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明代精品 - 瓷器、皇家御制药柜和贵族女人戴的奢华首饰
區仕美資料整理

明代瓷器與其他時期比較

中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度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业时代特征的是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明代瓷器装饰手法已从元以前的刻、划、印、塑等转为彩绘为主要手法。绘画纹饰的内容更加复杂多样,植物、动物、文字、山水、人物、花鸟、鱼及虫等无不入画。明代早期以写意画为主,画风自由、奔放、洒脱;明后期以写实为主,画面抒情达意,简约轻快,极有漫画趣味。

明代瓷器上的款式以书写为主,官窑款工整端庄,民窑款则多种多样,以吉祥语款为多见。

明代瓷器的特征

ceramics

  1. 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 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
  3. 明代青花瓷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
  4. 永乐,宣德瓷器的里子很规矩,俗称“净里”,其他时期的盘,碗类,内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琢器的腹部有多至肉层的衔接痕迹。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在明显,正德以后,到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末各朝,胎体接痕特别显露,民窑器尤甚。
  5. 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斑痕迹的现象。
  6. 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
  7. 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富字。
  8. 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9. 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在民窑器上有图记款,吉祥语款,私家人名款,款字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有篆书外,其余多为楷书款,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为主,亦有极少数为单行横款,环形款,竖款,一般格式为“大明XX年制”,隆庆时期多为“大明隆庆年造”,书写位置,一般写于器足底面口沿或器身上。所有青花书写的款字,色调都较深沉,无飘浮感。

唐代瓷器的种类增多,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罐和各类陈设装饰品类,几乎无所不备。瓷制日用品形式新颖多样,造型美观大方,制作质量超过前代。唐瓷在造型上总的倾向是,浑圆饱满,不论大件器皿还是小件器物都不例外,在质量上要求更高,小中见大,精巧而有气魄,单纯而有变化,表现了唐代的风格特色。唐代至五代,逐渐淘汰笨重粗拙的造型,代之以精巧优美的新型产品,而品种多样,风格鲜明。如唐代的雍容浑厚,五代的优美秀致,各具特色,但同时又都表现出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

明清两代就整个瓷业来说,代表其水平的是全国制瓷中心江西景德镇。从明初到成化、弘治时期,在瓷器造型上,总的倾向是改变了元代厚重、粗大的风格,而趋向于轻巧脱。到了正德时期,相对于成化瓷而言,瓷器的胎骨,造型又有厚重之感。 除常见的盘、碗外,较大型的尊、洗、药插也比较多见。嘉靖、万年历两朝烧造大型瓷器较多。明代瓷器装饰最主要的手法是彩绘。彩绘以图案为主,纹样有植物纹、动物纹、云纹、回纹、八宝、八卦、钱文、璎珞、锦地和梵文、波斯文字等等。其图案往往用一种或几种植物、动物作为主题纹样,并以其它纹样辅助,构成一辐完整的图案。

在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中,比较常见的是用牡丹、菊、莲、灵芝、花果和宣德时期特别盛行的牵牛花等作为主题花纹,并配以蕉叶、如意去头、缠枝莲、仰莲或覆莲等辅助纹饰构成的图案。明代後期普遍出现杂宝图案。

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瓷器具有不同的造型特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看瓷器的造型来鉴定。

1、看造型:
如果是年代比较久远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瓷器,造型古朴刚劲,多仿青铜器;唐代的美女以胖为美,这种对美的欣赏标准同样也体现在了瓷器造型上,唐代瓷器造型多浑圆饱满,散发着雍容华贵的气质;到了宋代,瓷器的造型则一改唐朝浑圆饱满的特点,多是修长轻盈的外形,同时不失生命力饱满之感;
元代的蒙古族人生性豪爽、粗犷大气,元代的瓷器也携带了蒙古族人的性格,造型高大、粗犷和厚重;如果说元代瓷器是在大草原里自由长大的男人,那么,明代的瓷器则是于深闺大院里成长起来的饱读诗书的女儿,造型秀丽古拙,浑身散发着清新优美之感;清代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化,同时制作精巧。
了解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朝代的瓷器特点,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判断高古瓷的具体情况。除了了解不同时期高古瓷的造型特点,瓷器的口、腹、底、耳、流、柄、系的特点掌握,也是鉴定高古瓷的重要考虑因素。

