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文明的迴響:來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寶展》
區仕美資料整理

 

以法羅爾丘地、阿伊哈努姆、蒂拉丘地和貝格拉姆4處阿富汗考古遺址為單元,主要展現了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的阿富汗文明圖景。

法羅爾丘地的文物極好地體現了阿富汗的史前文明;阿伊哈努姆的文物則主要展示希臘文化在阿富汗興起的歷史;蒂拉丘地集中展示了“巴克特里亞寶藏”;貝格拉姆則把絲路之上的美麗故事向大家娓娓道來。

法羅爾丘地:遺失的青銅文明
巴克特里亞 Bactria 可能是個陌生的名詞,它是古希臘人對今天阿富汗北部的稱呼。人類很早就在這裡生活,居民是阿姆河上游的原住民。據學者分析,阿富汗法羅爾丘地出土的黃金器皿或許與這些原住民有關,一件件閃閃發光、璀璨奪目的金杯刻着富有田園風格的牲畜圖案,把四千年前當地人眼中的自然世界保留到今天。


來自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900年的4件黃金杯,是此次展覽最古老的展品,雖然器形殘缺,但其上的精美紋飾依然清晰可見。“這些紋飾中,帶鬍子的公牛形象,顯然是受到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影響,而其他幾何圖案,又是典型的中亞風格。”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館長穆罕默德·法西姆·拉希米曾介紹道。這表明,早在青銅時代,文明的交流與互動就在這裡開始了。

阿伊哈努姆:希臘與巴克特里亞的完美混搭

阿伊-哈努姆是一個典型的希臘城邦,城市設施十分完善,體育館、劇場、神廟、王宮等無一不有。但在阿伊-哈努姆,巴克特里亞王國的文明痕迹並沒有被完全抹掉,它與希臘文明相互融合,眾多的藝術和文化在這裡匯集,形成了獨特的希臘-巴克特里亞式風格,在本單元的展品中,大家不僅可以看到地中海地區常見的科林斯柱頭、希臘日晷,還可以看到古老的阿契美尼德元素的石盒。


讓這種“混搭風格”體現得最淋漓盡致的,是一塊神像圖案飾板。在這塊飾板上,有西布莉——來自小亞細亞的女神,有尼姬——希臘勝利女神,還有穿着東方服飾的人物,而人物乘坐的獅子戰車,又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樣式。更多考古證據顯示,這裡,在公元前2世紀前後就已經是一個知識分子、牧師、商人和軍人云集的高度國際化的都市。

 

蒂拉丘地:黃金里的藝術融合


歐亞內陸的廣袤草原上分布着眾多游牧民族。公元前2世紀中期,原居於中國祁連山一帶的月氏人向西遷徙,到了巴克特里亞。蒂拉丘地遺址被譽為“黃金之丘”,這裡出土了大量令人驚嘆不已的黃金文物,這與游牧民族對黃金的喜愛分不開。本次展覽展出的蒂拉丘地出土文物,都來自於6座游牧民族墓葬的隨葬品,管窺這些金器中的一二,就能看見游牧民族的特質——一隻純金打造的野山羊肥碩健壯、器宇軒昂,彎曲的羊角充滿質感與力量,蘊含著無堅不摧的頑強。

黃金製成的 “阿芙洛狄特金飾”,阿芙洛狄特是希臘女神,而雕像人物中眉心的一點,來自印度文化,為女神加上翅膀,則屬於當地文化的元素。而在一柄黃金劍鞘上,則出現了中國元素——雙龍造型。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巴克特里亞是一個多元文化藝術的融合體。

貝格拉姆:貴霜文明匯世界眾彩

貴霜帝國地理位置特殊,東鄰中國,南括印度,北靠草原,西接波斯,與羅馬帝國的東部邊界相去不遠,便於同周邊各種文明進行交流,絲綢之路在這個時期得到蓬勃發展。貝格拉姆則是溝通中亞與印度的要地,其中的玻璃器、青銅器和石膏來源於羅馬,象牙和骨雕出自印度,漆器則產自中國。

在文化藝術方面,這一時期也有重大貢獻,佔據印度河流域的希臘人與印度當地人雜居共處,用希臘雕塑技法詮釋流行至此的佛教造像,從而創造出兼具希臘和印度風格的獨特藝術——犍陀羅佛教藝術。

結語‭ ‬虽然这个国家正经历着战火、恐怖摧残和众多生灵的消亡,但只要它的文化活着,这个国家就一定会活着。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