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220窟北壁之藥師經變圖的意義
區仕美資料整理
藥師七佛及菩薩 莫高窟第220窟北壁
北壁的药师经变,根据《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绘成,主尊是七身药师佛,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是治疗众生生老病死之痼疾的大药王。他有胁侍日 光、月光菩萨,还有十二药叉神将,保护众生免于苦难。画面以东方药师净土七佛为主体,八大菩萨侍立左右 。藥師經變圖細看
藥師經變,根據《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繪成,主尊是七身藥師佛,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是治療眾生生老病死之痼疾的大藥王。
净琉璃世界,又称东方净琉璃世界、琉璃光世界、琉璃世界、东方净土,在佛教中,是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愿力所成的净土。《药师经》载,此佛土在我们所处的索诃世界往东方过十恒河沙的佛土处,与阿閦佛的妙喜世界同是东方世界,也是与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相互辉映的佛化国土。
依唐代义净大师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载,药师佛又作七佛药师。即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若前面再加上释迦牟尼佛,则称为药师八佛;若后面再加上阿弥陀佛,则称为药师九佛。
七佛药师 -
东方光胜佛土, 善称名 吉祥王如来;
妙宝佛土, 宝月智严光 音自在王如来;
圆满香稷佛土, 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
无忧佛土, 无忧最胜吉祥如来;
法幢佛土, 法海雷音如来;
善住宝海佛土, 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
净琉璃佛土, 药师琉璃光如来。
共称为药师七佛,蓝琉璃光为法身( Dharmakāya) 像。此七佛住于东方去此四恒河沙乃至十恒河沙世界,尝于因位各各发愿拔济众生之苦恼。
药师佛法门除鼓励命终往生净土外,着重蒙药师佛愿力加被以求现生即得利益安乐,增福延寿,消灾免难,以免修行多所障碍。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挂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延生续命。
药师佛,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 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记载,药师佛在因地修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
1. 第一大愿: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
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2. 第二大愿: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
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3. 第三大愿: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
有所乏少。
4. 第四大愿: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
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5. 第五大愿: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
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6. 第六大愿: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偻,
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7. 第七大愿: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
