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Maritime Porcelain Road 海上瓷路
區仕美資料整理

「海上瓷路 - 粵港澳文物大展」6月25日在深圳博物馆一楼展厅开幕。该展由澳门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香港艺术馆组成联合策展小组,经过一年筹备,于2012年至2014年分别在澳门、广州和香港展出。

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介绍说,“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是2010年第十一次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倡议、继2004年《东西汇流——粤港澳文物大展》之后三地共同举办的第二次大型文物展览。“展览共分为‘东方瓷国’和‘海上通衢’两个部分。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元代景德镇窑、江苏宜兴紫砂陶、福建德化窑白瓷、广东石湾陶、广州织金彩瓷等将一一亮相。

粤港澳地处珠江入海口,面向南海,历朝历代均是通向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和欧洲的海上重要门户。记者了解到,此次将展出多件“南海一号”、“南澳一号”古沉船瓷器。叶杨介绍说,“南澳一号”是一艘明朝万历年间向外运送瓷器、失事沉没于广东汕头市南澳县附近海域的商船。它最初被发现于2007年,船上装载有盘、碗、罐、碟、瓶、盖盅等瓷器,品种包括青花瓷、酱褐釉瓷等。“这些瓷器主要是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江西景德镇窑的民窑产品,以及福建漳州窑、粤东地区民窑的产品。据专家估计,船内文物约有数万件之多,打捞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中。‘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沉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宋代船只。目前已出水瓷器为主的各类文物4000余件,包括福建德化窑和磁灶窑、景德镇窑系、龙泉窑系及磁州窑系的瓷器。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超过8万件。”


闻名于世的“广州织金彩绘瓷”也是此次展览的一个亮点。叶杨介绍说,“广州织金彩绘瓷”即“广彩”,出现于清康熙晚期,产品多为碗、碟、瓶、盘等餐具。技法属釉上彩,吸收了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工艺特色,图案明显带装饰性,色彩艳丽,多施以金彩,“‘广彩’为‘外销瓷’,商人为满足外销市场的需要,由景德镇订制素胎白瓷,运到广州加彩绘纹样,烘烧后卖给外国商人,产品中有不少是按外商订单要求而订制的。”

以上資料來源
南海一號更多

  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介绍说,“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是2010年第十一次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倡议、继2004年《东西汇流——粤港澳文物大展》之后三地共同举办的第二次大型文物展览。“展览共分为‘东方瓷国’和‘海上通衢’两个部分。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元代景德镇窑、江苏宜兴紫砂陶、福建德化窑白瓷、广东石湾陶、广州织金彩瓷等将一一亮相。

作為「瓷之國度」的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陶器的國家之一; 中國陶器的歷史已有萬年之久。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原始瓷。在近二千年前的東漢時期,終於成功燒制出成熟的青釉瓷器。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初步發展,到了唐宋時期,中國的制瓷業進入第一個發展高峰。元代景德鎮窯異軍突起,至明清時期更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其它地區如江蘇宜興紫砂陶、福建德化窯白瓷、廣東石灣陶、廣州織金彩瓷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這個時期,中國陶瓷業發展到了巔峰階段。

廣東省博物館館長魏峻指出,本次展覽上,除了中國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窯口生產的各種瓷器外,亦可觀賞到大量的外貿窯口生產的瓷器。據介紹,西漢初年,廣東南粵關市成為海上通市之始。到了唐代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在這個時期起,中國的陶瓷器已大量從海路出口外銷。魏峻館長表示,從唐至清代,中國的陶瓷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往亞歐各地,對世界文明的進程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海外貿易通道也被稱為「陶瓷之路」。而東方和西方的不少國家,如日本、泰國、德國、荷蘭也在中國陶瓷的影響下,逐步發展起了自己的陶瓷產業。「從唐代到明末清初,瓷器可以說是海上貿易最重要的商品,在中國對外貿易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南海通向世界各大洲的各條航線,無不見證了這一輝煌。」例如香港博物館的一件「多咀瓶」,亦稱為「郁金香瓶」,它是歐洲人用來插花所用,造型非常奇特,而如明晚期的「斗彩樓閣圖軍持」、清代的「廣彩描金開光人物故事紋執壺」都均充滿著異域風情。


