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豐子愷愛在人間藝術展
11月25日香港開幕 -
保利香港藝術空間 - 7/F, 太古廣場1座|
區仕美資料整理
「我的心為四事所占據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
——豐子愷

今年適逢豐子愷先生誕辰120周年,由北京保利拍賣醞釀已久的「真·善·美—豐子愷愛在人間」藝術展,將於2018年11月25日至12月4日,在保利香港藝術空間舉辦。
此次展覽精挑細選豐子愷最為精彩的作品,分為不同題材80餘幅,並精心設計出版了展覽畫冊,將於11月25日下午四點在保利香港藝術空間舉辦開幕儀式。此展覽目的在於向廣大愛好者分享豐子愷的珍貴作品,讓更多讀者有機會一覽豐子愷的藝術和弘揚其「真善美」的創作思想。

豐一吟為展覽題字
說起豐子愷,人們都不會陌生。他有著極為多重的藝術文化身份,是中國現代文化藝術史上傑出的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書法家和翻譯家。其中,尤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的漫畫和散文作品聞名於世。恍然間一個多世紀過去,但豐子愷在中國文化藝術的歷史中依舊是一顆最為耀眼的璀璨之星。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郎騎竹馬來

全家福
豐子愷在繪畫、音樂、文學上均有建樹,為學、做人則深受其師李叔同和夏丏尊的影響,所以他的作品極認真考究,富含人間真情。正如俞平伯所談他的畫:「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在豐子愷的畫里,可愛的兒童能喚起我們本「真」,他畫中的人間百態,他的悲天憫人能喚起我們的「善」,他清新絕俗的意境能喚起我們所有對「美」的回憶和嚮往。

一鉤新月天如水
. 
得其所哉

月下對飲
此次展覽包含:童心無價、努力惜春華、愛的教育、人間冷暖、萬物有情、江山無故覺情生、佛性、漫教人生、書法等專題。在作品上相對全面的代表了豐子愷先生的藝術,很多作品都極其珍貴。蔡瀾先生也專門為此次展覽題字。

柳邊人歇待船歸

生機
在整個20世紀的中國畫壇,豐子愷尤為別具一格。他以漫畫筆調畫山水人物,這也是首屈一指的。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畫生活氣息濃厚,往往直接從他平日積累的速寫和默寫中來,畫面簡潔且構成講究,以畫來表達自己對社會與人生的思考,充滿了童心,也飽含著智慧。。

曼殊詩意圖
童心無價 萬物有情
子愷曾評:「教育是教人以真善美的理想,使窺見崇高廣大的人世的。
科學是真的、知的;道德是善的、意的;藝術是美的、情的,這是教育的三大要目。」恰逢豐子愷誕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際,保利香港藝術空間舉行「真.善.美——豐子愷愛在人間藝術展」,通過香港豐子愷畫作重要藏家祁文傑借出的逾八十幅作品,展示豐子愷對世界的愛。展期至十二月四日。

