroglyphs, which became increasingly cursive until its replacement in around 600 BCE by a ‘demotic’ script which bears very little visual resemblance to hieroglyphs at all. The meaning of Egyptian scripts was a puzzle until the discovery in 1799 of the Rosetta Stone, a granodiorite stele that conveniently listed a text in both hieroglyphic and demotic scripts alongside a translation in a known language — ancient Greek.

聖書體 hieroglyph(或稱碑銘體,正規體),俗稱埃及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使用的一種文字體系,由圖形文字,音節文字和字母構成。埃及象形文字包含3種字元:音符,包含單音素文字,還有許多單音節文字和多音節文字;意符,表示一個單詞;限定符,加在單詞的最後以限定語意的範圍。

由於形體複雜,書寫速度太慢,所以那些經常要使用文字的僧侶們,逐漸將其簡化,並採用速寫與圓筆的形式,創造了一種較早的草書體,或者說類似於行書,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僧侶體了,僧侶體最早出現於第五王朝,那時僧侶體與象形文字尚難區別,到了中王國和新王國時代,僧侶體文字通常寫在紙草上,一般用來抄寫文學作品和商業文書等,大約到了第廿一王朝前後,僧侶體才開始把宗教文獻寫在紙草上。
當文字發展併在埃及普及時,對文字的簡化也就發展了。這就導致出現了僧侶體和世俗體字體。這些字體適合於在紙草上書寫。但是聖書體並沒有因此而衰落,而是與這些字體共存。羅塞塔石碑就包含了聖書體和世俗體。


古埃及主要文字的轉變為:象形字→僧侶體→世俗體→科普特文。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一種繪畫形式的文字體系,基本上就是圖畫,是一種想像描寫的象徵,被古埃及用來記載某些事物或事件,象形文字是由繪畫文字演變出來的最古老的文字形式它通常是由描繪具體的生物體和非生物體的各種符號組成,既可作為圖畫或圖畫符號,也可以作為想像描寫的象徵性的符號來閱讀。象形文字是由子音所組成,有單音節子音、雙音節子音和三音節子音等等種類,這種圖像化文字大多被使用在碑文、建築材料、陶器和象牙等手工藝品上。象形文字的使用是從西元前3,100年到西元400年間大約流行了將近四千年之久。

世俗體

使用的範圍大概是從西元前650年到西元450年間,是一種形式更為簡單,卻適合作每日紀錄等等用途的文字。與僧侶體不同的是,這種書寫近乎現代英文的草寫體,幾乎找不到任何圖像符號的遺跡,完全用類似字母的符號取代圖像化的字。最初是政府官員們用來書寫契約,公文和法律文書等,到了托勒密王朝和羅馬統治時期,不僅商業上,甚至平民日常生活中,宗教文獻和文學作品,也都用世俗體來書寫,甚至在石碑上也偶而見到這種書體了.古埃及世俗體一直遵循著由左到右的書寫習慣,不像象形文字可以左起也可以右起,甚至從上往下書寫也可以。

因為象形字形體複雜,書寫速度太慢,所以那些經常要使用文字的僧侶們,逐漸將其簡化,並採用速寫與圓筆的形式,創造了一種較早的草書體,或者說類似於行書,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僧侶體了。僧侶體最早出現於第五王朝,僧侶體(hieratic)約被延續使用到西元650年,是一種和象形文字同時期的語言,不過書寫形式更為簡單,主要用來更快速的紀錄非紀念碑文之類的事件。早期的僧侶體比象形文字書寫上更為流利,每個圖像符號在古王國時代便已經濃縮成某種代表圖像,很適合用在紀錄商業活動、文學、科學和宗教文件上。這種文字常被蘆葦桿與毛刷作成的筆,類似中國人所使用的毛筆,然後沾上黑色的墨水書寫,最常被書寫在紙莎草紙上。




Ancient symbols, Egyptian writing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在波斯人的統治期間(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其中有間斷),在亞歷山大征服埃及之後,在馬其頓和羅馬統治時期,聖書體繼續被使用。晚期埃及象形文字的地位有點複雜。一種說法是埃及象形文字區分了「正真的埃及人」和外國統治者(以及埃及的僕從),這可能歸因於希臘和羅馬的作家對於埃及象形文字的偏見。另一個原因是出對自己的文化的自尊心,希臘羅馬時期的作家不願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對方的文化。由於埃及象形文字是神聖的,那個時代的作家門把它想像成寓言式的,甚至是魔術式的,秘傳的,神秘的知識。雖然這種文字系統儘管複雜但卻合理。

