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香港大专社会服务队50周年庆祝生活营 座谈会 (2014/11/6)
関品方 (香港大學名譽教授, 十三學者方案發起人之一, 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1.  如何挽狂瀾於既倒?

筆者近年很少寫政論文章。七月,我提出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觀點,建議慎重評估佔領中環運動的嚴重後果。八月,我參與十三學者政改方案,提出在窄縫中尋找出路的想法,希望人大常委定出一個比較寬鬆的框架。九月,我提出柳暗花明,存乎一心的意見,面對人大常委嚴苛的規定,認爲泛民諸君應該實事求是,冷靜思考香港的未來,務實應對。
良好願望落空。如今佔領運動,不只中環一帶,而已移師政總。和平與愛的口號,變得空洞。警方當日希望從速平息事態,過早或過多使用了催淚彈,被過分渲染使用暴力,引致全球觸目,上升到外交層面,事態變得不可收拾。如今雙方騎虎難下,更大的衝突即將到來。如果處理不善,極有可能發展成爲香港版的六四事件或二二八事件,那麽香港肯定從此沉淪一段較長的日子。
現在有人提出示威非升級對抗不甘休,要特首梁振英下臺,要人大常委收回決議,打出香港問題香港解決(即叫中央不要幹預),政治問題政治解決 (即堅持真普選和公民提名)。如何力挽狂瀾,各方均有責任。不然,社會上謠傳的所謂敵我矛盾的定性和外國勢力的黑手將自我論證,最終如果出現特區政府流血鎮壓,拘捕異見分子;中央被迫出手,暫停實施一囯兩制,那就萬劫不復,夫復何言。本文坦率而陳,不喜勿看。
現時各方都需要理性退卻,冷靜下來,以平和的態度對話,謀求共識。能否做到,視乎有關人士在這歷史轉折的關頭,有沒有智慧和勇氣,放下成見,高瞻遠矚,化解這場舉世注目的中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一囯兩制框架下的世紀大對決。
民主是甚麽?民主的基礎是公平和公義。因此要照顧廣大市民的整體的綜合長遠利益。佔領行動要有所節制,才能爭取大多數市民的支持。要對話説理,要尊重法紀。民主不可以是少數人專政,要考慮沉默大多數的意願。民主更不可以爲少數人或少數團體的自身利益服務, 例如報刊和政黨。
我們怎樣看中港關係?應該清醒地看到,香港的將來出路在中國。中國不是香港的敵人。先不說年輕一代是否有對祖國的認同。我們無須帶有民族主義的情緒,純粹從功利的角度來看,只要捫心自問:中國和香港,究竟誰靠誰?我們不能挖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牆角,這做法是愚不可及的。我們還要反覆認清這樣一個確鑿的事實,就是直至中英談判前的140多年以來,英國從來沒有給與過香港民主。回歸十七年來,在民主的進程上,是中央政府逐步對香港人開放政治的參與。我們或許不滿意步伐太慢,縱觀國內外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理智告訴我們,循序漸進不斷往前走才是正解。美國民主制度的改革經歷了兩百多年,歐洲諸囯憲政改革歷時更長,何況中國背負著幾千年的封建帝制沉澱?
爲什麽近年中港關係急劇變壞?其深層原因,是中國的迅速崛起;從2008年北京奧運後日益明顯。中國的強大,對香港年輕人的直接影響,就是工作職位被搶走,樓價被搶高,孕婦的醫院床位被搶訂,甚至日用品如奶粉也被搶購。一種反對中國人因著自由行蜂擁到來購物抬價的情緒,很容易便被別有用心的人鑽到空子,被充分利用。他們對中央有對抗心理,向中央挑戰,發明<強國人>的叫法,中國越發展,怨氣只會越大。如今更以鬧事的方法,反法治,進行街頭抗爭。歸根結底,是香港固有的優勢,近年已見褪色。我們不努力趕上,反而內斂排外,固步自封?日本和美囯近年聯手遏制中國的發展,也是由於中國超越日本,成爲第二大GDP強國之後的事。大環境的深層原因,是國際的地緣角力,外部勢力一貫猖獗,我們身在旋渦之中,要讓香港的年輕人知道。
應怎樣處理和下一代的關係? 明珠有價人無價。對學民思潮和學聯裡面的年輕人,我們要像愛惜我們自己的子女一樣,關顧他們,溫柔誠懇,容忍耐性, 諄諄善誘,希望他們認清香港本土意識的世界性,明白讀懂歷史和瞭解國情的重要性,讓他們親近中國,同時要擴大他們的國際視野,加強英語和普通話的表達溝通能力,引進外國青年政策的先進經驗,不放棄每一個基層家庭的年輕成員。大專院校的領導層要肯為天下先,樂意成為意見領袖。筆者相信,儘管目前推動街頭抗爭的人,行為有點激烈; 絕大多數參與佔領行動的年輕人有熱情和抱負,都不會是壞人。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最終應該都會有所作爲。他們是香港將來的希望所寄。80後和90後的青少年,包括學生和青年在職員工,是移動互聯網的新世代。政府應當自我檢討,提升青年政策的質素,改變管治體制,提升管治威信,採取嶄新的懷柔模式和他們開明地溝通,更要密切聯繫他們的家長。中國方面,在香港青年政策上更須緊密配合。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回首當年所謂「火紅的年代」,不少青年學生受席捲全球的反越戰運動影響,更由於國內紅衛兵運動的衝擊,在七十年代的香港,衍生出反對殖民地徹底奴化教育的浪潮,對建制作出批判的反思。從「極左」的不斷革命論及無政府主義到溫和的社會改良主義,吸引大批年青人、特別是大專學生投身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發起保衛釣魚臺主權的運動,集會結社、遊學辦報,不一而足,進而為了尋找民族文化的根源而提出「認識祖國、關心社會」的行動綱領,前後凡十年。不少現時已六十出頭的當年的大學生或多或少都參加過這段「學潮」,有共同的集體記憶。現在回顧起來,這段歷史反映了一個時代遞嬗脈搏的躍動,象徵了現代公民社會的啟蒙。他們爭取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民主的實踐,還有民族的情懷。澎湃的熱情﹐鼓動年輕的雄心。

