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印度的不同宗教
區仕美資料整理

 印度的不同宗教有着共同的渊源,所以一些神会同时受到几种不同宗教的供奉,并以或主或次、或和谐或冲突的不同角色出现在不同教派的神话传说和艺术作品中。以此为基础,人们在诗歌、散文中虚构了众多的戏剧冲突,这些故事也是印度雕刻和绘画作品中反复表现的题材。在印度乃至整个南亚范围内,主神在各地的称谓、与之相关的神话、扮演的社会角色各有不同,但在艺术刻画中,每一位主神的身份和形象都大体相同。


湿婆为印度教主神之一

古印度神话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古老历史,并不比中国的神话逊色。在古印度神话中,有三位主神,他们是:创造神梵天(又名大梵天);破坏神湿婆(又名大自在天);转生神毗湿奴(又名妙毗天)。创造了天地万物的巨神,名叫梵天; 传说天地间早期的众神都是梵天自己生出来的。
 
主神拥有超凡的力量,是正义的象徵、秩序的保护者。他们既有复杂的思想又有完美的外表,巍然屹立于信徒的精神世界之巅,接受信徒们虔诚的崇敬与膜拜。


   
梵天          舞蹈中的湿婆像 (Nataraja)

毗湿奴
 
伎乐天托架(砂岩)

印度的神话世界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天上世界、空间世界、地面世界以及地下世界,是主神、半神、恶魔、人类、动物等各种成员共存的世界,也是苦行、祭祀、诅咒、法力等各种行为并行的世界。

  
沉思菩萨像(灰片岩)

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均起源于印度。印度教是印度最古老最主要也最正统的宗教,对印度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也最为久远、广泛和深刻。印度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问世的吠陀教。佛教诞生于印度东部,在佛灭之后的二百年间逐渐向印度西部及南部扩散,到阿育王时代成为全国性宗教。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宗教生活和宗教文化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中心。
 
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都在印度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宗教文化。印度教丰赡的典籍和神话令人惊叹,印度教巍峨神庙和精美的雕刻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卷帙浩繁的佛教三藏典籍, 本身就是一个光彩四射的思想文化宝库。印度佛教雕刻、绘画和建筑蔚为壮观,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印度穆斯林建筑达到了建筑艺术的顶峰。举世闻名的泰姬陵瑰丽而秀逸,是这一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印度文化所涉及的文学、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民俗等方方面面无不具有极为强烈的宗教性。

印度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它的多样性
富庶的古代印度是众多外部民族向往的乐土。在漫长的岁月中,先后有来自非洲、欧洲和亚洲的黑种人、白种人和蒙古种人到这里定居。此外,印度有数以百计的民族和众多的部落。现人口在五千万以上的民族就有十个。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印度还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这些语言可以划分为四个语系,占世界语系总数的四分之一。印度目前使用的主要语言有十八种之多, 其中十三种属于印欧语系,四种属于达罗毗荼语系。虽然印地语和英语同为印度联邦的官方语言,但后者才是印度实际通用的语言。
 
操不同语言并信仰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使印度文化呈献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因此,印度文化从来就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印度文化还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每次外来民族的入侵,都给印度文化带来不同的成分。它们丰富了印度文化,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使之不断推陈出新。同时,外来民族也无不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印度民族所同化。此外,印度文化虽然呈现出引人瞩目的多样性,但也具有明显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体现为对精神生活的重视,也体现为鲜明的地域特色。或许可以把这种同一性称为  " 印度特色 "。
 
耆那教(Jainalism),是印度古老宗教之一。其第一位祖師,名叫阿夕巴德婆, 最後一位祖師名叫瓦哈瑪那(Vardhamana),習慣地稱他為馬哈維那(Mahāvra),意思是:偉大的英雄。其中各祖師名字均不詳。耆那(Jaina) 一字,意為征服者,就是征服了情欲,而獲得解脫。
 
馬哈維那 (Mahavra) 較佛教教主釋迦約早三至五十年,同為西元前六世紀中人物。兩者同是反傳統、反神觀、反社會階級,主眾生平等之自力宗教。不過,耆那教與佛教最大差異約有三點:耆那主靈魂說;佛教主佛性說。因此,耆那修靈魂可得解脫;佛教修佛性可得解脫。耆那重苦行;佛教重人文道德。佛教與耆那教,在印度阿善塔(Ajanta)石窟寺中,均保存著印度最早期之石刻、壁畫,允為藝術瓌寶。
 
宗教需要借助形象来宣传教理教义,同时为信众塑造膜拜的对象,而且为人们进一步的想像提供足够的空间,宗教艺术因此而产生。印度宗教艺术充满了创造性的想像力,因而具有非凡的表现力,通过艺术的形象,在现实世界中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景观,产生震慑心灵的效果。




笩駄摩那 ( 古印度思想家,耆那教的創始者 ) 的塑像

耆那教四祖像Shrine with Four Jinas,约公元六世纪,砂岩
 

▶    印度教主神毗湿奴、湿婆和梵天像

      
智慧神——象头神舞像  制作于16-17世纪                象头神像
 
 
 
印度教迦梨女神像,制作于11世纪      仙女婴戏座,制作于13~14世纪


印度教徒像
 
 
释迦牟尼佛像


苦行僧接受女子供奉图 

 《克塔马纳经》(不朽的祭献)之因陀罗护送巨象上
的勒舍婆(雄天)

展出的127件展品以石雕像、铜造像为主,时间跨度从公元初直到19世纪末。展览共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巍巍主神》,展出的包括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诸神人物。第二单元《芸芸众生》,印度庞大的神话世界,其中包括半神、恶魔、人类和动物。充分体现了印度历史中宗教、神话的思想文化和艺术魅力。

 

  


   
 

 


 

 
India world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