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8. 第八大愿: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
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9. 第九大愿: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
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10. 第十大愿: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
无量灾难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11. 第十一大愿: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
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12.第十二大愿: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
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藥師佛著名之十二誓願為:光明普照、隨意成辦、施無盡物、安立大乘、具戒清淨、諸根具足、除病安樂、轉女得佛、安立正見、苦惱解脫、飽食安樂、美衣滿足 。
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中,最令人瞩目的一条就是 “ 除一切众生病,令身心得安乐。”
据佛经记载,药师琉璃光佛手持药钵,医治一切众生之病源---无明痼疾; 他有脅侍日 光、月光菩薩,還有十二藥叉神將,保護眾生免於苦難。
月光遍照菩萨
月光菩萨 是药师如来的胁侍,又作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 有关他的出处众说不一,普遍有三种解释:
传说一:他是印度古帝王,即释尊于过去世修菩萨行之前身。据佛教贤愚经卷六、月光菩萨经、大宝积经卷八十记载,“此王具有大威德,后施头予劳度差婆罗门,满足檀波罗蜜行,又称月光菩萨。”
传说二:佛世时中印度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异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舍卫国主波斯匿王,名曰月光”。 他为中印度憍萨罗国国王,约与释尊同时,为释尊教团之大外护者,兼领有迦尸国,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王初暴恶无信,归佛后,屡蒙佛陀教化,笃信佛法,曾与其夫人摩利迦问答,得 “人皆深爱自己” 之结论。其后请教释尊,其对话迄今仍知名于世。
传说三:月光菩萨又称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月光菩萨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之右胁侍,与左胁侍日光菩萨并为药师如来的两大辅佐。药师如来,月光菩萨与日光菩萨三尊菩萨合称 “东方三圣”。亦有相传药师如来与日光、月光菩萨本为父子,曾于电光如来法运中勤修梵行,受电光如来咐嘱分别改名为医王与日照、月照,发无上菩提大愿,誓救六道一切有情出轮回苦。
畫面以東方藥師淨土七佛為主體,八大菩薩侍立左右。 药师佛面相慈善,仪态庄严,身呈蓝色,乌发肉髻,双耳垂肩,身穿佛衣,坦胸露右臂,右手膝前执尊胜诃子果枝,左手脐前捧佛钵,双足跏趺于莲花宝座中央。身后有光环、祥云、远山。
宝台以红蓝两色玻璃铺成,富麗繁華, 栏边倚身而坐的菩萨手捧莲花,合掌礼佛,水池中碧波荡漾、莲花盛开。寶台两侧画有神将、圣众,三面六臂的阿修罗,裸体忿怒的金刚力士。细看这些神像,均着有甲胄,头戴宝冠,宝冠上画有动物肖像 ( 現在可辨的有蛇、兔、虎等動物) , 十二神将即对应十二生肖 。
七佛上空飞天翱翔,前临曲池流泉。
藥師佛前中原式燈樓和西域式燈輪並出, 在 “ 燈山火木” 照耀下,展現出規模巨大的舞樂場面。
莫高窟初唐220窟北壁东侧 菩萨点灯图
洞窟北壁东侧有一座五层灯轮,一菩萨蹲在地上,忙于点灯,另一位菩萨则正在往灯架上摆放小灯。燃灯在佛教中是对佛的一种供养。此窟北壁下方还有三座灯轮,正中一座最为宏伟华丽,其建于水池中央,有虹桥与陆地相连,此灯轮是敦煌壁画中所有灯轮中最豪华最高大者,《朝野佥载》记唐:“ 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 千余妇女在灯轮下踏歌,220窟中的这座巨大灯轮,当为这种时代风尚的变相体现。