大約在公元前七百年左右,即在第廿五王朝時代,從新王國後期的商業文書的僧侶體文字,演變出一種更為快速的書寫形式的文字,也可說是真正的草書,這就是世俗體文字,最初是政府官員們用來書寫契約,公文和法律文書等,到了托勒密王朝和羅馬統治時期,不僅商業上,甚至平民日常生活中,宗教文獻和文學作品,也都用世俗體來書寫,甚至在石碑上也偶而見到這種書體了。

古希臘文字 - 線性文字B

古埃及文字最後的是科普特文 (Coptic) ,從332B.C 開始,希臘語成為官方語言,埃及語逐漸發生變化,由於基督教漸漸傅播,科普特文的興起,逐漸替代了古埃及的文字,科普特文字是由24個希臘字母加七個補充字母構成的,成為民間通用的語言文字.到了公元 641年以後,阿拉伯文字變成了唯一通用的文字了.


stone with Coptic inscription

邁錫尼希臘語是希臘語的已知最古老的形式,多利亞人入侵前,在邁錫尼時期(公元前16至前12世紀)使用於希臘大陸和克里特島上。它保存在綫形文字B寫的題字中,這種文字是公元前14世紀前在克里特島上發明的。這種題字的多數實例都在克里特島中部的克諾索斯和伯羅奔尼撒半島西南部的Pylos所發現的泥板上。這種語言以首次發掘出來的地方邁錫尼命名。

在進行發掘期間,埃文斯發現了數千塊年代約在前1450年的粘土泥板,由宮殿的一次大火意外地烘烤成型。在這些泥板上他辨認出了一種未知文字,他認為這種文字比線性文字A更先進,因而命名為線性文字B。此外,在邁錫尼、梯林斯、皮洛斯等邁錫尼宮殿內也發現了寫有這種文字的泥板。1952年,這種文字終於被Michael Ventris 和John Chadwick破解,鑒定為古希臘文的一種字體。自此,邁錫尼文明逐漸被人所了解,從而走進了文字歷史,被定位於愛琴文明的青銅時代; 更證明這門語言是希臘語早期形式, 破解了這種文字。


綫形文字B泥板

資料來源

邁錫尼文明,是希臘青銅時代(Helladic)晚期(LH)的古希臘文明。它的存在從公元前1600年左右希臘人到達愛琴海開始算起,直至約前1100年的衰落,這是荷馬史詩以及許多希臘神話的歷史設定。「邁錫尼時期」得名於阿戈斯地區東北的邁錫尼考古遺址,在希臘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上。雅典、皮洛斯、底比斯及梯林斯也是重要的邁錫尼城市。文明是個由武士所領銜的貴族統治,大約前1400年邁錫尼人掌握了米諾斯文明的中心克里特島的控制權,並且吸收了後者的文字,從而衍生出線性文字B來書寫自己的語言,一種早期希臘語。米諾斯時期的文字被稱為線性文字A。

當今世界上最通行的英語、德語、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以及日語、越南語、印尼語、馬來語、漢語拼音等的根,全部是羅馬字母(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源於希臘字母,第一種希臘字母是在克里特島發掘出來的線形文字A,公元前1500年開始使用,現在仍未破解;而這裏發掘出公元前1200年的線形文字B,卻破解了歐洲文字之源。

希臘的邁錫尼人在陶器上燒出自己的文字,記錄「壯麗邁錫尼,富甲天下,滿地黃金」的歷史,是為線形文字B,開啟了希臘語、拉丁語、歐亞語等過百種語言,同時間中國商朝晚期皇室占卜記事而在龜甲上鍥刻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體系文字形式,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這樣看來,歐洲和中國的歷史,在文字起源這一點幾乎是同步。

中國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代(公元前13~14世紀)的文字。這些文字因為刻在獸骨或龜甲上,故名獸骨龜甲骨文。「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劃的,故又名「契 文」「契刻」。文字的內,除極少數屬於紀事外,大部分是屬於當時 王公問卜的記載,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此外,因甲骨文 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陽縣,原來是殷代古都,所以又稱為「殷墟文字」。