圖:《無量壽佛》下方有豐一吟題字,稱該畫「絕無僅有
是次展覽分為「童心無價」、「努力惜春華」、「愛的教育」、「人間冷暖」、
「萬物有情」、「江山無故覺情生」、「佛性」、「漫教人生」、「書法」等專題,相對全面地代表了豐子愷的藝術成就。
展覽 - 保利香港拍賣有限公司董事趙旭、資深漫畫家及收藏家祁文傑、豐子愷嫡孫豐羽出席開幕儀式。展覽開幕前,趙旭接受大公報專訪,他說:「本次展覽集中展出了豐子愷創作生涯中最精彩的作品,是祁文傑遊歷全球,傾盡精力與財力所得之真跡,其中很多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例如展出的《無量壽佛》主題僅此一件。同時現場展出的作品,大多有豐子愷之女豐一吟的題字註解,十分難得。蔡瀾亦專門為本次展覽題字。豐子愷先生是很有童心的藝術家、佛教徒和哲學家,他心中的世界都在這次展覽現場。」
豐羽說:「通過今年一系列的展覽,讓觀眾全面了解到祖父豐子愷不僅是一名漫畫家,還是一名文學家和兒童教育家。對於這次展覽,我理解的『真』是童真,小孩子是最真的;『善』則是像家祖《護生畫集》中表現出的對生靈 和 心靈的愛護;『美』則是他筆下的湖光山色。」
題材廣泛 感悟幽默
題材廣泛 感悟幽默
「藝術須與生活相關聯。」是豐子愷對於藝術的看法,因此他的作品,內容幾乎貼近每個人的生活細節。祁文傑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分享:「嚴格來說,我自九○年開始收藏豐子愷作品,至今已近三十年,第一幅打動我的作品是《新阿大》,描繪的是舊時人家養孩子的狀態,大兒穿新衣,二子穿舊衣,三子着破衣,四子只有縫補的舊衣可穿,一下子想到自己幼時穿着縫補衣物上學的窘迫。」目前,經祁文傑手的豐子愷作品過二百幅,但沒有每幅都收藏,他說:「有相同題材的作品,若朋友相求,我也會轉讓,因為收藏的作品是無法全部擁有的。但作品《生機》我絕對不會轉讓,這件作品曾在我低落時給予我極大啟示。過去的我非常執著,這件作品教會我懂得『隨緣』。」
這次展出的作品均由祁文傑從藏品中親自挑選,他說:「豐子愷的畫題材廣泛,來自人生的感悟,有幽默,有眾生相,他的畫富有深度,不是『看』而要『讀』的,似太極,值得家傳。這次展出的作品,大多有豐阿姨(豐子愷幼女豐一吟)的題字,借豐子愷的畫與豐阿姨的解讀,讓觀眾可以更好理解豐子愷作品所傳遞的情懷與慈悲,對未來豐子愷作品的研究也有重要意義。」

