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錫源村長說青磚圍共有三個: 另二個在元朗和南坑。當年有窑燒青磚,由村民組織人鍊搬磚和其他建築材料。 記得64年曾築路,由監犯做。
其父陶福添,於1946-66年為村長,67年則是陶流耀。一看照片他就認得。他自己於73年起曾在理民府工作,但不認識李裕章。
屯子圍與青磚圍同期建(清中葉),後分村,立二宗祠。
屯門小學創於1947,由各村集資,初於祠堂內,1954年建校舍,近屯子圍。陶村長於1956-66年就讀,屬於頑皮學生,曾玩滑梯斷腿。在1993年 任校董,1999年則任校監。學校已於2006年關閉,庭中花壇雖已拆,痕迹仍可辨。課室今仍有用:每周有書法班,由他主持,編了書法集,均常用對聯揮春 等。村中不少對聯皆其父所作,由他題。
當年隊友住屯門小學校舍。煮飯於距離約一百碼之祠堂。乃初清建築,有康熙時之香爐。政府願意代復修,可惜前任司理死後,有關人仕争抝不能成事。現雜草亂生,已將當年厨房尚可辨之灶淹没。
凱嫻記得當年買菜會經過妙法寺。譚婉記得曾在學校表演,扮老婆婆。
從當年橋上照片內的遠山高度,村長認出小河的位置。今河已成渠,堤岸且經两度填高。岸邊之社稷壇亦曾移位。不能確定今橋是否在同一位置,但今橋仍是重要通道,往西鐵站。渠邊已建長廊,打算掛書法、屯門往日風貌之照片等。
慧敏
...........................
昨天到訪青磚圍,過程順利....
陶村長見面時先在村中茶餐廳戶外以奶茶多士招呼,並坐下來談談,起初不能確定服務隊當年築路起橋是不是在這裡,因為新界有 三個地方都叫青磚圍。後來在觀看〔大路〕的照片時,認出當時的村長(陶流耀),再在手機中放大舊相認出當時橋邊的地壇(現還存在),便帶我們7人(敏兒, 譚婉,慧敏,冰玲,仕美,凱嫻,志常)去那橋邊確證位置。雖然此橋經已翻修及整個地平都昇高加排水層避免水浸,但寬度及其他條件(背後山的脈絡等)都相配 合。及後更找到當時住宿的屯門小學,雖已殺校,但因作村內活動場所,村長可帶我們內進懷舊。最後,凱嫻最開心的是看到當年她工作的廚房舊址,在現今荒廢了 的祠堂旁邊。
還有,戴錫添和戴群笑的名字對陶村長來說是陌生的,看了提供的相片也說沒有印象。
好像已委任了慧敏寫詳盡的報告,不多言了!
...........................
初探青磚圍 凱嫻
今天早上,吃過早餐,邀請志常跟我重訪青磚圍,那個六十年代曾參加工
作營的地方。故地重遊,看看會是甚麼樣子,可會尚有供憑吊的當年景物。
差不多一個小時的候車和車程,終於來到青磚圍。最早映入眼簾的是一幢
簇新的牌坊,書著青磚圍,背面是它的另一名稱:「麥園圍」。
村前的村公所,有三數男仕正在閒談,問詢之下,指給我們看當年所築的
小路,正是在右前方近垃圾站前端的一段路面。我們趨前細認,只能憑感受去回味歷史。經歷這許多年,路面肯定經過重修,我試圖細尋服務隊的隊徽刻印,拍下一兩幀「似是」圖像,但都沒有把握,相信都是子虛烏有了。在未能罷休的心情驅使下,再探問村中父老,欲跟村長會面,被指引來到他的大宅門前,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村長座駕赫然駛到我們跟前。道明來意之後,相約下週之後再聯絡,希望對當年及該村的歷史有較詳盡的參觀和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