2、看胎釉:
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因为不同的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胎釉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一时代、同一品种的高古瓷胎釉也会有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观察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方面,来鉴定高古瓷。比如说,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胎质坚致,胎色为紫黑色。

3、看工艺:
不同的瓷器工艺、装烧方法、燃料等,都会让高古瓷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说,宋代定窑瓷器,使用的是覆烧工艺,瓷器口沿无釉,俗称“芒口”。

4、看纹饰:
不同时代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审美观,体现在高古瓷器上,就会具有不同的花纹。比如说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

5、看彩料:
瓷上的釉彩,也是鉴定高古瓷的一个重要因素。釉彩成分不同、烧成条件不同,高古瓷的呈色也就不同。

6、看款识:
款识就是指印、刻、划在陶瓷器上的文字,不同时代的瓷上的款识具有不同的特点。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2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3

龙纹方角药柜

4
黑漆描金 龙纹方角药柜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长 80 厘米,宽 57 厘米 ,高 95 厘米的小柜子里面,能放 140 种药材。
柜为双开门,内有八方旋转式药屉80个,每屉盛药一种;两侧各有长屉10个,每屉分3格放药,屉面贴泥金标签,写有药名,全柜能放药140种,柜下有三个大屉供放置取药工具及方剂。柜背用泥金书 “大明万历年制” 款。

5

6

明 万历 (长80厘米,宽57厘米 ,高95厘米 )

这件药柜,木质,方角,通体髹黑漆,正面及两侧饰描金双龙纹,背面及柜内饰描金花蝶纹,四足镶铜下脚。柜为双开门,内有八方旋转式药屉80个,每屉盛药一种;两侧各有长屉10个,每屉分3格放药,屉面贴泥金标签,写有药名,全柜能放药140种,柜下有三个大屉供放置取药工具及方剂。柜背用泥金书“大明万历年制”款。
此柜设计巧妙,纹饰精美。制作者加大了其深度和宽度,而未增加其高度,以方便取用药材;全柜黑漆地,正面及两侧饰描金双云龙纹,背面及门内饰描金花、蝴蝶纹。柜背面有金泥书写“大明万历年制”款,为宫廷御药房所用,是明代宫廷家具制造中的精品。‭ ‬
描金是将金属箔粉“贴”、“上”、“泥”于漆面上、构成山水、翎毛、花果、人物故事等图案的一种漆器描饰工艺。中国描金漆器在隋唐时期流传至日本,对日本的漆器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日本的描金工艺(莳绘)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艺术水平,后来又反过来影响中国。
此柜为明万历年间的皇家御制药柜,是明代太医院专用的,原来就存放在太医院御药局御药库。药柜制作精美实用,拆卸开启方便。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而且反映了当时医学、药学以及中药贮藏的发展水平。明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曾在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在太医院任职一年,有机会出入于御药库,见识了许多珍贵的药物,扩充了药物学知识,对他撰写《本草纲目》,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638720

 

明代贵族女人戴的奢华首饰
[组图]

7 8
佛字金簪

“佛” 字金簪 : 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长10.7厘米,簪首高3.5厘米。1959年南京江宁殷巷沐晟墓出土。金质。簪针呈圆锥形,簪顶用垒丝工艺做出祥云,云下作一圆形,内写“佛”字。


 9
嵌宝石金耳坠

嵌宝石金耳坠 :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长4.3厘米,坠首长3.2厘米,宽1.2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浦墓出土。金质。同出土一对,形制相同。耳坠呈滴水状,上置金托,内嵌一颗椭圆形蓝宝石。蓝宝石上有金花叶纹为带,其上又有金托,内嵌一颗红宝石。
 