《大树画册》

月暗小西湖畔路

贫女如花只镜知

努力爱春华

《护生画集》第六册之一

《恩狗画册》之一
【艺境观象】
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既贴近现实又充满生活情趣,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深受读者喜爱,而他在散文领域同样卓有成就,笔触生动而富有韵味,常于细微处探究人生,被俞平伯赞为“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10月25日,“漫画人间——丰子恺的艺术世界” 展在中国美术馆刚刚启幕,便迎来了络绎不绝的观众,其间不乏追随丰子恺系列展的忠实粉丝。此展是丰子恺诞辰120周年系列展的第三站,此前 第一站 香港亚洲协会“诗·韵——当丰子恺邂逅竹久梦二” 与 第二站西子湖畔浙江美术馆“ 此境风月好——丰子恺120周年回顾展”均反响热烈,因参观人数众多,浙江美术馆甚至延展至11月11日结束。
与前两站不同的是,在北京举办的“漫画人间——丰子恺的艺术世界” 展集合了中国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和丰子恺家族及个人藏家收藏的丰子恺150余件套作品、手稿及实物,展示了丰子恺画家、散文家、艺术理论家、音乐教育家、装帧设计家和翻译家的多元身份,全面还原丰子恺多样的艺术人生。
浪漫主义的无声之诗
丰子恺,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人。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青年时期他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绘画,师从夏丏尊学习国文。经历了社会变革更涉身于文化大潮中,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传统中国画的精髓,更为中国画开创了新风。充满古趣的画中人物不仅穿上了现代人的衣装,有的画作题署还直接写上了英文,这些人间的 “现代相”,于平淡中见深沉,于日常中寓哲理。
1924年,时年26岁的丰子恺画了一幅《人散后 一钩新月天如水》,刊载在《我们的七月》杂志上。后被郑振铎看到,有惊艳之感,他说: “ 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卷上的芦簾,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一钩新月,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一个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之后,郑振铎便向丰子恺要了几幅作品发表在《文学周报》上,并冠以 “子恺漫画” 的题头,子恺漫画自此闻名于世。画了半个多世纪的画,丰子恺的许多作品, 都发表在报纸、画报和杂志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进入了人间的千家万户。
作为画家,丰子恺主张“艺术的人生化”“人生的艺术化”。此次展览以浪漫主义情怀的无声之诗开篇,通过“古诗新画”“大树画册”“恩狗画册”与“护生画集”四个系列的作品表现丰子恺作品中的隽永意境。《饮水思源》《贫女如花只镜知》《努力爱春华》……他的许多作品都以真诚平易的热情将艺术 融入寻常生活中,情趣丰盈,同时透出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
“丰子恺在创作中始终追求 ‘弦外有音’。”此次展览策展人 王一竹表示,在遵循传统诗画观以水墨线条为本质的前提下,丰子恺融会西方的速写 与 中国的诗意化,涉笔成趣,形成了既具写实性 又含 抒情性的绘画风格。他作品中的抒情诗意, 需要画家自身具备深厚的人文修养,而对社会问题的写实, 更需要有一颗敏锐的心才能捕捉到。
《大树画册》是丰子恺于1939年客居广西宜州时创作。1937年丰子恺于抗日战争时期写下 “宁当流浪汉,不做亡国奴” 的立心之言,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艺术逃难之旅。他胸怀祖国大地,心系疾苦百姓,一路走、一路写、一路记、一路画,把所见、所闻、所感绘诸纸上。正如丰子恺在《大树画册》自序中所言:“迩者,蛮夷猾夏,畜道横行于禹域,惨状遍布于神州,触目惊心,不能自已,遂发为绘画,名曰大树”。而开篇的“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正是丰子恺对中华儿女保家卫国、自强自立、生生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这套册页不仅是抗战时期美术作品的一座丰碑,更是丰子恺绘画作品中有着深远意义的重要篇章。
丰子恺还是一个“儿童崇拜者”,他曾表示向来憧憬儿童生活: “ 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足见他对于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喜爱。
一套48开《给恩狗的画》,是丰子恺为幼子丰新枚(小名恩狗)所创,里面的画除了记录恩狗日常生活中有趣的小故事,还有用桐乡话记录的家乡儿歌和童谣。丰子恺教育孩子, 从不是死板地讲道理,而是写下有趣的文字、画出生动的画面,让生活中的小乐趣、孩子的天真、父亲的慈爱、家庭里浓浓的亲情在小小的画册上倾泻出来。
“护生者,护心也。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这是护生的主要目的。”丰子恺用利落果敢的线条,寥寥数笔在《护生画集》中勾画出高尚的人格和深远的思想,简单朴素中画出矜恤和仁爱之情。本次展览特别从浙江省博物馆的重要藏品共六册的《护生画集》中遴选出23开原作进行展出,这也是浙江省博物馆入藏《护生画集》以来 藏品首次进京展览。
从1928年丰子恺为弘一法师祝寿时 寄去自己精心绘制的《护生画集》第一册共50幅,到46年后终于完成对恩师的承诺,竭尽心力画完《护生画集》第六册后与世长辞,这个超越生死的故事,体现了丰子恺深厚的文化修养 和 独特的人格力量。
在丰子恺60年的艺术生命中,李叔同与竹久梦二 对他有着重要影响。丰子恺的人生观与艺术品格, 都受到恩师李叔同的熏染默化。1948年,丰子恺到厦门南普陀后山,访弘一法师故居 和 法师亲植的杨柳,作了 《今日我来师已去 摩挲杨柳立多时》一画,师生之情,跃然纸上。

