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敦煌石窟壁畫高解像度數碼化成果

_光碟致送儀式及壁畫賞析講座 - 2013年12月7日

區仕美資料整理
 
敦煌石窟壁畫數碼化工程是「香港敦煌之友」為保育敦煌石窟的重點籌款項目。於2010年為敦煌研究院管理的167個重點洞窟進行高解像度數碼化計劃立項,以數碼化科技記錄壁畫現狀,完成後用於學術研究及在全世界推廣敦煌文化。
 
項目進行至今已有62個次洞窟通過本會得到贊助,在2013年有7個洞窟 ( 莫14、莫17、莫159、莫194、莫285、莫301及莫302窟) 宣告完成,迄今共完成了13個工程,預期明年再有多個洞窟完工。數碼化工程成果,為後世永久保存了敦煌瑰寶的現狀。
 
何培斌教授及李美賢女士帶領我們欣賞本年度 ( 2013) 完成工程的7個洞窟壁畫,細賞敦煌藝術瑰寶。

莫高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築、塑像 和 敦煌壁畫 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系統反映了北魏、隋、唐等十多個朝代的藝術風格。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


图为窟内壁画与雕塑

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先后开凿一千多个洞窟,现存完整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15身。

17号洞窟
这座洞窟修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王圆篆道士在清理16号洞窟的淤沙时,偶然发现北侧甬道壁上有个小门,打开之后,出现一个方形的窟室,里面藏有从十六国到北宋时的历代文书、字画5万余件,因此被后人称之为 “ 藏经洞”。

藏经洞正中一座禅床低坛,上面塑有高僧 洪辨 Hong-bian的坐相,塑像四周是菩提树和比丘尼的壁画,从洞中出土文书的年代可见,当时的僧人是为了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的时候将经书封存于此。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最重大一次发现,对于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


冥想僧

莫高窟第17号洞窟,约为9世纪晚期到10世纪早期晚唐作品,原高46cm,宽30cm。(右圖 - 纸本墨彩,线条勾勒非常清雅秀丽,面容有生气。为斯坦因偷携出境,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

第17號窟即有名的藏經洞,清光緒廿六年(1900年)6月25日道士王圓發現而舉世驚動,洞內數萬經卷,大部分被其他國家劫走,現分藏中國、英國、法國、日本、俄國和美國各地,因而掀起熱烈的敦煌學研究。北壁有洪真人塑像,他是晚唐著名的高僧大和尚和河西的僧人的領袖,這窟原是他的影窟。  


藏經洞的內壁繪菩提樹、侍女等圖像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珍-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

这张普贤菩萨像是有成对的文殊像的。图中普贤骑着白象,形体较大,侍从形体较小,有些演奏乐器,有的黑面凸目。

現藏大英圖書館的藏經洞文獻:《金剛經》
斯坦因就被允許進入藏經洞揀選文書,他最終只用了200兩銀兩,便換取了24箱寫本和5箱其他藝術品帶走。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莫高窟,又以500兩銀兩向王圓籙購得了570段敦煌文獻。這些藏品大都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現擁有與敦煌相關的藏品約1.37萬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但近年來由於該館對中國文物的保護不力甚至遭致失竊,因而受到不少指責。

藏经洞内壁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伯希和在藏經洞(莫高窟第17窟)檢視經文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