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時期的新羅
林鼎提供 資料來源
新羅(前57年~935年)爲朝鮮歷 史上的國家之一。依照《三國史記》的年代記載,新羅立國長達992年,是亞洲歷史上立國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公元503年始定國號爲新羅)。據《三國史 記》記載,新羅於前57年由樸赫居世居西幹所創建。532年兼並伽倻,在朝鮮半島上開始與高句麗,百濟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羅聯合唐滅了百濟。 668年,新羅與唐又滅了高句麗。羅唐戰爭後,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後成爲統一的新羅。9世紀末期,統一的新羅立分裂成後三國。935年,後三國被高麗統一。

576年的朝鮮三國末期版圖,新羅在東
新羅歷史
歷史學者傳統上將新羅的歷史分成三部分:早期(前57年-654年)中期(654年-789年)和晚期(780年-935年)。
建國
據隋書卷81中稱新羅國,在高麗東南,居漢時樂浪之地,或稱斯羅。魏將毌丘儉討高麗,破之,奔沃沮。其後複歸故國,留者遂爲新羅焉。故其人雜有華夏、高麗、百濟之屬,兼有沃沮、不耐、韓獩之地。其王本百濟人,自海逃入新羅,遂王其國。
據高麗史書《三國史記》記載,新羅前57年由樸赫居世居西幹在金城(今韓國慶州)創建。新羅最初是辰韓的12個部落之一,共有6個村莊和6個家族。據 說,赫居世居西幹是從天上飛來的白馬生下的蛋中出生的。赫居世居西幹13歲的時候,新羅六個家族推擧他爲國王。赫居世居西幹也被認爲是目前朝鮮半島常見的 樸姓的祖先。目前的考古發現表明,在這一時期,可能有新羅政權的存在,但還不能稱其爲真正的國家。金富軾這樣寫的原因可能是想將新羅的歷史看上去比高句麗 和百濟的長。而較之高句麗和百濟公元前建國,新羅可能是建國最晚的。公元503年始定國號爲新羅,之前曾經用過雞林,斯羅等國號,而最早的歷史接近於部落 聯盟國家或者城邦國家。
初期
建國初期,新羅先後被樸氏、石氏(又叫昔氏)和金氏三大家族統治。到2世紀,新羅發展成朝鮮半島東南的一個國家,對其周邊的辰韓部落的影響也不斷擴大。3世紀,新羅成爲辰韓最強大的城邦國家。
250 年,在新羅西邊百濟取替了馬韓形成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在新羅西南伽倻取代了弁韓。50年,在朝鮮半島北部,高句麗已初具規模,並在313年侵略樂浪郡 後成爲具很有威脅性的地區霸王。而新羅的北部也有靺鞨部落的騷擾。(阿達羅尼師今八年 冬十月 靺鞨犯境 桃李華 人大疫)
擴張和中央集權化
356年,金氏家族的奈勿尼師今繼位後,開始世襲君主結束了新羅三大家族輪流掌權的局面。377年,新羅與今中國境内的南北兩朝東晉,前秦以及高句麗分别建交,並向東晉朝貢。
4世紀後期,由於新羅西有百濟南有日本的包圍,新羅最初與高句麗結盟。不過當高句麗遷都到平壤並開始南擴後,427年新羅被迫和百濟結盟。智證王四年(公元503年)正式定國號爲新羅,取意新者德業日新,羅者網羅四方之義。在很多國際場合以羅作爲簡稱之一。
法興王在位時期(514-540年),新羅已發展成爲一個羽毛豐滿的國家,以佛教爲國教並有自己的年號。在伽椰與新羅的戰爭中,新羅吸收了伽倻。532年,新羅兼並金官伽倻;562年,吞並大伽倻,使疆土到達洛東江。
真興王在位時期(540-576年),新羅建立起了強大的軍隊。新羅幫百濟將高句麗從漢江流域趕走後,553年又將這一戰略要地從百濟手里奪走結束了與百濟120年盟友關係。真興王在位期間還建立了花郎道。
真德女王去世後,骨品制度的終止標志着新羅早期歷史的結束和中期歷史的開始。
統一的新羅
7世紀,新羅開始與唐結盟。660年,武烈王在唐的幫助下征服百濟。唐朝在 朝鮮半島百濟故地上設置熊津都督府(660年設立)等5個都督府之後,又設立了雞林州都督府,下設州和縣,羈縻州的“雞林州都督”由新羅王金法敏爲擔任。 《舊唐書》卷199上《新羅傳》載“龍朔三年,詔以其國爲雞林州都督府”。《三國史記·新羅本紀》文武王三年載:“大唐以我國爲雞林大都督府”“際天所 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内外,無不州縣”。自663年起,先後有16位新羅王被唐朝委任爲雞林州都督,曆時200餘年。安史之亂後,平盧節度使移駐山東半 島,改稱淄青平盧節度使,兼押雞林州都督府。
668年,唐朝和新羅的聯軍征服了高句麗。百濟和高句麗滅亡後,唐朝建立的是熊津 都督府、安東都護府等,管理百濟和高句麗的故地。然而新羅不滿於唐朝對朝鮮半島的控制。通過670年到676年的新羅反唐朝運動,新羅聯合百濟和高句麗的 遺民,唐朝被迫退出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新羅宣稱繼承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建立了統一的新羅。