甲骨文字有契刻體與筆寫體兩種書體互用發展所造成,大體上說,是由契刻體向筆寫體方面發展的。董作賓氏據殷代卜辭,把貞卜人群,分為五個時。以甲骨文字變化,書體變遷,追錝時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為例,闡明其字 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變化過程中,發現了各期甲骨文書寫風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 。

  • 第一期(武丁時)的書法風格,至為宏放雄偉,以甲骨大版大字為代艱作。此類 大字常是強力的,彫的筆劃很粗壯,並填有朱墨(朱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麗的小字,都極為精彩。這些都是承受中興英主武丁風格,其氣魄之宏放,技術的熟練, 頗為驚人。其書家有韋、永、賓。
  • 第二期(祖甲、祖庚時代)書風較為謹飭。祖甲、祖庚是繼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 賢君,所以當時的卜師,嚴守規則而少變化。其書家有旅、大、行、即。
  • 第三期(廩辛、庚丁時)書風轉變,陷於頹靡,前期老書家已經作古,豪放書風 掃地,當期的書家,筆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筆誤頗多。此期書者,皆未署。
  • 第四期(武乙、文丁時)的貞人,卜辭上不署書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 丁時代新興書家,盡去前期筆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動、勁峭、時逞放逸不羈之趣。此期署名之書家,僅狄一人,其餘尚未發現。
  • 第五期(帝乙、帝辛時代)的書風、除少數獸頭大字刻辭外,其餘的都異常嚴肅 工整。理由是: 貞卜事項,王必躬親,卜辭的段、行,字都很均整,如蠅頭小楷,文風丕變,制作一新。其書家有泳、黃。

    http://blog.yam.com/artie69/article/21809057

甲骨文距離現在雖然已經有了三千多年,但是它已經是一種相對地定型。並且書寫得熟練,很成熟的文字了。它的文辭的內容除了關於占卜某時某日的吉凶、祭祀(常卜要殺多少人、多少牛、羊、犬等牲畜)、征伐、狩獵和年成的豐欠以外,還有占卜天氣風雨、出行、生育、孩子、疾病等等。

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其中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紀錄。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問,有些占卜的內容是天氣晴雨,有些是農作收成,也有問病痛、求子的,而打獵、作戰、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問了!所以甲骨文的內容可以隱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歷史發展的狀況。

甲骨文占卜的方法是將處理後的龜甲或獸骨,在背面加以鑽洞到即將穿透又尚未穿透的程度,再用火烘灼,龜甲的正面就會在鑽洞的四周圍出現裂紋,這些紋路稱為「兆」。負責觀察紋路的人,也就是負責占卜的人,叫做「卜官」,在判斷吉凶之後,才將卜問的內容書寫、刻畫在甲骨上。



甲骨文占卜的方法是將處理後的龜甲或獸骨,在背面加以鑽洞到即將穿透又尚未穿透的程度,再用火烘灼,龜甲的正面就會在鑽洞的四周圍出現裂紋,這些紋路稱為「兆」。負責觀察紋路的人,也就是負責占卜的人,叫做「卜官」,在判斷吉凶之後,才將卜問的內容書寫、刻畫在甲骨上。除了卜吉凶之外,有部分甲骨文是用來記事的。記事的甲骨文字多用刀子契刻,有的先用筆寫,然後刻畫出來,也有的是直接刻畫出來的。甲骨文多數由上而下直行書刻,這種方式仍是今日中文常用的格式。‭ ‬事實上,甲骨文並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中國文字的產生其實遠在甲骨文之前,例如一些刻畫在陶器上的文字~陶文,在六千多年前已經產生。如果文字代表文明的開始,可知甲骨文之前中國文明的腳步早就啟動了。

東巴文: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繼續活下去

東巴文中的象形文字與甲骨文同是處於文字的原始階段,在造字方法和運用上有相同之處,但又各具特點。據東巴文化研究所李靜生先生考證,認為「從文字發展歷史的角度看,東巴象形文只是處在甲骨文的前期階段,即古文字的第二階段──圖畫文字階段。


東巴文原片

比較這兩種文字 –

  • 東巴象形文形體繁,近於寫實,不便書寫;甲骨文形體簡,近於寫意,便於書寫。
  • 東巴象形文字基本上還不能完整地記錄語言,在經文中基本上只能省略書寫;甲骨文已能把音記全,無省略情況。
  • 東巴象形字音節多;甲骨文音節少。
  • 東巴經文書寫行款還不固定化;甲骨文書寫行款已基本固定。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