歷史的發展就是如此吊詭。有這樣一種說法:三十歲以前不嚮往共產主義的人不足觀。三十歲以後仍相信共產主義的人不足畏。以當前的世界潮流而言,不管所謂共產主義或民主普世價值的理想所指為何,對年青人的追求和熱忱,社會人士﹝特別是執政者或當權者﹞應採包容、諒解及團結的態度,予以引導、開解和啟迪,並使之納入正軌,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反思當政的容或不足之處。這是人類世代興替的代謝精髓,也是當代開明政治的人本要求。時代的洪流不斷向前。世界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永遠是屬於年青一代的。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當年的港英政府,一方面雖然煞有介事地列出他們認為要警惕的年青一代「危險人物」,另一方面仍清醒地理解到,他們本質上是社會的改革先行者,由於社會歷練及人生經驗不足,對時代發展的趨勢有超前趕進的思維,當時或不為世用,但如因勢利導,今天反政府、反建制的年青人,明天可以成為社會的棟樑、國家的領袖。此所以古人有所謂「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的感慨。對年青人的「偏激」言論和行為,宜把眼界放長遠一點,對他們耐心一點、愛護一點、容忍一點,不可一棍子打死,或過早地斷定對錯﹐以至扼殺了社會上新興的、有可能代表時代前進方向的前瞻力量。

筆者忘不了的,還有當年香港社會對大學生的支持和培養。從七十年代開始對大學生的免息貸款,幫助了多少來自基層的青年人。反過來看,大學生對社會應負有責任,特別是對一般的基層群衆和勞苦大衆。為政者要不失青年時期的赤子之心,樂見年輕人關心社會和國家大事。

1967年香港暴動時,有些中學生懷抱一腔愛國熱情,無辜被逮入獄,受到不公的對待,至今還未能平反。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倒行逆施,還有八九民運六四事件,留下歷史的傷口。近年還傳出國內不少維權人士受到壓迫。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既古老又年輕,還有很長的一段現代化的路要走。香港的青年人有責任監督國內在人權法治和民主自由方面不足之處。路遙遠,讓我們一起走。中港兩地不應因著政改的齟齬而疏離,讓彼此孤單上路。

香港近年的國民教育有缺失。當局要虛心吸取教訓,學習怎樣持開放的態度和內地結合,與世界潮流一致起來,讓學生明白環球經濟和世界公民的大勢所趨。與此同時,通識教育不應以民族主義和愛國教育為基礎劃地為牢,要理解香港的世界性和中國的紐帶是互相依存而不是互相排斥。香港從來並非一個可以獨立的政治實體。要學會怎樣和中央相處,有話好好説。泛民的政黨應做好榜樣。要糾正選修中國歷史的錯誤做法,要正確對待殖民統治和帝國侵略的西方歷史。一句話,就是要回顧中國歷史,瞭解香港過去,才能知道世界的現狀,才能確立對將來的正確視野; 就是香港千萬不能去中國化,千萬不能搞香港獨立運動。如果這樣做,將會是絕對錯誤的政治命題,會害慘了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是祖國大家庭的成員,應團結起來共同創造美好的將來。我們都是全球村的成員,彼此鄰居共處;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香港才能好。香港不可能獨善其身。那是自欺欺人。

政改如何走下去? 筆者衷心希望下一輪諮詢啟動後,能考慮十三學者提出的提名委員會民主化,加強提名委員普選的元素和特首候選人提名採取名單制度,讓提名委員會有機會考慮有泛民背景的,同時符合愛國愛港原則的特首候選人。請中央相信香港人的理性選擇,這是唯一的出路。正如陳弘毅教授最近所指出,十三學者提出的方案辦法,與人大常委的規定是一致的,符合基本法的。何不以此為起點,扭轉乾坤,挽狂瀾於既倒?

