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
區仕美資料整理
「一帶一路」的覆蓋範圍
「絲綢之路經濟帶」取古代絲綢之路的概念,連接亞太地區及歐洲,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和烏茲別克都在絲綢之路上,核心區域則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重慶、四川、雲南等省市。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是沿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中國和東南亞、南亞、中東、北非及歐洲各國的經濟合作,亦包括中國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及山東6個沿海省份。「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涵蓋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約164萬億港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 % 和29 %。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想的簡稱,主要是建立中國與區域的合作平台,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以加快中國經濟轉型。
一帶一路構想,最早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預計是2015年區域發展的首要戰略。
「一帶」指的是橫貫歐亞大陸的從東亞通過中亞、東歐、中歐直達西歐的經濟帶;「一路」目前指的是從東亞經馬六甲、印度洋、地中海直達西歐的南方海上通道。
「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基礎
一、經濟因素:
(一)中國大陸以政策引導產業轉型,將國內過剩的產能和勞工,藉著向外擴張的基礎建設輸出,同時搭配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措施活絡資金。
過往中國大陸以勞力密集型產業搭配出口導向的生產模式,在全球生產鏈中以產量取
勝。隨著全球對出口產品量的需求下降,「緩成長」是目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新
常態」。中國政府因此將產業政策的重心,逐漸引導至注重生產技術優化、注重產品
與服務創新的「投資導向型」產業,引導產業轉型。
為了加強區域經濟平衡,中國政府實施擴大基礎建設的計畫,將高鐵、核電、光纖網絡等基礎建設向西、向內陸佈局;該等基礎建設的動工,能緩解鋼鐵、水泥等重工業原料產能過剩的壓力,也促進國內勞動市場「充分就業」。 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蓋港口、建高鐵、買油田、蓋水電站等等。
(二)中國政府透過國營企業推動「一帶一路」,以建制基礎建設,完備中國與中亞及俄羅斯之間的能源網絡,有助於穩定原油及天然氣等能源供需量及能源價格;目前相關建設都透過國營企業與地方政府推動,台商能夠參與及獲利的機會少。
中亞與俄羅斯是中國大陸天然氣與石油的重要來源地,中國大陸加強投資於建置和維護能源管線,開闢新的海上能源貿易線,有助於掌握中國國內的能源供需,以及穩定能源價格。
(三) 國際政治因素:
(一)「一帶一路」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藉此打造中國大陸主導的歐亞經濟
圈。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戰略構想,企圖以「貿易帶」重新將歐亞大陸地區連接起來。產業轉型政策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相配合。
(二)「一帶一路」的經濟戰略充滿政治與安全的考量,以中國為首的亞「歐陸權國」
若能藉此團結起來,對美國領銜的亞太「海權國」會構成更大的霸權威脅。
(三)在外交目標上,中國期待「海陸平衡」,正在累積足以對抗美國的歐陸力量,
但實際的外交資源恐怕倍多力分。為此,中國必須仰賴盟友,拉攏南韓、俄國、印度等,才有足夠的力量抵抗海權國家集團。
習近平在2012年底首次闡述「中國夢」,2014年中提出「亞洲夢」的說法,2014年底再提出「亞太夢」,將目標逐漸聚焦在亞太爭霸。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簡稱亞投行,是一個向亞洲各國家和地區政府提供資金以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之區域多邊開發機構,成立宗旨在促進亞洲區域內的互聯互通建設和經濟一體化進程,並且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合作。總部設在中國北京,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10月2日在雅加達與時任印尼總統蘇西洛舉行會談時首次倡議籌建亞投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月出訪東南亞時,也向東南亞國家提出相關倡議。2014年10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新加坡等21國在北京正式簽署《籌建亞投行備忘錄》。
2015年4月15日,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確定為57個,其中域內國家37個、域外國家20個。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10國全數加入,擁有28個成員國的歐洲聯盟(歐盟)有14國加入,20國集團(G20)中也有14國加入,而金磚5國則全部躋身首發陣容[20],其他國家和地區今後仍可以作為普通成員加入。各國將於2015年年中完成亞投行章程談判並簽署,年底前完成章程生效程序,正式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圖片來源:經濟日報
