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忻州 九原岗北朝晚期壁画

區仕美資料整理 来源:光明日报

九原岗北朝壁画墓,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兰村乡下社村东北角,是忻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 位。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墓葬狩猎图壁画。总面积约70平方米。该墓壁画内容丰富,场面壮观。有同时代出土壁画中规模最大的狩猎图、精工细画的斗栱、奇特的木构建筑图等,无不生动再现了北朝早期社会历史风貌,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 值。墓葬的发掘对研究北朝晚期社会生活、绘画艺术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壁畫實景圖

從方位來說,九原崗的壁畫分為東壁、西壁和甬道上方一共三處;
從位置的高低來看,兩壁的壁畫又可以各自分成4層,自上而下,依次是

第一層升天圖,以仙人、神獸、畏獸為主,講述墓主人升天的一些志怪場景

第二層狩獵圖,講述墓主人生前的漁獵、巡狩的場景,算是生活的日常反映

第三層出行圖,主要以人物、儀仗為主,表明貴族的威嚴;

第四層武士圖,站立的武士守衛,顯示出墓主人高貴的身份。


《狩獵圖》局部


墓葬的墓道東、西兩壁壁畫自上而下各分為四層,其中第二層壁畫繪製的狩獵圖, 是中國
現存面積最大的,總面積約70平方米。所繪人物、動物形象生動,狩獵內容豐富。

六点價值與意義 : -
1. 神異畫的幻化美。
畫中至少兩個神獸是依據《山海經》中描述而創作,一種是專食虎豹的馬稱作「駁」;另一種是食蛇的怪獸叫做「疆良」。


最成系統的考古神獸實物。

疆良
在長達30米的第一層壁畫上,東壁赫然出現了一位神獸,它赤身獠牙,人身虎頭,口中噬咬着一條蟒蛇,這應該就是「疆良」。

( 山海經》中,疆良是一種專門食用毒蛇的怪獸。

駁(bo)在西壁之上,也有一隻奇怪的神獸,它的名字叫駁。

上古神獸「駁」

西壁中視覺上最醒目的是被一整圈鑼鼓包圍的雷神,在雷神的後方則立着一隻神獸。它似乎是一匹神馬,口中叼着一隻老虎正在疾馳而去。在《山海經》中,這正是「駁」的形象,它是一種專門食用虎豹的馬類。

2. 狩獵畫的動態美。
北朝圍獵練兵、軍旅出獵沿襲了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習俗。

3動物畫的意趣美。
表現了捕獵時的馴禽與獵人的關係。

3. 人物畫的傳神美。
墓道里幾十個人物不分主次,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一筆畫就,將人物的神態表現得十分生動。

4. 風景畫的意境美。
用散點透視法構思風捲雲舒的遠山,在山腳點染樹木草叢,每個段落都將主峰與諸多輔峰組合起來。

5. 服飾的時尚美。
壁畫中的服飾豐富多彩、生動活潑,顯示了精兵猛將的威武強悍\

东、西两壁第二层壁画内容均为狩猎图,所绘人物、动物形象生动,山水、树木造型粗犷,狩猎内容非常丰富。在西壁第二层壁画南部还出现有两个中亚人的形象。

實際上,「神獸圖」出現於北魏,流行與東魏和北齊,一般以道教神為主,佛教的是較少的。而九原崗壁畫中突然出現的「疆良」和「駁」這兩種上古神獸,卻與其他地區,如河北臨漳、磁縣灣漳等地的北朝壁畫完全不同,不得不說是一件難得的「孤品」。


十八神獸

在這幅圖上,成排的武士佩戴着弓箭等武器,組成了長長的行進隊列;所有的人物都是單體,一個接一個的排列着,大小相近,左右相鄰,沒有分出明顯的主次。

第三层为出行仪仗,所绘的19位武士均为站立形象,身上佩戴弓箭和大刀。西壁南端绘有一骑马的少年,其前方为一只猎狗和一只雄鹰正在捕杀兔子,少年右臂前伸似在指挥捕杀活动。东壁第四层因开挖盗洞已全部被毁,西壁第四层亦为站立的武士形象。在墓道北壁,绘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建筑,庑殿顶,建筑中的一砖一瓦以及建筑门楼内的6位人物,其形象都描绘得非常生动逼真,特别是双柱式的斗拱在以往的资料中未
曾见过。屋顶正上方绘一火盆,左右两侧各绘一兽首鸟身的怪兽形象 。