今日我來師已去, 摩挲楊柳立多時。
竹久梦二是日本新浮世绘的代表,创造了东洋人物风俗画。丰子恺20世纪20年代初东渡扶桑,在一书肆中看到了竹久梦二的《春之卷》,他说:“梦二的寥寥几笔,不仅以造型之美感动我的眼,更以诗的意味感动我的心”。尽管丰子恺与竹久梦二生前未曾有一面之缘,但丰子恺的漫画,特别是以诗词入画的精品,无一不富有 “造型之美 ” 与 “ 诗的意味 ”,真正达到了 “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
多元身份的艺术人生
丰子恺不仅仅是一位画家,他在散文、音乐、翻译等领域同样卓有成就。
作为散文家,丰子恺从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写下大量随笔,出版过《缘缘堂随笔》《随笔二十篇》《车厢社会》《率真集》《缘缘堂续笔》等多本散文集,为同时代的朱自清、巴金、叶圣陶等人所推崇。正如郁达夫所说:“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他的画笔之上。”
作为装帧设计家,20世纪20年代以来,丰子恺为大量书籍、期刊设计封面、插图或扉页等。《论语》《孩子们的音乐》《教师日记》以及各种教学书籍和小说集的封面布满展厅内醒目的灯箱墙,有的充满幽默感,有的富有诗情,弥漫着浓郁的装饰趣味。尤其是《儿童故事》等儿童读物的封面设计,童趣盎然,活泼清新。
作为音乐教育家,丰子恺于1925年出版第一本音乐读物《音乐常识》,此后又编译《音乐入门》《生活与音乐》《音乐十课》等30余种音乐理论书籍。展厅内,循环播放的由北京天使童声合唱团合唱的《中华大国》《归雁》《劝学》等乐曲正是依据丰子恺手稿创作。
作为翻译家,丰子恺一生翻译著作达30多部,涉及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译自俄、英、日等语种,包括英国史蒂文生《自杀俱乐部》、俄国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日本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等文学作品14部,他还是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的首位中文翻译者。
丰子恺的一生始终致力于艺术创作和中国艺术教育,对中国美术及人文历史的发展具有独创性的贡献。他一生追求做“一个像人的人”,“教惟以爱”的精神境界贯穿他的一生。以爱心、诗心、佛心、童心传播真善美,是丰子恺解读漫画人间的至高境界。
http://news.cctv.com/2018/10/28/ARTI5GqLivnJEBVHJ0TYaLpt181028.shtml
。。。。。。。。。。。。。。。。。。。。。
《子愷漫畫》的價值還在於它獨特的內容和風格。其中的漫畫,多取材於兒童意趣、生活情趣以及古詩新畫,可謂主題新穎獨特,手法別致。這本漫畫集出現的時期,正值五卅運動前夕,文藝界瀰漫著一片感傷苦悶情緒,美術界的作品大多脫離現實,庸俗不堪;而豐子愷攫取了許多生活中充滿情趣的點滴小事,表現人們熟悉而溫情的生活片斷和妙趣橫生的兒童稚趣,令讀者耳目一新,感到格外親切。因此,「抒情漫畫」這一畫派的開創者,豐子愷是當仁不讓了。如《阿寶兩隻腳,凳子四隻腳》、《花生米不滿足》等,率真活潑,表現了兒童天真無邪的趣味;《買粽子》、《都市之春》則是平凡日常的社會生活描寫,但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情趣,就如鄭振鐸的評價所說,這樣的作品使人看了「竟能暫忘了現實的苦悶生活。」這類漫畫,不但沁人心脾,還給人健康的感受。


豐子愷買粽子
这位“自我记事起,我渴望的世界可以不‘真’,也可以不‘好’,但一定要‘美’”的画家使丰子恺在内心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使用油彩和画布的西洋绘画,就像丰子恺所感受的“文明”一样,提供的是真切的物质,

恰如竹久最终放弃了油彩和画布,选择用墨与纸来描绘自然而然的情绪一样,丰子恺也拿起了他曾经批判的笔墨纸砚,在这个由毛边、留白、旁逸屈曲的线条和看似不经意的点染勾勒中,丰子恺找到了一条逃出使他颓废无聊的西洋文明的道路
 