 10
螭纹金簪

螭纹金簪:明(公元1368-1644)长11.8厘米,簪首直径1.2厘米,长11.9厘米,簪首至今1.2厘米。南京中华门外出土。金质。两件,形制相同。簪首作一团身螭。簪针内空,圆形,近簪首处弯曲。通体锤碟出二螭,一螭向下游动,一螭侧身向前攀援,两相呼应,意趣盎然。 

11 
方胜形金饰

方胜形金饰 :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高5厘米,长8.2厘米。1970年南京中央门外张家洼汪兴祖墓出土。金质。锤碟出两个相叠压的菱形。菱形四角均作出凸起的圆珠。菱形四边以针孔缠枝纹为饰。两个菱形相交部分饰四叶花文样。 
 
嵌宝石花蝶形金饰件
嵌宝石花蝶形金饰件:明(公元1368-1644年)。长7.3厘米,宽4.4厘米。1975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金质。由数朵牡丹花叶及蝴蝶组成。用扁金片制成托,可镶嵌宝石,焊接在牡丹华叶中,似作为花蕊,计九个,宝石有遗失。用金丝做成花的枝杈,用花丝工艺制成蝴蝶和牡丹花朵,形成一幅蝶恋花的图案。从饰物背后的管状插孔来看,应为头上的饰物。 


 11
凤凰形金插饰

凤凰形金插饰:明(公元1368-1644)。长18厘米,簪首长6.2厘米,宽4厘米。长17.6厘米,簪首长6.1厘米,宽4.1厘米。1981年南京郊区出土。金质。共出土两件。形制相同,插戴在凤冠马的左右两侧。簪针扁平,近簪顶处弯曲。簪首为一昂首展翅伫立云端的凤凰。采用掐丝,垒丝,焊接等多种分段制成。

 12
凤凰形金簪

凤凰形金簪: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长22.3厘米,簪首长9.2厘米,宽6.1厘米;长22.5厘米,簪首长8.9厘米,宽6.2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浦夫人墓出土。金质。共出土一对,系凤冠商的插饰。簪针扁平,弯曲呈勾状,上端弯曲连接簪首。簪首饰凤凰。尖啄,羽冠,丹凤眼,昂首挺胸,两翼外张,振翅欲飞,羽毛层层叠叠,长长的尾羽向上翻飞,双爪伫立祥云之上。云作如意形,其工艺非凡,用细如毫发的金丝和谷粒大的金珠,根据凤凰的各部位特征分段制成。完美地展现了凤凰地造型,代表了明代金银细工的高超水平。

 

14玛瑙佛手形金簪


玛瑙佛手形金簪: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长11厘米,簪首长4.2厘米,宽2.8厘米;长11厘米,簪首长4.6厘米,宽2.4厘米。1974年南京江宁印象沐叡墓出土。金质。簪首分为三支金托,中间用垒死工艺制成花叶状托,三托顶端为椭圆形托,原应有嵌物,今遗失。三托均嵌玛瑙,中间较大,色橘红,作佛手形,两侧较小,色紫,亦作佛手形。 

 15
玛瑙佛手形蜜蜂形金簪

玛瑙佛手形蜜蜂形金簪: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长11厘米,簪首长3厘米,宽3厘米。1974年南京江宁印象沐叡墓出土。金质。同出土两件,形制相同。簪首镶一块桔红色玛瑙,色泽鲜亮,玛瑙雕刻成佛手形,顶端有一只玛瑙制成的小蜜蜂,形态栩栩如生。“蜂” 与 “丰” 有谐音,寓意风调雨顺,丰收吉庆,流行于明清时期。

16
佛像形金簪

佛像形金簪: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长5.8厘米,簪首高2.2厘米,宽1.4厘米。1982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膺绪墓出土。金质。簪针呈扁平装,簪顶做成一尊佛像。佛像螺髻,着左袒袈裟,作定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
 