外销青花多咀瓶  清 康熙

军持,梵语音译。这种器型大约在隋唐时传入我国,至清代长久不衰,南北方。时代特征明显。佛教、伊斯兰教均有使用,做净手及储水瓶。……军持乃供外销的器物,在东南亚特别流行。亦有销往欧洲,西方人视作珍玩。


斗彩阁图军持

展覽共展出粵港澳三地博物館所藏珍貴文物180多件(套),囊括了每個朝代的代表瓷窯,如六朝的越窯青瓷,唐代的邢窯白瓷、越窯青瓷、河南鞏縣窯的三彩陶、長沙窯瓷器,宋代的耀州窯、吉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磁州窯、德化窯,明清景德鎮窯和德化窯、廣彩瓷器、宜興陶器等銷往歐美的陶瓷器。此外,還有造型和紋飾都具有濃郁異域風情的器物,如外銷青花多咀瓶,是典型的來樣定制產品;成套定制的西式餐飲用具,展現出中國古代高超的制瓷工藝水平和當時歐美的飲食文化。亦有部分展品是廣東地方窯口生產的外銷瓷器,如水車窯、潮州窯等。蔡惠堯館長表示,此次展覽的中國瓷器豐富而精美,很多展品則是首次展出。「它們不僅展示了中國瓷器的發展歷程,也展示了中國的造瓷工藝和文化對亞歐國家與地區的影響,日本、荷蘭、德國,它們制造的瓷器式樣、款式、理念都深受中國外銷瓷器的影響。


「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分三個部分,以外銷瓷器作為主線,探討中國的陶瓷器對世界文明的進程發揮的促進作用,展出精選自籌劃單位一共一百七十多套珍貴展品。


展覽第一部分題為「東方瓷國」,介紹中國各地區的陶瓷業發展,其中陶瓷業於唐宋時期已進入第一個發展高峰,及後景德鎮窯如何異軍突起,至明清時期更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第一部分展出各地區窯口具代表性的陶瓷作品。

第二部分題為「海上通衢」,闡釋了粵港澳地區如何成為中國陶瓷業的海上重要門戶。粵港澳地處珠江入海口,歷朝歷代均是通向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和歐洲的海上重要門戶。是次展覽透過宋代沉船「南海一號」,以及明代沉船「南澳一號」打撈所得的珍貴陶瓷文物,介紹當時的陶瓷器製作水準,以及人們的審美觀念和生活情趣,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海上貿易和東南沿海地區的陶瓷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展覽最後一部分名為「瓷藝遠播」,介紹亞洲和歐洲各國在中國瓷器外銷的影響下,如何發展自己的瓷器品種。在東亞,日本的陶瓷藝術深受中國瓷器影響。

到了十七世紀中期,在中國大量輸入明末民窯瓷器的影響下,有田窯出產仿中國特色的彩繪瓷,產品質素媲美景德鎮。至於西方各國對中國瓷器向來趨之若鶩,一直致力鑽研其技術和配方,仿傚其紋樣,法皇路易十五在一七五六年更成立塞弗爾窯廠,出品具洛可可風格的彩瓷,以華貴的描金和琺瑯彩繪為特色,標誌着西方製瓷技術達至成熟。展覽亦展示了亞洲及歐洲各國製造的陶瓷產品。

通過這個展覽,看到中西文化交流的久遠歷史和繁榮景象。而深圳作為當年海上瓷路的一個重要位置,舉辦這場展覽是彰顯著其在海上絲綢之路不可或缺的位置。


中国外销瓷始于汉唐,盛于明清,克拉克瓷作为外销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承载者,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克拉克瓷 (Kraak porcelain) ,從明代萬曆至清代初年景德鎮及福建若干窯場出產的一種主要用於出口的青花瓷,以開光圖案為特點, 克拉克瓷与暗八仙纹饰克拉克瓷是中国首次批量外销到欧洲的青花瓷,出现于16世纪下半叶及17世纪初,衰落于清初顺治时期(1657年),前后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


明代开光青花折腰盘 - 克拉克瓷

暗八仙纹饰源于中国道教,作为克拉克瓷器中常见的典型纹饰,既具有装饰功能,又向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化,其研究对于克拉克瓷的装饰以及明清道教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 青花克拉克瓣口碗  明代 1368-1644  澳门博物馆藏