「燈」是光明與智慧的表徵,亦為十種供養之一。祈望透過燃燈的說明和意義,能點燃您心中的「自性燈」。燈是智慧、光明的表徵;燃燈供佛始以佛說燈是光明與智慧的表徵,是佛門中重要的供養具之一。在佛前燃燈,是用以標幟佛的智慧波羅蜜。依据《贤愚经·贫女难陀品》的说法:佛陀时代,有一个乞丐女人,乞讨了一整天才得到一点点东西,就把东西拿去换油来点灯供佛。佛陀平常有交代,天亮就把灯吹熄掉,但是乞丐女点的灯就是吹不熄。如果按照这个说法,点灯是从晚上点到天亮,白天不点。另外《药师经》的说法是:续命灯要点四十九盏,连续二十四小时。
莫高窟初唐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下方正中灯轮
兩側樂隊共有28人,分坐在兩塊方毯下,樂人 膚色各有不同,演奏著中原漢民族的樂器、西域少數民族的打擊樂、吹奏樂和從外國傳入的彈撥樂等共15種。兩組舞伎在燈火輝煌中翩翩起舞,一組展臂揮巾,綹 發飄揚,似在旋轉;一組舉臂提腳,縱橫騰踏,這大概就是傳自中亞的胡旋舞和胡騰舞。
佛经、舞祭与舞蹈壁画、雕塑
石窟、佛寺艺术中,常常保存着丰富的舞蹈形象,其原因一方面是佛经有这方面的规定;另一方面是佛事活动中 “ 舞祭、祭礼” 的传播。
1. “ 伎乐供养” 是印度大乘佛教主要经典之一——《妙法莲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规定的。所列对佛的十种供养有:“一华(花)、二香、三璎珞、四抹香、五涂香、六烧香、七缯盖幡幢、八衣服、九伎乐、十合掌”。又《法华经》卷一《序品》:“ 香花伎乐,常以供养”。由此可知,以伎乐供养佛,本是佛经所规定,石窟寺中出现舞蹈形象就是必然的了。《分别善恶报应经》说:“若复有人,以妙音乐供养佛塔,获于十种胜妙功德
一、身相端严。
二、见者欢喜。
三、音声微妙。
四、言词和顺。
五、肢体适悦。
六、远离嗔恚。
七、喜庆多闻。
八、崇贵自在。
九、命终升天。
十、速证圆寂。
如是功德,以妙音乐供养佛塔,获如斯报。”
2. 据古天竺传说,在佛的护法神——“ 天龙八部 ” 中,有为佛专司音乐舞蹈之神,乾达婆与紧那罗,与中国佛教艺术中供养佛、娱佛的飞天、天宫伎乐、经变伎乐等音乐舞蹈之神是相同的。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十称:乾达婆与紧那罗都是为“诸天作乐的天伎”。慧琳《一切经义》载:“紧那罗还常与乾达婆为妻室”。故在印度佛教艺术中,他们常常一起出现。故在印度佛教圣地阿旃陀石窟高高的石壁、石柱上,他们相依相偎,并坐在天际云端。其体态远不如我国隋唐时代的飞天那样轻盈飘逸,姿态优美。
天龙八部 –
一、天众。“天” 就是神。著名的护法二十诸天的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韦驮、阎王等皆是。二十诸天常被供奉在大雄宝殿两侧,如杭洲的灵隐寺。 在佛教中,天神并没有超脱生死轮回,仍有堕入恶道的可能,因为他们仍和人、畜生处在同一个大的等级上。
二、龙众。 佛经上说,有无数龙王,专管兴云降雨。这与中国的龙王传说十分相似。 作为佛教护法神的龙众,有人大龙王、十六龙王等。
三、夜叉。 半神,夜叉与罗刹同时从生主补罗私底耶或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他们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 “真诚者 ”。
四、乾闼婆。 是香神,又是乐神,多达6000多位。他们在佛面前弹琴唱赞歌时,“ 三
千世界皆为震动”。这是佛国的中央民族乐团。
五、迦楼罗。 是金翅鸟神,大得不得了,两只翅膀张开,就有336万里!他以蛇为
食,可除掉世间各种毒蛇,益于众生。中国的神魔小说中,把他说成是在佛爷头上护法的大鹏金翅鸟。
六、紧那罗。 歌神。与乾闼婆各有分工,干阅婆专管演唱俗乐,是流行歌曲音乐家,
紧那罗则专门演奏法乐,是专业音乐家。
七、阿修罗。 阿修罗原是印度远古诸神之一,被视为恶神,属于凶猛好斗的鬼神,经
常 与帝释天争斗不休。说它是天神,却没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处。说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说它是人,虽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恶性。因此,它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界于神、鬼、人之间的怪物。其容貌丑陋,后被佛教收为护法。
八、摩侯罗迦。佛教传说中拥有蛇的神,是大莽蛇神,人身蛇的头,又称作地龙,是佛教神祇的天龙八部之一。该神原本是腹行类,但由于其智力较低而无知,反而能得道挽回前因,摆脱腹行类的命运,脱胎换骨成为神祇。大蟒神也被吸收为护法神。
以上八部分,以天众和龙众最为重要,故统称“天龙八部”。
飞天是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