新羅中期的歷史主要特點是君 主權威的壯大。新羅對朝鮮半島的統一使新羅君主財富增加,威望提高。在統一朝鮮半島期間,新羅成功地鎮壓了幾起貴族反叛,清除了對其中央集權最具威脅的貴 族勢力。統一後的新羅開始進行官僚制度的改革,之後新羅進入鼎盛時期,農業、商業、手工業、藝術、教育、宗教等都得到蓬勃發展,同中國、日本等國家的貿 易、文化往來十分密切。
衰落與滅亡
780年惠恭王死後,因王位繼承問題發生暴亂事件,新羅由此走向衰落。地方割據勢力強大,農民暴動頻繁出現。沿海地區出現海盜侵擾日本等地(韓寇)。892年新羅王族建立後百濟、901年建立後高句麗,朝鮮半島進入後三國時代。後高句麗武將王建奪取後高句麗政權,建立高麗王朝,於935年滅亡新羅,重新統一朝鮮半島。
新羅的政治制度
6世紀起,新羅開始采納骨品制度,將貴族分成5個等級極聖骨(王族)、真骨(貴族)、頭骨、六頭品、五頭品、四頭品五個等級,根據不同等級分别制定出擔任官職的最高限度。
骨品制度決定着法律權限,社會地位和官職。人們要依照骨品等級來着裝,建房和結婚。
骨品制度的采納使新羅的成爲等級嚴格社會。 聖骨和真骨爲王室。金春秋繼位前隻有聖骨才能繼承王位。真德女王去世後,骨品制度終止。
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開始效仿中國的官僚機制來管理擴大了的國家。
宗教
527年,法興王在位時期,佛教被新羅正式采納。從法興王開始的6任新羅國王都取佛名並樹立自己爲佛王。
新羅與百濟,高句麗的關係
滿洲源流考說百濟最初據於遼西(柳城到北平一帶),後被高句麗擊敗,退入南韓。隋書卷81中稱新羅國其王本百濟人,自海逃入新羅,遂王其國。
滿洲源流考的作者也認爲曹魏滅亡高句麗後,留在沃沮的高句麗人部落的後代建立了新羅,而雞林就是滿語吉林的訛傳。“吉林烏拉”(Girin ula)在滿語中爲靠近水邊居住地的意思。在《中俄北京條約》中吉林所有沿海地區被割讓,僅剩下内陸,而原本吉林沿海地區與古代沃沮地大體重合。
官方的歷史定位
傳統的朝鮮歷史系表較爲側重於南方,爲古朝鮮(包括檀君朝鮮、箕子朝鮮、衛滿朝鮮)———三國時代———統一新羅時代———高麗———朝鮮。在北朝鮮或 者韓國長期來也一直以統一新羅爲主線,但是北朝鮮於50年代提出主體史學後,渤海國代替統一新羅成爲朝鮮歷史主線。認爲渤海國在北部且繼承正統的高句麗, 矮化新羅,百濟爲地方割據,且統一新羅由於長期臣服於唐朝而有悖於主體思想。1993年受主體思想影響而產生的朝鮮史學新體系爲古朝鮮(檀君朝鮮、衛滿朝 鮮)———高句麗———渤海———高麗———朝鮮。統一新羅時代從朝鮮民族史主流中去除,而高麗被稱爲第一個統一朝鮮半島的國家,而現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 民共和國被稱爲朝鮮族的第六個國家主體。
朝鮮官方宣傳新羅是在古朝鮮和高句麗的影響下,1世紀初由始祖王樸赫居世以今天的慶尚北道慶州的斯盧封建小國爲母體建立的封建國家。
史籍記載
據隋書卷81中稱新羅國,在高麗東南,居漢時樂浪之地,或稱斯羅。魏將毌丘儉討高麗,破之,奔沃沮。其後複歸故國,留者遂爲新羅焉。故其人雜有華夏、高 麗、百濟之屬,兼有沃沮、不耐、韓獩之地。其王本百濟人,自海逃入新羅,遂王其國。傳祚至金真平,開皇十四年,遣使貢方物。高祖拜真平爲上開府、樂浪郡 公、新羅王。其先附庸於百濟,後因百濟征高麗,高麗人不堪戎役,相率歸之,遂致強盛,因襲百濟,附庸於迦羅國。
北史中記載:新羅,其先事詳北史,在百濟東南五千餘里。其地東濱大海,南北與句麗、百濟接。魏時曰新盧;宋時曰新羅,或曰斯羅。其國小,不能自通使聘。梁普通二年,王姓募名泰,始使使隨百濟奉獻方物。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在智證麻立幹四年,即公元503年,載新羅群臣上言:“始祖創業已來,國名未定,或稱斯羅,或稱斯盧,或言新羅”,所追述國名與 《梁書》相同。中國南朝梁立國於502年,而新羅定國名爲新羅於503年,所以,《梁書》中才首次出現《新羅傳》。按《梁書·新羅傳》,新羅曾於普通二年 (521年)遣使朝貢,則《梁書》所載新羅國名的沿革當出自新羅使臣的自述。
在清人所著《滿洲源流考》 中,三韓被認爲是三汗的訛傳,認爲三韓爲滿族人的來源之一,地理位置在‘奉天東北,吉林一帶,壤接朝鮮’,遼代也在此設立國三韓縣。曹魏滅亡高句麗後,高 句麗王東川王逃亡沃沮,留在沃沮地的被滿洲源流考的作者認爲就是新羅,而雞林也被認爲是滿語吉林的訛傳。“吉林烏拉”(Girin ula)在滿語中爲靠近水邊居住地的意思。在《中俄北京條約》中吉林所有沿海地區被割讓,僅剩下内陸,而原本吉林沿海地區與古代沃沮地大體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