 

 

  1. 佔領之後 - 香港需要嶄新的青年政策

 

筆者剛從美加回來。闊別香港才兩三周,一看彷似變了個樣子。香港不再祥和守法; 年青人的理想訴求,要走到霸占街頭,肯定這中間出了紕漏。現在佔中,學聯和學民三个团体臨崖勒馬,擱置在佔領的區域舉行廣場公投,似有轉機。日後政府如能成立多方平臺或獨立委員會協調政改,僵局或可打破。事實上,眼下學生和青年在打頭陣,幕後有錯綜複雜的政治勢力在角力,各激进派別試圖借助青年學生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把原本書生氣十足的[愛與和平佔中]的號召扭曲成为破坏法纪的闹剧。現在法治的基礎被侵蝕,守法的精神被動搖,如果這場運動最終不能和平收場,將會是一場大災難,香港極可能從此由盛轉衰,沉淪一段頗長的日子,其破壞力遠遠不止於經濟上的損失。
套用鄧小平1989年六四事件後的總結,香港這場雨傘運動,是國際的大氣候和中港的小氣候互為影響之下形成的,就像俗语所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早晚要來,避免不了。這場運動是21世紀全球一體化,市場環球化和信息普及化三大因素互動造成的,是新一代年青人對旧意识,舊體制和舊秩序的徹底反叛和抗爭。資本主義和市場主義是極度個人自利主義的體制,加上環球金融財經制度向金融資本傾斜的内在缺失,智力和勞力的回報率遠低於土地,科技及有形和無形資產的回報率,加上通货膨胀带来资产价格不断上扬,致令年青一代缺乏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機會,人浮於事,難於置業,但社會上物質的誘惑就在眼前,感到被富裕階層剝削,形成仇富心理,因此他们要奪回新一代的話語權。這是大氣候。中港關係,受到東西方不同價值觀的踫撞和衝擊,155年英国殖民統治和17年回歸中國的強烈對比有极大落差,加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成長,香港和内地的經濟差距拉近,香港對中國經濟貢獻的重要性今非昔比。因此,中國崛起的勢頭越厲害,香港年青一代感到委屈,就越發感到疏離。内地人來港購物,置業,生小孩,就業,讀書,旅遊,掙錢,來勢洶洶,規模令人咋舌,搶去本地人原來就不多的各種機會,而年青人就首当其冲,特別深有痛感。加上香港政制架构的某些缺失和當年基本法制定時对政制发展考慮不周,分區直接選舉被少數政客鑽了空子,反對派當得容易;以罵政府和罵建制來掙得選票,可做永遠的反對派,而無需認真地負責任地钻研政策準備要上臺執政。這些政治生态,17年來逐渐變得路人皆知,不少評論都已有深入分析,在这里不再多说。
從這個角度看,這場雨傘運動,就是不可避免。與其矛盾累積到一定程度才爆發開來,不若順水推舟,讓它充分暴露之後,徹底解決。從這個角度看,坏事可以變成好事。至於所謂外國勢力,網上流傳不少消息,不分真假,但國際活動在香港古已有之,或許於今為烈,沒有什麽奇怪。就如同黑社會勢力,全世界到處都有。對個別政治人物进行攻擊,要某人下臺,號召人們上街支持,甚至集体辭職变相公投,提出要與特區政府以至中央政府直接對話。這一切,在運動中有人混水摸魚,在明眼人看來,一目了然。政客在其中抽水,招兵買馬,躲在學生和青年身後指揮策劃,個別報章熱烈鼓動以謀增加銷路,各類手法层出不穷,都不难理解,不算新鮮。
問題的關鍵是,這場運動應如何結束?結束後應從中取得什麽教訓,要採取什麽新的措施對應?這才是我們長遠來看要真正關注的問題。能夠對這些問題有初步的答案,才能夠轉過頭來,解決當前的緊迫問題。二者是互動的,並不矛盾,更难有先後之分。
現在看來,乱局既成,客觀的人們都會承認,在香港,民主真的很难一蹴即至,政制改革當然要循序漸進,一步一步来。2017年普選特首,将会是一大進步。不論8月231日的人大常委決議有什麽不足之処,現在看來定出这框架好像只是一少步,多年後囘過頭來看,我們會發覺這實在是一大步。對香港的民主選舉和對中國的民主憲政,都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如果青年學生們能平心靜氣,所謂見好即收,参与建立一個多方平臺(或独立委员会),為2017年的特首普選有關提委會民主化,提委會入閘低門檻化,和提委會出柵名單制這三方面努力爭取,盡量擴大民主成分,而且堅持這個多方平臺(或獨立委員會)要廣納年青人和學生组织的代表, 公開,透明,公平,公正,和平,有序,協商,互動地有商有量,做好政改餘下的三步曲,那就給與全港市民,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一個良好的印象,把危機轉化為無比的正能量和向良好方向转變的契機,展示香港新一代年青人和學生的氣魄和胸襟,則何事不可為?!政客不行。我们為邁向[真普選]鋪墊,应寄希望於在這場雨傘運動中堅持不懈的80後和90後!
香港的成功得來不易。我們不要讓它坏在這一代人的手裏。我們絕對不能破壞法治。民主就是互相尊重和彼此包容。這纔是我們熟識的民主社會。怎樣漂亮地退場,如何有序地自首,這場運動如何推演下去,為建設民主香港,怎样示範給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如何在國際間樹立文明形象,這些問題,是佔領運動的青年和學生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在這裡重申,政客不行,寄希望於在這場運動中堅持不懈的80後和90後!讓我們牢記雙贏的立場,大愛的原則,和平的方法,協商的態度。這樣纔是真正懂得民主真諦的年輕一代新人。
但是,這樣還不夠。沒有一個嶄新的青年政策,直面大氣候和小氣候形成的根本原因,香港的基層,青年和學生都不會接受。新的青年政策要能夠實際地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什麽是困擾基层,青年和學生的根本問題?這些根本問題,政府怎樣才能夠較好地解決?有什麽針對性的具體措施幫助他們?
筆者人在旅途揪心时, 不斷深思以上這些問題,还没有想得很清楚。這裡简单列出一些政策范畴,包括如下各個方面, 例如成立青年事務局,幫助青年創業,大力扶持社會企業,鼓勵並贊助青年北上加深对中国的客觀了解(筆者說過,香港的出路在中國;我們要維護好這個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國不是我們的敵人),設獎學金和助學金到歐美以及世界各地留学或游学,首次置業可緩付地價,成立民主教室由青年人自主管理,鼓勵青年人參政,檢討通識教育,大力扶持創意產業和互聯網產業,復興文藝教育,加強體能訓練,鼓勵青年人加入紀律部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前特首董建華先生一把年紀,退休多年,現在重出江湖,要成立智囊團,為香港的未來出謀獻策,感激之餘,希望提醒一句,不能再以舊思維,用舊方法,試圖解決新時代下新一代人的問題。我們要多聼,多學。聼他們怎麽說,请他们共同参与。學習新的通讯工具和方式和新一代溝通。