3. 以舞祭祀。20世纪30年代以前印度的古典主要保存、发展在寺院,由“神的侍女”们以舞祭祀。宗教节日则可供群众观赏。这种祀神的“舞祭” 方式,随着佛教在我国的传播而流传。《洛阳伽蓝记》载:北魏佛寺的“伎乐” 甚是美妙动人,如景乐寺 “ 歌声绕梁,舞袖徐转……得往观者,以为至天堂”,使观者如入仙景。又如长秋寺在佛橡出行时,还有狮舞开道,诸种杂技表演随行
由此可见佛教盛行的北魏时代,佛寺已有繁盛的乐舞活动。
“舞祭” 活动,名为娱神,实为娱人。佛教艺术的创造者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他们在生活或舞祭中所见到的美丽的舞蹈形象,加上他们对神佛西方极乐世界生活的臆想,绘制、雕刻在石窟的佛龛、门楣或窟顶上。这在客观上保存了古代舞蹈的真实形象,对我们研究古代舞蹈,提供了真实、珍贵的参考史料。
石窟寺舞蹈形象的几种类型
石窟寺艺术中的舞蹈形象,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人们臆想中神佛世界的天国乐舞;另一种是人间生活的世俗乐舞。天国乐舞大致有天宫伎乐、经变伎乐、飞天伎乐、化生童子伎乐、迦陵频迦伎乐等几种类型。
(一)天国乐舞
1. 天宫伎乐
是十六国及北朝时期(公元4世纪初至公元6世纪)开凿的石窟,如敦煌石窟、新疆石窟、云冈石窟中绘制雕刻在石窟窟壁上部,连接窟顶处,或门楣、龛楣上的音乐舞蹈之神,他们手中或拿各种乐器,或执舞具,或徒手,尽情弹奏,倾情舞蹈。每个人物均从形如半圆窗的画面中露出大半个身子来,敦煌老画家称此为 “天宫伎乐”。是神佛世界供养佛、娱佛的音乐舞蹈之神。他们姿态各异,变化丰富。
新疆石窟的天宫伎乐,印度风格浓郁,38窟的天宫伎乐,有的是一男一女两人一组,同在一个半圆窗内,这与印度 “ 为诸天作乐” 常为夫妻的音乐舞蹈之神,紧那罗与乾达婆十分相似。公元1世纪佛教东传,先经中亚及我国新疆,再入中原,新疆石窟乐舞形象带有更浓郁的西域风格及佛教发源地,印度、尼泊尔佛教造像的影响,是必然的。
敦煌249窟,西魏天宫伎乐,李红摹
敦煌早期壁画的天宫伎乐,大都绘制在窟壁顶部,与窟顶相接处。北朝壁画中的舞图,带有较浓重的佛教发源地印度、尼泊尔的风格。同时又由于北朝各代多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原本是剽悍勇健的游牧民族,加之当时他们正处于兴旺发达时期,公元5世纪初,统一了北方十六国的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是一个相当强盛的王朝。
2 . 经变伎乐
经变伎乐,主要是在唐代出现的。是将佛经的内容,用大铺经变画表现出来。画工精美,富丽堂皇,巍峨宫殿中的楼台亭阁、小桥莲池,以及豪华宏大的乐舞场景。简直就像人间帝王在皇宫中观赏乐舞的场景一样。
较早出现经变伎乐的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高峰,这个高峰的形成首先是因为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域内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文学艺术的繁盛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南北朝各族舞蹈文化大交流,为唐代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唐代音乐、舞蹈、诗歌有着高度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唐代恢宏博大的时代精神,海纳百川的兼容气度,艺术创造,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当时域内外各民族的艺术源泉,敢于吸收,勇于创新,在富廷燕乐以及多姿多彩的表演性舞蹈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时间的推移,此时佛教民族化、世俗化进程也逐渐明显的表露出来。大铺经变画的乐舞场面,也更接近生活中皇室贵族听乐赏舞的现实生活。最丰富、最生动、数量最多的经变伎乐图。是敦煌莫高窟及附近的安西榆林等窟中的唐代壁画。这时的壁画,虽仍有凭栅天女的出现,但天宫伎乐的画面已不多见了。
经变画中的舞蹈形象,是真实生活中舞姿的写照。姿态合理,可舞性强,是经过一定训练的舞者可直接模拟的舞姿。 从部分经变画舞蹈图中,体会出唐人诗篇及史籍中记载各类唐舞的特点和某些具体形象。 如220窟的初唐“东方药师变”中,发带飞扬,急转如风的舞伎,与唐诗中描绘“健舞”《胡旋舞》的诗句“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白居易《胡旋女》诗)是何等相似!在同一画面中出现的另一对舞伎,头戴宝石冠,上身穿锦半臂,下着石榴裙,一手“ 托掌 ”挺举,另一手侧垂作“ 提襟 ”姿,舞姿刚劲,“托掌”与“提襟”都是今古典舞的常用动作,是表现豪健英武的身姿。其服装纹饰,令人有身着盔甲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