在這幅圖上,成排的武士佩戴着弓箭等武器,組成了長長的行進隊列;所有的人物都是單體,一個接一個的排列着,大小相近,左右相鄰,沒有分出明顯的主次。

壁画中的木结构庑殿顶建筑

这座北朝壁画墓为方形穹窿顶单室砖墓,由封土、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坐北朝南,对称规整,是典型的“天圆地方”北齐墓室结构。因记载墓主人生平的墓志被盗,墓主的身份、性别、年龄都无法考证。但其墓室形制的结构和布局与太原北齐娄睿墓相似,可以推测出墓主人的身份应为北齐高氏集团中的核心人物。从壁画人物形象以及出土器物、陶俑观察,墓葬年代应是北朝晚期。

该墓的壁画主要分布在墓道东西两侧以及北壁上,东西两壁呈阶梯状,自上而下分为四层。
上面三层,画师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狩猎和出行的场景。第一、二层为《出行图》。两块30米长、1.5米高的大面积壁画上绘满狩猎马队和步行猎人,漫山遍野的虎、熊、鹿、羊、蛇、兔等动物,有的和猎者搏斗,有的逃窜。画面中还描绘了大量的兵士。他们身材高大,穿着虎豹皮服,佩刀挎弓,民族不一,夹杂着几个胡人武士,是北朝民族汇聚、部队勇猛善战的缩影。图的最前端是一位骑马少年,其前方有一只猎狗和一只雄鹰正在捕杀兔子,少年右臂前伸似在指挥捕杀。这样构图既加强了士兵向前行进的态势,也与第三层的狩猎图相呼应,使画面主次有序,富于变化,具有相互连贯的运动感。

第三层《狩猎图》场面雄宏,无数猎人骑马在山林奔驰,驱狗放鹰,追逐围猎虎、熊、鹿、野羊,激烈逼真,再现了北朝马上民族以围猎练兵的历史。画面中描绘了墓主人带领部下狩猎的场景,他们手持弓箭、长矛和旌旗驰骋于山水之间,威武勇猛。第四层《升天图》中绘有羽人、方相氏、神兽、御龙图,四周以流云、忍冬补白,画面饱满丰富。总体看来,墓道两侧的画面构图巧妙,用山和树将画面自然分割,又以人物、气韵等将层与层之间衔接起来,做到相互连贯,结构紧凑,动静结合。

在墓道北壁上,绘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庑殿顶建筑(如上图),建筑中的一砖一瓦都描绘得非常形象逼真。这是第一次在绘画中看到北朝建筑的风采,特别是双柱式的斗拱是同时期墓葬中首次发现。在中国古代,屋顶的样式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庑殿顶属于高等级建筑,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可见墓主人身份之显赫。大门中央设有门环,门环底部装饰有狮形猛兽,双目圆瞪,露齿衔环。在屋顶的正上方绘有一幅莲座摩尼宝珠图,图顶有拱形状火焰。左右两侧各绘一只兽首鸟身的重明鸟,意为保护主人,驱赶灾祸,这也再次印证了墓主人的贵族身份。

壁画中人物造型生动传情,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形写神”的绘画理念。其中侍女形象尤为突出。她们顾盼相望,形神兼备,尤其侧门内那两个窃窃私语的侍女,活灵活现。壁画中的武士有典型的北齐人物特征,他们头戴后垂披幅长帽或平巾帻小冠,眉毛浓重,下颌凸出,络腮连鬓胡须。其形象与北齐宫廷画家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中的人物一致,均为长圆丰满的脸型,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形象。

北齐校书图

在壁画中还出现许多胡人形象,其鼻梁和颧骨高挺,眼眶深陷,头发稀疏,胡须和眉毛浓密,可以看出画师对社会生活和人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同时也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社会特征。

壁画线条严谨、圆润、古拙、简洁,注重轻重、虚实的变化,流畅优美,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结构特征。画师采用高染法表现人物面部的凹凸变化,在脸颊、眼皮、嘴唇、额头均涂有淡淡的朱红色,人物面部显得丰腴圆润,强化了人物的质感和体积感。画面色彩丰富,仅描绘服饰的颜色就包括深红、赭色、朱砂、朱膘、淡赭、杏黄等。而在画服饰时,先用线条勾勒,平涂颜色后被覆盖,再用重墨复勾,使线条更加生动且有层次感。
九原岗墓葬壁画是墓主人生前真实的生活写照,充满北齐贵族浓郁的生活气息。画面中不仅有情节表述,画师更关注不同人物和动物形象的细节刻画,壁画整体连贯、生动自然、形象逼真。壁画中的人物和马的形象与《北齐校书图》造型特点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该画师与杨子华应该有一定的关系。

九原岗墓葬壁画不仅为研究北齐时期的绘画风格提供了依据,而且对研究北朝社会生活、民族融合以及我国古代建筑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来源:光明日报

更多有關資料 祈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巨制霍宝强 文物世界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