2. 青花克拉克花鸟纹折腰盘  明代 1368-1644  澳门博物馆藏

3. 青花克拉克花鸟吉祥纹碗  明代 1368-1644  澳门博物馆藏


4) 青花克拉克狮子花卉纹瓷盘  明代 (1368-1644)  澳门博物馆藏

5) 青花克拉克瓷佛宝纹浅盘  明 天启 1621-1627  香港艺术馆藏

6) 漳州窑红绿彩花鸟纹碟  清(17世纪) 香港艺术馆藏

7) 漳州窑青花牡丹凤纹大碟 明(1368-1644)香港艺术馆藏

克拉克瓷与暗八仙纹饰克拉克瓷是 中国首次批量外销到欧洲的青花瓷,出现于16世纪下半叶及17世纪初,衰落于清初顺治时期(1657年),前后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这类青花瓷器器型以盘为多数,此外还有碗、瓶、军持、盒等器类,盘、碗普遍为菱口,其胎体多细薄。在克拉克瓷盘中,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是其纹饰,繁密而层次分明,富有整齐的节奏感。充满道教色彩的暗八仙纹饰 是克拉克瓷器中常见的典型纹饰。暗八仙源于神话八仙过海中吕洞宾与李铁拐等八位仙人使用。

克拉克瓷在欧洲受到广泛欢迎,成为欧洲人地位、财富、品位、时尚的象征。克拉克瓷的输出,促进了中国制瓷业更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其文化使者的角色,传播了中国文化,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精美的外销瓷

8. 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椭圆大盘  清 乾隆(1736-1795) 广东省博物馆藏

9. 景德镇窑青花柳亭纹盘  清 乾隆(1736-1795) 广东省博物馆藏 

外销瓷中这类西洋花卉的纹饰,无论花卉品种和画法都不同于中国传统花卉,是用细腻的工笔画成,在清乾隆至嘉庆时的外销瓷中较常见,主要品种一景德镇青花瓷和广彩瓷。这种宽沿浅腹平底盘,是西餐所用餐具之一。由于外商大量订制,也逐渐变为景德镇瓷器的新器型而延续下来

10. 景德镇窑仿伊万里花卉纹盘  清 康熙(1662-1722) 广东省博物馆藏

11. 景德镇窑五彩花卉纹椭圆大盆  清 乾隆(1762-1722) 广东省博物馆藏
这种大盆外销至欧洲,用于冰冻盛酒器皿之用,又称 “冰盆”。

12. 外销青花多咀瓶  清 康熙(1662-1722) 香港艺术馆藏

13. 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执壶  清 乾隆(1736-1795) 广东省博物馆
这种器物的造型源于西方的影响

 

无尽风光

那么,克拉克瓷的产地到底在哪里?400年来,争论持续不休,直到21世纪谜团才得以揭开。目前,已考证生产克拉克瓷的窑口有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福建漳州平和五寨、南胜窑等100多个窑址。做工精细者为景德镇窑口出品,销量最大者却是漳州、德化窑口出品。据载,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至崇祯六年 (1633年),著名的海外交通贸易中心 漳州月港海上贸易十分繁荣,瓷器又是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主政知县赋予瓷业优惠的税收政策,组织民间大量生产烧制。尤其是明正德以后,月港的海外贸易远远超过周边港口。明万历年间,月港的对外进出口发展到最高峰,漳州平和生产的瓷器也源源不断地从月港远销至世界各国。

清朝初年,由于清政府实行“海禁”,月港衰落了,平和制瓷业也因销路受阻而衰败。随着清三代以后彩瓷兴盛,青花逐渐走向衰落,克拉克瓷随之在海外销声匿迹,带给后人一连串遥远而美丽的遐想。

14. 景德镇窑青花山水纹折腰盘  清 (1644-1911) 澳门博物馆藏

15. 景德镇窑青花椭圆形盘  清 (1644-1911) 澳门博物馆藏

16. 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碗  清 (1644-1911)广东省博物馆藏

克拉克瓷主要是外销瓷,其中很多来样加工的产品,花纹装饰迎合外国人的审美。在当时是昂贵的瓷器,销往海外的克拉克瓷总会被当地的王室贵族抢购一空。当时除了中国商船以外,还有来自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的贸易船队,因此克拉克瓷遍布亚、非、欧各国,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军持(图17-18)
军持,梵语音译。这种器型大约在隋唐时传入我国,至清代长久不衰,南北方窑均有生产。时代特征明显。佛教、伊斯兰教均有使用,做净手及储水瓶。……军持乃供外销的器物,在东南亚特别流行。亦有销往欧洲,西方人视作珍玩

