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香港奧運徑

區仕美資料整理

香港奧運徑 - 連接白芒及梅窩,全長約5.6公里, 藉此纪念香港在2008年协办北京奥运马术比赛项目,依山而行,可欣赏壮丽群山丶优美海景,并途经多条过百年历史的古老小村落。途中白芒村的門樓、圍牆、宗祠及更樓,已被列為法定古蹟,村後的風水林更具有新界農村的特色。 沿途山明水秀,除了欣賞到香港生態重地之一的大蠔河之外,還可見到不少村落遺址;- 如白芒、牛牯塱、大蠔、白銀鄉、橫塘等,歷史均源遠流長,堪稱為大嶼山自然歷史徑。再者離島民政事務處在香港奧運徑沿途鋪設了11個奧運比賽運動的圖案,包括馬術、射擊、羽毛球、游泳、單車、三項鐵人等,市民可沿途拍照留念。

香港奧運徑是一條頗具吸引的遠足路線,東梅古道奧運徑, 最高點為227米 ( Mong To Au)。香港特區政府得到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批准,將白芒村至梅窩一殷山徑,命名為【香港奧運徑】,及附近山坡植林命名《奧運林》。全程估計四小時完成。由東涌出發,沿途居高臨下的, 可望著香港繁忙的赤蠟角機場和快速的港鐵。

在這山嶺上可遠眺梅窩
       

其中位於香港奧運徑起點的白芒村,其門樓、圍牆、宗祠及更樓,已被列為法定古蹟,其背後的風水林亦甚具新界農村的特色。

白芒村口的焚化爐

奧運徑其實是貫穿東涌到梅窩的「東梅古道」的一部份,整條路如今都是混凝土小徑,雖然說行程 中要從海邊步行並翻越 227 米高的山坳–望渡坳 (Mong To Au),再回落到另一面的海邊,但坡度不算太陡,沿途也有林蔭。

白芒村 與 附近的大濠村及牛牯塱村合稱三鄉。二次大戰時為抗日游擊隊的活動範圍,而當中白芒村的更樓、宗祠、圍牆及門樓更 於1999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法定古蹟。更樓始建於1939年,是為了防土匪而興建,後在1945年 變為學校,甚有歷史色彩。而位於大蠔村附近的大蠔河是本港唯一已知有瀕危野生香魚的天然繁殖地點。

白芒村果林滿目,村屋掩映在林叢中,偶然村狗懶散遊走村林中,聽得蟬鳴長空,那是唯一劃破靜寂山林不甘寂寞之聲,令都市人帶來驚喜音韻。片刻,高樓三層花崗碉堡立於村口,旁邊風水石光禿禿的暴露,曾鬧起一陣不大不小風波的風水石‭, ‬仍然屹立著,入定似的安靜,鬧事者早已銷聲匿迹.。

來自廣東惠州的郭姓村民,二百年前南遷此地,開山劈石村漸形成,初期曾受海盜劫難,故有炮樓之設,相對而言地處偏僻,昔日交通不便,官府遠離。白芒村附近可聞水聲,自然對農耕有利,因而臨海地帶均闢作農地,以農業社會而言,堪稱豐衣足食不假外求,而日用品方面,即喚船或乘街渡往東涌屯門購買。村中郭氏祠位處二排正中位置,面向廣場外為海面,前景寬闊,雕塑壁畫均存,為傳統小型嶺南建築,新春期間新聯貼上「大業溯汾陽喜植箕裘而瑞色,漂流世澤家遠蘭桂慶騰芳」,點出「蘭桂騰芳」鄉民傳統心願。曾有一段日子,因對外交通不便,年輕者都外出謀生,村中剩餘老弱,今大道通私家車可直馳村口,回流情況漸見,假日尤見熱鬧。

遠自清朝期間,白芒村曾為汛地,而汛地者朝廷派兵駐守,重點在於通風報信,以達防禦外侵之途。

大蠔村環境更佳,外有大濠灣,村中山溪繞村而過水源充足,梯田片片(荒蕪),早為紅色根據地,看那合作社牆上標語,可見其火紅一時。老樹下的社壇神位依然受重視,以農立國的華夏大地,何處沒神存在?舉頭三尺有神靈,根深柢固,這也是數千年民族智慧。「不問蒼生問鬼神」總比求人來得實在,起碼不起怨恨,不會引來爭鬥,因而逢鄉村必有土地公、神廟,信仰亦自由,這種多神教拜情況實比一神教來得寬容。

被環保團體譽為全港淡水河流之冠的大蠔河,清澈的河水不難見多個不同品種的淡水魚、魚苗群和蝦蟹浮游。附近荒田插上打交叉標語,不滿政府將該幅土地,列入「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範圍。記者採訪期間被村民驅趕。

早在數年前,已有地產發展商覬覦大蠔灣幅地塊,在該處進行收購農地、林地的活動。為了得到政府批准其對該處的發展權,地產商一再向規劃署和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把該處改作住宅發展的用途,惜遭到環保團體的反對而未得通過。據說,新地及太古在去年5月向立法會提交的建議,整項發展計劃所包括的土地的80 %,用作興建生態公園。平心而論,地產發展商的計劃可說是已照顧了環境保護這方面的需要的了。就這來說,其環保態度是什為積極的。然而,這樣的建議所遭到的反對也是同樣激烈的。
 