“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 漫画在西洋,相当于cartoon及caricature。前者的意思是 “讽刺画”,即关于人生社会相的漫画。后者的意思是“似颜画”,即关于肖像的漫画。西洋漫画的由来亦甚久远。 据西洋漫画史家自称,在四千年前已有漫画。其实例就是古代的地下礼拜堂(catacomb)的壁上所描的民众生活的壁画。但此说未免把漫画的范围放得太广。照此说法,我们东洋古代的简笔的绘画都可称为漫画了。
实际,西洋画中明显地含有讽刺意味的,最初见于十六世纪。当时意大利文艺复兴期三大美术家之一的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因为要描他的大作《最后的晚餐》,拿了速写簿到处描写人的颜貌,以供大作的参考。有时他把颜貌的特点扩张,描得使人看了发笑。这便是caricature的起源,即西洋漫画的发端。 其后关于人生社会的漫画也相继而兴。在教权时代,有漫画家作画讽刺僧侣。画中描写赴天国的入场券的发卖处。有钱的僧侣买了入场券而赴天国,没有钱的僧侣束手旁观,不得入天国。拿破仑时代,法国女子盛行高髻,便有漫画家夸张其事而作讽刺画。描写一个丈夫,爬上梯子去为其妻助妆。这仿佛我国古谣所描写: “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 这可说是西洋漫画的初期。
入十九世纪,法国画家杜米埃 (Daumier)出世,漫画方始盛行。杜米埃是写实派画家之一。他的写实,含有讽刺意味。今日西洋漫画的繁荣,实发轫于此。最初有Punch杂志[4],为漫画家用武之地。其后漫画家蜂起,欧美的报志,几乎没有一种不刊载漫画。实因此物短小精悍,一目了然,印象甚深,比文章力强得多,所以能盛行于生存竞争激烈的现世。

欧洲上次大战中,各国皆用漫画作宣传,有 “漫画强于弹丸” 之说。俄罗斯革命,借poster的宣传力甚多。poster就是漫画的标语。我国近年来漫画亦甚发达,大都受西洋的影响,故多模仿西洋画风,少有保住中国画趣味者。日本明治以来的漫画,虽然也受西洋画的影响,但处处流露日本腔调,一望而知为日本人的作品。有许多中国留日的美术学生,讥笑他们 “模仿得不像,一股日本气”!这是日本人的长处,又是日本人的短处。盖若得其当,则不作生吞活剥的模仿,而能在文化艺术中保住其国民性与民族精神,便是长处。若不得其当,则国民个性倔强,气量狭小,眼光短浅,必不能成大事,便是短处。
上世纪20年代中期起,儿童主题在丰子恺的画作中越来越突出。有学者认为,就如古诗新画一样,丰子恺画儿童画的初衷并非为了儿童,也并非出于父亲对孩子的慈爱,而是借助绘画创造了一个通过儿童之眼所看到的世界,记录和表达一位成年观察者的感受和意见 。
对丰子恺而言,儿童的世界更接近真实,更具有自然之美,这正是他希望通过作品努力捕捉乃至置身其中的境地。他相信,“儿童的清白的世界”具有无限的创作潜力和道德的诚信:“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这样的意识令丰子恺的创作发生了转向,对生活主题的关注,逐渐超过对传统诗句的表现。可贵的是,丰子恺描绘日常,出于感情,也出于自然,其实也是带有诗趣的。恰如他自己所说“这种画表面都平淡,浅率的人看了毫无兴味,深于感情的人始能欣赏”。有人认为,时至今日,丰子恺的抒情漫画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人们细细品读。

孩子們放學在家,男孩精力旺盛,在家打打鬧鬧,玩玩吵吵,原是常事。長矛在地上一掃,碰倒了痰盂;大刀向空中一揮,打碎了燈罩;小男孩走路不小心,被臉盆架絆倒……母親一見,自然會罵他們一頓,然後趕快替小男孩換下髒衣、髒褲,默默地把地板拖乾淨,上街去買新的燈罩來換上…… 精力發泄過後,挨了罵的孩子們便各自去做功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