 17
宫灯形耳坠

宫灯形耳坠:明(公元1368-1644年)长6.2厘米,高7厘米,坠首宽1.8厘米。1963年南京鼓楼区出土。金质。同出土一对,形制相同。耳坠用金丝编结成镂空的宫灯形状,宫灯六角形,棱角突出,花纹精细。上端用花丝工艺制成盾形小金牌饰,下端用金丝编结成灯座。宫灯上嵌有极小的红,蓝宝石,大部分遗失。

 18
云凤纹金簪
 
云凤纹金簪: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长15.3厘米,簪首长6厘米,宽2.4厘米。1982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膺绪墓出土。金质。簪顶用金丝盘成立体的如意云纹,一只凤凰翱翔其间。云纹用细如发丝的金丝垒成,凤凰身体用状如谷子的金粒交错排列而成,边缘用金丝盘出卷草纹图案。工艺极为讲究。 

19 
云犀纹金簪

云犀纹金簪:明(1368-1644年)长11.7厘米,簪首直径2.4厘米。1975年南京中山门外出土。金质。簪针扁平。簪首作如意云形,上卧一金牛,身披金丝绶带,前蹄腾空,回首翘望。牛首右上方焊一圆形金托,内嵌物已失,为一幅“犀牛望月”图。

 20
菊花形金簪

菊花形金簪:明(公元1368-1644),长11.5厘米,簪首边长1.7厘米。1975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金质。簪针针呈方棱形,簪顶用垒丝做成委角方形。其上用细金丝盘成两重花瓣,做成一朵盛开的菊花,工艺精细。 
 21

金冠
 23
牡丹形金饰件

 47
嵌宝石双龙纹金镯

49
秋葵纹玉带

51
佛像形玉饰件

 

 54
莲花形金簪

莲花形金簪:明(公元1368-1644)长13厘米,簪首长2厘米,宽6厘米。南京太平门外尧化门出土。金质。同处两件,形制相同。簪针委六面方棱形。簪首为两层六瓣莲花,花瓣一仰一覆。以金轮相隔。上层莲花顶端有圆形托,托内镶嵌物已失。簪首与簪针顶部之间为圆柱形,其上饰数道凸弦纹,其下为两层六角形状相叠,莲瓣用垒丝工艺制成。 
 

57
灵芝竹节纹玉簪

灵芝竹节纹玉簪: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长10.3厘米,簪首直径1.5厘米。1974年南京江宁殷巷沐叡墓出土。玉质。玉成灰白色,有沁色。簪顶部作灵芝纹,簪首雕琢两竹节纹,顶部略弯曲。 

 
 58
梅花竹节碧玉簪

梅花竹节碧玉簪: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长12,8厘米,簪首直径1,3厘米,长13,8厘米,簪首直径1.6厘米。1974年南京江宁殷巷沐叡墓出土。碧玉质。局部有沁痕。同出土两件,形制相同,簪首作钱纹,通体雕琢竹节纹,上部饰数多梅花。末端作竹子截面状。 
 60
凤凰牡丹纹金簪

凤凰牡丹纹金簪: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长18.4厘米,簪首长8厘米,宽1.5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辅夫人墓出土。金质。簪针呈扁平状,簪首用垒丝工艺作出朵朵牡丹,一只凤凰栖息于牡丹丛中。采用盘丝,垒丝,刻丝,焊接等工艺,重重叠叠,极为精细。“凤栖牡丹”隐喻荣华富贵。


 62
嵌宝石花叶形金冠饰

嵌宝石花叶形金冠饰: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高7.7厘米,宽6.7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俌夫人墓出土。金质。呈三角形,下端边缘弧形。以三出长叶为主,作为饰件的主要构教,周围衬以缠枝叶。在镂孔的缠枝叶上,嵌有红宝石两粒,蓝宝石两粒,绿松石和茶晶各一粒,均用金托托住。各宝石之间又有四个空缺的金托,为镶嵌珍珠之用,珍珠已朽。主要采用锤碟,簪刻,垒丝,焊接等工艺。