為了平息反對,新鴻基及太古便大幅縮減大蠔發展計劃的規模,由原來地積比率五倍發展減少至三倍,建議在大蠔灣兩旁的白芒村及大蠔市中心,分別興建1,000及4,000個住宅單位。即預計在其大蠔灣的範圍內,興建5,000個住宅單位。為了討好環保人士,減低他們的反對聲音,地產商更建議擴大原來構思的生態保育範圍,把90 % 土地用來興建生態及古蹟公園。據說,並地產商已把該項新的發展計劃呈交給有關的政府組織。而政府亦已就該新建議向各環保團體諮詢意見。

大蠔河被譽為全港淡水河流之冠,原因是她屬於香港少數未經河道化工程影響的低地河流, 至少紀錄有47種淡水魚,約佔香港所有淡水魚品種的29% ,是香港擁有最多淡水魚類的河流 。

不過,有環保團體指出,大蠔的生態環境與濕地保育不同,地產商所建設的生態公園,並不能彌補發展計劃對環境所帶來的毀壞的影響和深遠的破壞。據指出,大蠔灣整個集水區的生態系統是罕有地完整的,並因此而備受本港和國際保護生態組織的推崇。該些組織的專家說,任何在大蠔進行的發展計劃都會影響該處的整體生態環境,興建生態公園也無補於事。大規模發展計劃帶來的人口,當會對大蠔灣造成污染的來源,而日後興建的道路,也一定會影響大蠔河的生態。

據不少生態學專家指出,大蠔灣具有極高度的生態價值,大蠔河更棲息了過半數本港的淡水魚品種;而有200多年歷史的白芒村,村內曾發現不少新石器時代的文物,極有文化保存的價值。路政署原擬建的大嶼山南北通道,亦因可能破壞大蠔河的生態和白芒村的遺蹟而遭到環保署和文康署的反對強烈反對,而終遭否決。政府在該處附近也有興建北大嶼山東通大蠔的新市鎮計劃,且曾擬於2001年完成,現亦以種種原因而押後。

環保團體長春社認為政府未能立下決心,來進行全面保護土地生態的政策。該社並不認為私人土地的業權者,對土地可享有無限制的自由; 並要求政府,以更積極的態度來保護任何土地的自然生態,包括在私人土地上的自然生態。政府在一方面把某地劃為保育地,另方面卻無政策或法律貫徹之,實令人不服。一些在已公佈了不能發展的土地,在得到發展商的收購變成現實後,卻可成功地申請把(它們)原有的土地用途限制施以改變,並因此而賺得大錢!這些事實都令村民以為只要發展商得到實行,他們的農地便賣錢!長春社指村民燒盡草木,是要滅絕生態,期望土地用途得到改變作發展,該社促請政府盡快推出完整的保育政策。

遠看牛牯塱村,有不少新式的村屋,不過這裏閒人免進


牛牯塱村
 
牛牯塱碉樓


牛牯塱主澗澗谷及右澗澗谷,背景為婆髻山

政府今年 (2014) 3月底將東涌大蠔灣約4.64公頃的土地,劃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地帶,規定農業或建屋等用途須向城規會申請許可,當中約一半為私人土地。

早先在1989年,香港政府公布香港机场核心计划,当中包括在大蚝北部穿过的北大屿山公路及发展大蚝成为新市镇。地铁当时公布东涌线的方案,也预留了兴建大蚝站的位置。1990年代末期,由于大屿山另一个地区东涌的发展放慢,而且预计香港人口增长放缓,加上有环境保护人士担心大蚝的发展会影响当地环境和生态,故该地除了北大屿山公路外,暂时未有任何大型发展,但在2014年特区政府宣布正式开发大蚝及东涌东发展区,并陆续填海作商业、住宅、专上学院中小学教育、以至物流公共交通运输,加上赤鱲角连接路及该区红树林已遭完全破坏,故该区从今以后, 失去了宝贵的自然环境和开始出现噪音和光污染问题。


大蠔河是本地獨有的河溪,是僅餘的數條從高地伸延至低地河口的中型天然河溪之一。大蠔河擁有多種不同的生境,孕育多種魚類,其中包括稀有的香魚( 罕見的「移棲」魚類)。大蠔河是香港境內最完整的河流系統之一,曾紀錄有40 多種淡水魚類〔佔全港紀錄 140 種淡水魚中的三分一〕,包括類似三文魚的瀕危「香魚」。


大蠔河

大蠔河有罕見黑首阿胡虾虎鱼出沒的地點

大蠔灣

規劃署強調,大蠔灣天然資源豐富,既有林地、風水林,亦有天然海岸景物,包括大蠔河,河裏更有全港最多品種的淡水魚和鹹水魚,河口亦有6種品種的紅樹林 (本港共有8種)。長春社亦指出,在該處有發現珍貴的貝克喜鹽草,而原居民所破壞的河口紅樹林,附近泥灘亦曾發現具有重要保育價值的馬蹄蟹。



位于大屿山乡郊地区的红树林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