17. 五彩凤形军持  明 万历(1573-1620) 香港艺术馆藏

18. 斗彩楼阁图军持  明 晚期(1620-1644) 香港艺术馆藏

克拉克瓷多数为国外订单生产,由国外设计图案或在我国画风中加入异域元素,有的甚至由国外来料生产,这也是克拉克瓷有别我国传统青花瓷的地方。”何云强介绍,克拉克瓷的一个特点是 “满弓”,即将瓷面画满了图案,它不像我国古代传统瓷器以典故为主,或山水、人物等类别区分开,而是 山水、花鸟、人物混为一体,强调形象之美、丰富之美。

纹章瓷(图19-20)
徽章纹瓷器又称纹章瓷,是由欧美国家的皇家、贵族、社团、城市、军队首领等把象征或代表自己权力、地位、身份的徽章图案,烧制于定做的瓷器上面,作为自己独有的标志。最早的纹章瓷是在明晚期由欧洲人向景德镇订做的青花瓷。18世纪广彩瓷器也大量烧制纹章瓷。

19. 广彩徽章纹大盘  清(十九世纪) 广东省博物馆藏

20.  广彩纹章大花碗  清(1644-1911) 澳门博物馆藏

与明末清初同时期的景德镇瓷器相比,克拉克瓷总体不够精致。其均为薄胎,特点是折沿、开光、锦地纹,盘底多为简笔变形人物、动物、花鸟,且器底多有粘沙、塌底现象。另外,克拉克瓷瓷盘薄、易碎、不耐用,所以在国内并没有很好的销路。而对于欧洲人来说,这些瓷器更多被当做摆设,由此也造成克拉克瓷在国内罕见收藏。

教瓷 - 宗教题材的瓷器(图21-24)

21. 墨彩描金“耶稣诞生”纹碟  清(1644-1911) 澳门博物馆藏 

22. 墨彩描金“耶稣诞生”纹托碟  清(1644-1911) 澳门博物馆藏

23. 墨彩描金耶稣受难盘  清(1644-1911) 澳门博物馆藏



“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海报 陶熏炉 东汉(25-220) 广东韶关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藏

克拉克瓷的输出,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制瓷业的 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其作为文化使者,传播了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了欧洲的艺术 从 巴洛克风格 转变成 洛可可风格。另一方面,欧洲人对克拉克瓷的喜爱, 以及贩运克拉克瓷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导致葡萄牙、荷兰、德国、英国、波斯等国, 纷纷对克拉克瓷进行仿制,这种大规模的仿制促进了欧洲陶瓷产业的发展,最终生产出真正的瓷器。

青花克拉克狮子花卉纹瓷盘 明 (1368-1644) 澳门博物馆藏

磁灶窑酱釉堆塑龙纹四系罐 明 (1368-1644) 南澳一号出水
高16.8公分,口径10公分,底径11.5公分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斗彩楼阁图军持 明 晚期 (1620-1644) 香港艺术馆藏

明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瓷器是重要的国礼之一。明初至中叶,明政府实施“海禁”政策,中止民间对外贸易。欧洲的葡萄牙人于十六世纪初率先到达中国沿海,从事陶瓷为主的商品贸易,获利丰厚。葡人利用上川岛和澳门转运大量瓷器。在1600年前后,每艘克拉克船运载往欧洲的瓷器多达六至十万件。随后,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也陆续来华加入陶瓷贸易的行列。

景德镇窑五彩花卉纹椭圆盆清 康熙(1662-1722) 广东省博物馆藏

石湾窑石榴红釉和合二仙 清 (1644-1911) 广东省博物馆藏

1685年清康熙开放广东广州、江苏松江、浙江宁波、福建厦门四海关对外贸易。乾隆年间 (1757年) 关闭江、浙、闽三处海关,形成广州一口通商,外商必须通过广州行商进行贸易,澳门则成为广州港的外港,再次促成广州对外贸易的繁荣时期。