一带一路愿不仅限于基础设施,其设想是加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协调,推动基础设施技术标准的对接,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建立自由贸易区,开展金融合作,增进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 “一带一路”可以刺激亚洲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长,使其更具有可持续性。尤其是经济走廊的沿线各国、特别是那些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率和人均收入都比较低的国家,可以在贸易往来方面得到促进,并从基础设施建设中受益。中国也能更好地保障自身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安全,目前中国的能源和原材料运输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
由于西方对俄罗斯金融、能源、国防等关乎经济命脉的领域实施制裁,俄罗斯经济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对俄罗斯来说,无论是 “一带一路” 的建设,还是亚投行的筹建,都将为其走出经济困境创造有利条件并提供有力支撑。中国设立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 以及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亚投行,这是对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有益的补充。中俄两国建立稳定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能够不断推动双方在科技、军工、农业、森林加工、能源等领域的密切合作。
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的合作也在积极推动。中国企业家已经开始租赁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土地,经营农业项目,包括粮食、蔬菜和养殖业。从长远看,中俄双方还可借助共建 “一带一路”,进一步加强同沿线国家的经济融合,促进本国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抗击金融风险能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中俄两国已经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难得机遇,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目前,两国已开启中俄原油管道、西线天然气输送等项目,还计划加强在俄罗斯油气开采领域的合作,俄罗斯在高铁建设和西伯利亚铁路改造方面, 也有意吸引中国投资。中俄两国在远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丝绸之路计划, 是从亚洲到欧洲的快速交通要道,其中俄罗斯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俄罗斯利用的机会是,充当中国输往欧洲货物的过境运输国。 如果需要,可将境内的跨国运输线路, 改造成现代化的大型运输走廊。积极利用新的通道, 不仅能给俄罗斯带来更多的直接收入,还能推动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 项目的实施,将促进沿线国家发展制造业、服务业。双方已达成共识,将围绕欧亚高速运输走廊 若干区段的建设项目展开研究,首先是在莫斯科 - 喀山的高铁项目上, 进行合作; 双方还签署了在高铁运输领域 展开合作的备忘录。
http://memo.cfisnet.com/2015/0821/1302336.html
伊朗
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明源远流长,先后经历了埃兰王国 (公元前3000年前至前639年),米底王国(公元前639〜550年,伊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雅利安人国家),波斯帝国(公元前550〜330年,世界上第一个洲际帝国),条枝王国(公元前330〜247年,先后由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及其部将塞琉古统治),安息王朝(公元前247〜224年,又称帕提亚帝国),萨珊王朝(224〜651年,被认为是第二个波斯帝国,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阿拉伯时期(651〜874年,先后出现塔希尔王朝、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齐亚尔王朝、阿拉菲德王朝、白益王朝、伽色尼王朝、古尔王朝、塞尔柱帝国、花拉子模),萨曼王朝(874〜999年),突厥王朝(999〜13世纪初),伊儿汗国(1258〜14世纪中叶),帖木儿帝国(1380〜1405年),黑羊王朝与白羊王朝(1467〜1502年),萨法维王朝(1502〜1722年,首次以什叶派为国教),赞德王朝与阿夫沙尔王朝(1736〜1796年),恺加王朝(1779〜1921年),巴列维王朝(1921〜1979年)。1979年霍梅尼领导伊斯兰革命,推翻巴列维王朝,建立起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
2011年中东剧变后,阿拉伯世界出现前所未有的“政权更替潮”,突尼斯、埃及、也门、利比亚等国执政数十年的政权被推翻,叙利亚也陷入全面内战。约旦、巴林等国也一度形势危急。相比之下,伊朗的“伊斯兰民主政体”则固若磐石,折射出伊朗政体的独特优势。