 64
牡丹形金簪

牡丹形金簪: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长14厘米。簪首宽10.5厘米。1978年南京中华门外戚家山俞通源墓出土。金质。簪针呈扁平装,簪顶用薄金片锤碟出两重牡丹瓣,并用金丝连接,花瓣和叶子上在錾刻出细线纹,层次丰富,形象逼真。

 
 66
金钗

金钗:明(公元1368-1644年)长13.3厘米,钗首宽1.6厘米。1982年南京郊区出土。金质。双股。顶部作拱形,锤碟一朵牧丹花,双钗针上部拧成麻花状,并錾刻数道几何纹。
 
 68
嵌宝石莲花形金饰件

嵌宝石莲花形金饰件: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长12厘米,宽9.2厘米。1974年南京江宁殷巷沐叡墓出土。金质。锤碟成莲花形,叶脉清晰,两端做如意形,中间饰一大一小两个如意状纹饰。饰件中心以及上下左右嵌红宝石三粒,蓝宝石两粒。叶片上下左右各錾一孔,供系缀所用。


 70
嵌宝石云形金簪

嵌宝石云形金簪:明(公元1368-1644)长16厘米,簪首长5.6厘米,宽3.7厘米;长16.2厘米,簪首长5.7厘米,宽3.7厘米。1982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金质。两件,形状对称。簪针呈扁平装,簪首以舒展自如的云朵构成图案,依宝石形状做成八个圆托,托边缘用金丝织成花瓣一周,托内嵌红宝石,绿松石,水晶和碧玺等宝石,色彩纷呈,富丽华贵。嵌物有遗失。

72
 
嵌绿松石花形金簪

嵌绿松石花形金簪:明,正德十二年(公园1517年)长11.5厘米,簪首直径3.8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辅夫人墓出土。金质。簪针呈圆形。簪顶作花形,用近似绕出六个花瓣,中间有一圆形金托,金托周围以金丝做出花蕊,托内嵌一绿松石。
 

74
嵌猫睛石花形金簪

嵌猫睛石花形金簪: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长11.5厘米,簪首直径3.8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辅夫人墓出土。金质, 簪针呈圆形,用金丝烧出六个花瓣,中间有一圆形金托,金托,金托周围以金丝做成花蕊,托内嵌一黄色猫睛石。猫睛石又称“猫儿眼”,经光照射可在宝石中央形成一道细长的线柱,极似猫的眼睛。史书记载这种宝石产自南亚诸国,因其罕见而益显贵重。
76

嵌水晶金簪 

嵌水晶金簪: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长11.2厘米,簪首直径2厘米。1974年南京江宁殷巷沐叡墓出土。金质。簪针一端呈长方形,末端为圆形。簪首作出八面形金托,上嵌水晶一颗。水晶经磨面处理后形成形状不同的二十五个面。顶有一平面,底层八面与金托一致。每面都有很好看的折射角度。
 78
亭阁形金耳坠 

亭阁形金耳坠:明(公元1368-1644年)长4.7厘米,亭阁高3厘米,宽1.5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金质。耳坠为亭阁形。亭顶部用金丝编结成十三瓣花形,亭作长方形,重檐,屋角上翘。亭的一面为屏风,其余三面则为可启闭的双扇门。屋顶的下部为立柱和花板。亭阁比例得当,屋脊上的瓦楞整齐清晰,扇门花纹精细,工艺精湛。


 80
药神形金耳坠
 
药神形金耳坠:明(公元1368-1644年)长10.3厘米,药神高5厘米,宽1.8厘米。1975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金质。同出土一对,形制相同。耳坠的造型为药神形象,其上部是一朵六瓣莲花,花上有镶嵌物。莲花下是一荷锄背篓的女子,头挽高髻,颈戴项圈,飘带环绕其身。身后的背篓中露出一枝刚采摘来的灵芝。药神立于莲花座上,耳坠采用花丝,镶嵌,锤碟,焊接等工艺制成。