24. 墨彩描金耶稣复活折腰盘  清(1644-1911) 澳门博物馆藏

各国仿中国瓷 图25-32
在中国瓷器外销的影响之下,亚洲和欧洲各国均竞相模仿和烧制中国瓷器,有由沿袭中国瓷器的题材和纹样,到逐步发展出具有各国特色的瓷器品种。各国较著名的瓷器品种包括:日本的伊万里烧、青花和五彩,荷兰的费恩斯瓷、德尔夫特瓷,德国的麦斯森瓷等

25. 日本制伊万里彩绘大盘  清(18世纪) 广东省博物馆藏

26.  五彩开光花卉纹大盘  日本制  (18世纪) 广东省博物馆藏

27. 描金珐琅彩玫瑰纹壶  法国制  (18世纪 1770-1780)

香港艺术馆藏  罗桂祥博士捐赠

28 白釉贴珐琅彩花卉纹壶  德国制  约1850  香港艺术馆藏  罗桂祥博士捐赠

29. 五彩博古纹盘  荷兰制  十九世纪  广东省博物馆藏 

30. 英格兰青花花果纹盘  英国制  十九世纪  广东省博物馆藏

31 仿中国五彩描金博古纹盘  英国制  十九世纪  广东省博物馆藏

32 中国青花碟  葡萄牙制  (18世纪 ) 澳门博物馆藏


广彩描金开光人物故事纹执壶 景德镇窑粉彩耶稣会徽章纹瓶
清 (1644-1911) 澳门博物馆藏 清 (1644-1911) 澳门博物馆藏

在中国瓷器外销的影响之下,亚洲和欧洲各国均竞相模仿和烧制中国瓷器,由沿袭中国瓷器的题材和纹样,到逐步发展出具有各国特色的瓷器品种。各国较著名的瓷器品种包括:日本的伊万里烧、青花和五彩、荷兰的费恩斯瓷、德尔夫特瓷、德国的迈斯森瓷等。


一、 亚洲



五彩开光花卉纹大盘 日本制 十七至十八世纪 广东省博物馆藏

在东亚,日本的陶瓷艺术也深受中国瓷器影响。早期受唐三彩、越窑青瓷、龙泉窑青瓷、白瓷、景德镇青白瓷、黑釉茶碗影响。到了17世纪中期,在中国大量输入明末民窑瓷器的影响下,有田窑出产仿中国青花的 “ 芙蓉手”、仿五彩金彩的 “染锦手”‬

青花加彩日本称作“染锦手”,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技法,其工艺是先以釉下青花在生胎上描绘勾勒,挂釉烧成后再用釉上彩填涂或点缀完整花纹,此瓶上的花朵纹饰使用了此工艺,而花叶的处理则使用了青花斗彩、“ 金襕手 ” (是日本人对五彩加金的器物和红地描金、青花红地描金等精细之作的称呼。其制作工艺借鉴或模仿中国景德镇窑五彩及漳州窑彩绘瓷技术,同时融入日本浮世绘与欧洲洛可可艺术风格,成为盛极一时、风靡欧洲的紧俏外销瓷品种之一) 等彩绘瓷,产品质素媲美景德镇。

在伊萬里津大橋上所展示的伊萬里染錦大壺

二、欧洲

白釉贴珐琅彩花卉纹壶 德国制 香港艺术馆藏

西方各国对中国瓷器趋之若鹜,一直致力钻研其技术和配方,仿效其纹样。17世纪起,荷兰德尔夫特的工匠便成功仿制出类似宜兴紫砂的朱泥硬陶。但真正的瓷器要到18世纪初才在欧洲研制成功。1710年,德国迈斯森瓷器作坊成功生产出含高岭土成份的白瓷。这种技术不久流传到欧洲各地。法皇路易十五在1756年成立塞弗尔窑厂,出品具洛可可风格的彩瓷,以华贵的描金和珐琅彩绘为特色,标志着西方制瓷技术达至成熟。

克拉克瓷器质地细腻,画工精美,胎体轻薄,釉水明亮,发色雅致,颇受欧洲贵族厚爱,几乎畅销整个十六世纪后期和十七世纪。



中国主题加荷兰郁金香文饰

康熙晚期的西方主题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