伊朗矿产资源丰富。石油储量约195亿吨,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储量的12 %;天然气储量3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储量的18 % 。石油出口是伊朗主要经济支柱,石油收入占财政收入的80 % 以上。
经济主要依赖石油决定了伊朗经济 最易受外部因素影响。近年来,西方借核问题不断制裁伊朗,尤其2012年美欧禁止从伊朗进口石油,并制裁伊朗金融业,使伊朗经济深受影响:石油产量降至日均250万〜260万桶/日,为1989年以来最低水平;石油出口从2011年的200万桶/日降至100万桶/日,伊朗由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 降至为第四大产油国;伊朗经济GDP增速, 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2012、2013年)。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令伊朗财政状况雪上加霜。2014〜2015财年伊朗年度预算, 是以每桶100美元为基础,但目前国际油价已跌至每桶50美元左右。
伊朗财政开支日趋紧张。2013年6月上台的鲁哈尼总统, 力图聚焦经济发展,解除西方制裁,其在2015年1月公开讲话中呼吁,抑制国家对经济干预,尽快结束持续数十年的 “ 经济孤立 ”,伊朗不应再把外国投资者视为 “威胁”。伊朗经济出现缓解迹象。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国与伊朗关系骤然疏远。伊朗将美国视为 “大撒旦”; 美国也转而长期对伊朗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尤其冷战结束后,美国重塑中东秩序野心膨胀,因而将不服管教的伊朗视为眼中钉。
在中东地区,由于伊朗是波斯人/什叶派掌权,与阿拉伯/逊尼派掌权的诸多阿拉伯国家格格不入,教派矛盾、地区领导权之争、领土纠纷明显。2011年中东剧变后,伊朗与沙特双雄并起,并在叙利亚、黎巴嫩、也门、巴林等国争夺激烈。2015年3月26日沙特出兵干预也门危机,使伊朗与沙特间矛盾公开化。不过,自2013年6月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后,伊核危机进入谈判解决轨道。继2013年11月达成临时协议,2015年4月2日,伊朗与六国达成框架协议,使伊核危机软着陆可能性增大,由此带动伊朗与西方关系略有松动。但由于美伊结构性矛盾甚深,加上国内掣肘,伊朗短期难以被西方国家接纳。
伊朗 - 位于亚洲西南部,同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邻,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北隔里海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相望,素有 “欧亚陆桥” 和 “东西方空中走廊” 之称。古代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和交汇点,在沟通东西方贸易过程中,伊朗人起着“中间人”作用。据记载,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时,被委以重任出使西域的张骞, 派其副使访问了当时 被汉朝称作安息的伊朗,安息王以2万骑兵, 列队迎候的隆重礼仪接待这位汉朝使者。此后历经东汉至唐朝的不断开拓,形成了从大唐之都长安出发,西出阳关,通过河西走廊,经过伊朗直至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丝绸之路。
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伊朗仍然处在中转站位置,中国任何连接东亚至欧洲的公路、铁路、油气管道和通讯网络,都将使伊朗受益,因此伊朗态度较为积极。2014年6月27日,在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 十二国智库论坛上,伊朗驻华大使萨法里讲话表示,丝绸之路是一条多样化的经济贸易路线,伊朗为古丝绸之路做出主要贡献,并处在复兴丝绸之路的关键点上,已准备投身建设丝绸之路计划, 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伊朗《金融论坛报》2014年11月26日 发表题为《如何重回丝绸之路》文章,专门讨论伊朗在中国主张的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的机遇和作为。2015年2月15日,伊朗总统表示,伊朗愿积极响应中方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与中方拓展基础设施、能源、产能、农业、旅游等领域合作。
从长期看,中国与伊朗经济合作空间十分巨大。中国现在原油对外依赖度, 将近60 %,其中半数来自中东,而伊朗油气储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是中国理想的合作伙伴。而伊朗作为主要产油国,渴望获得稳定能源消费市场,尤其在页岩气革命冲击下,能源市场日趋 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伊朗十分渴望, 与中国建立稳定的能源供求关系。目前,伊朗出口石油半数销往中国,伊朗需要中国的资金 与 技术支持。2014年,中伊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520亿美元。相信未来双方经贸还会持续增长。2015年4月3日,伊朗正式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意味着双方围绕一带一路合作正向深处发展。
http://www.mesi.shisu.edu.cn/05/1b/c3374a66843/page.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