 82
婴戏莲纹金钗

婴戏莲纹金钗:明(公元1368-1644年)长13.6厘米,钗首长3.4厘米,宽3厘米。1963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出土。金质。钗首制成朵云状,其上用锤碟,錾刻,焊接等工艺手法,表现出孩童手捧莲叶嬉戏的主题。莲叶穿孔,可系饰物。婴戏莲纹始于宋代,寓意美好,后代极为流行。
 

84
婴戏莲纹金饰件

婴戏莲纹金饰件: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高2.9厘米,宽4.2厘米。1960年南京中华门外郎家山宋晟墓出土。金质。同墓出土三件,一件残。用锤碟工艺制作如意云状,其上锤碟一孩童。孩童眉清目秀,长群曳地,披锦缠绕,与云形饰件线条相应,如有动感,衣纹自然飘逸。采用浇铸,锤碟,簪刻,焊接等工艺制成。


 86
葫芦形金耳环

葫芦形金耳环: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长6厘米,葫芦长3.2厘米,宽1.3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浦墓出土。金质。同出土一对,形制相同。耳坠作葫芦形,一锤碟。錾花,焊接等工艺制成。葫芦空心,棱角突出,上端有五个圆珠组成的花瓣。再通过缠绕的金丝连接五片蕉叶,葫芦底作钱纹。 

 

 88
蝴蝶形金饰件
 
蝴蝶形金饰件:明(公元1368-1644)高1.8厘米,宽2.5厘米。1986年南京太平门外尧化门出土。金质。用锤碟工艺制成蝴蝶展翅形状,并用细花丝作出蝴蝶的轮廓线后焊在金片上。蝴蝶的长须用粗金丝制成。蝶翅分为两层,富有立体感。应为贵族妇女头上的饰物。


 90
竹节纹金栉背

竹节纹金栉背:明(公元1369-1644)。长8.5厘米,宽1厘米。1960年南京中华门外郎家山宋晟母墓出土。金质。呈弧形,其上錾刻竹节纹,计十八节,简介大方,独具匠心。


 92
云托“日” 字纹金饰件

云托 “日” 字纹金饰件: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高4.5厘米,宽3.6厘米。1970年南京中央门外张家洼汪兴祖幕出土。金质。锤碟云头托日的图案,下端祥云弯曲缭绕,线条流畅细腻,上托一轮太阳,太阳中心锤碟一 “日” 字,四周压出均匀的短直线纹。
94
云托“日”“月”字纹银饰件

云托 “日” “月” 字纹银饰件: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高4.2厘米,宽6.3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俌墓出土。银质。共两件。用银片锤碟成祥云托日,月的图案。下端镂刻如意形祥云纹,弯曲缭绕,云上托圆形,中间分别锤碟 “日” “月” 二字。

 

 96
镶金托双龙戏珠

镶金托双龙戏珠:明(公元1368-1644年),高5.2,长5.6厘米。1987年南京中华门外邓府山出土。琥珀质,外镶金托,并嵌红宝石两粒。中央是一颗心形血色琥珀,两旁以锤碟的两条金龙环绕,龙首相向,张口吐舌,前爪供推用红宝石制作的火珠,其身弯曲向上盘绕,龙尾交缠,两尾间夹着一粒红宝石。龙身上下缠绕云纹。饰件背面中心为如意云状金片,旁边伸出八根金丝夹裹住琥珀。从背后的管状插孔来看,该饰物应是头饰。

 98
嵌宝石花形金饰件

嵌宝石花形金饰件:明(公元1368-1644)高1.7厘米,长4厘米,宽4厘米。1972年南京中华门外西善桥出土。金质。有双层花瓣,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中心有用花丝工艺支撑的椭圆形花托,上面镶嵌一红宝石。背面有一扁平空心管,应为插在头上的饰物。

http://www.sinovision.net/portal.php?mod=view&aid=41323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