最后,让我们看看梁啟超是怎样談民主的。中国民主何以区别于西方民主呢?西方民主主义之出发点在人权:为要保障人权,所以行法治;为要发展人权,所以行代议制。中国民主主义,其出发点在人性:为要尽性,所以提高人格,培养人治;先筑基础于自治,期收效果于德治、礼治,而法治有以辅之。我们要取长补短,融合东西方的长处。
胡适之说过,一個常態國家,政治的責任在成年人,年輕人的興趣都在體育,娛樂,結交異性朋友. 在非常態的时候,政治不能充分代表民意时, 那麼干涉政治的責任就落在青年學生身上。笔者学生时期当年也曾做过学联的副会长,因而特别对青年和学生的看法和热情深有认同。
一輩子都在研究民主的美國學者Robert Dahl在85高齡的時候,寫了《論民主》這本小書,為了要給大家一個清楚的定義,讓人們討論民主的時候,有個依據。他指出五種民主基本元素,分別是有效的參與、投票的平等、充分的知情、對議程的最終控制以及成年人的公民資格。有效的參與,是指可以參與和知情,投票的平等則保證票票等值,充分的知情可以確保資訊的流通透明,對議程的最終控制則意味人民可以自己決定什麼可以討論、什麼不要討論,而成年人的公民資格則是主權在民的具體展現。這五點元素,可以說是目前為止對民主最清楚、可操作而且容易理解的操作型定義。那末,要落實大規模的民主,需要利用什麼樣的制度配合?他提出了六點制度要求:選舉產生的官員、自由、公正、經常的選舉,表達意見的自由,多種的訊息來源、社團的自律自主,以及包容性的公民身份。這六種制度可以確保民主在大規模實施時仍然得以持續,這也是目前世界上主要民主國家都有的或多或少的制度設計。這樣的制度,被稱做「代議制度」,仅供参考,但不成其为国际标准。
香港和中國的民主化的道路,長路漫漫,我們堅持著一起走。所谓即食式的国际标准,原来就是没有的。

(完)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