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在敦煌壁画中读懂中国文化 
區仕美資料整理


当我们谈敦煌时谈些什么?

在2018年腾云峰会敦煌分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奉献了一场有关敦煌的思想盛宴。 腾云峰会始于2016年,由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主办,致力于推动互联网业界和学界的交流,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在敦煌学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沙武田‭ (‬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看来,敦煌之所以能留下如此丰厚的文化宝藏,与其所处的河西走廊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这里曾是中华民族向外发展的必经之地,更是历史上不同文明汇聚的地区,这决定了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走廊地带一定是人类文明融汇贯通的重要地带。

沙武田还在莫高窟中读出了‭ ‬“ 西域灯轮千影合,动画金阙万重开‭ ‬” 的大唐气象。他说,这首《杂曲歌辞·踏歌词》所描绘的场景一直存在于敦煌壁画里,这就是敦煌存在的伟大意义。”另外,在论坛现场,他还正式为丝绸之路上的毛驴正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首《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是唐代诗人张说的作品 ——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
龙衔火树千重焰,鸡踏莲花万岁春。
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
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经变画绘的是佛国净土,但佛前中原式灯楼和西域式灯轮的出现,在“灯山火木”照耀下,这就是一幅珍贵的唐代长安上元夜的燃灯乐舞图

为什么在敦煌这个地区留下了如此丰厚的文化宝藏?

这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敦煌所在的河西走廊地区历史上是中华民族向外发展的必经之地,也是文明的通道,是历史上不同文明汇聚的地区,其在中国版图中所处的地理位置, 决定了河西走廊一定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以及融汇贯通的地带。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敦煌及河西走廊在战略上的重要性。
晋书》中说河西走廊是‭ ‬“西北邪出,在南山之间”。敦煌则是‭ ‬“华戎所交一都会”,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指出河西是‭ ‬“中国之心腹”。隋代认为敦煌是丝路‭ ‬“咽喉所在”,汉唐时期通过河西走廊‭, ‬在中亚西域地区建立了‭ ‬非常有效的统治,商队、僧侣、使团得以通过河西走廊往返于中土和中亚西域和更加遥远的地区。

敦煌对丝路的贡献是巨大的,如果没有敦煌的悬泉遗址,我们今天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是不完整的。如果没有敦煌的驿站,古人们又是怎么通过丝绸之路, 进行长途旅行的呢?为什么日本人去莫高窟, 要看唐代的壁画中美丽的菩萨?因为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壁画 和敦煌壁画如出一辙。这些简单的例子, 说明敦煌在整个丝绸之路文化中, 担当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敦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其独特的文化交汇意义。

金堂壁畫是日本奈良縣生駒郡斑鳩町法隆寺中的金堂壁上之佛教繪畫。因為無可靠歷史文獻記載,作者不明,大約繪於7世紀末。它遵循了釋迦佛天界、阿彌陀佛天界、彌勒佛天界、藥師佛天界的佛教神話,分別繪製在金堂四面大壁的十二壁上。與印度阿旖陀石窟壁畫、中國敦煌莫高窟壁畫同為古代亞洲佛教繪畫的

  
法隆寺 - 壁畫1號壁- 釋迦淨土

敦煌学被称为国际显学,因为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古时期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伟大的宗教文化最形象的集中表达,又是历史时期中亚西域民族和语言五彩世界的印证,敦煌藏经洞保存有很好的婆罗蜜文、粟特文、梵文、于阗文、藏文等语言文字的文献,敦煌的文献和文物其文化属性不仅是汉文化的精华,也是是世界文明汇聚的结果。

敦煌是认识和研究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文化的宝库

以建于唐贞观十六年(642)的莫高窟初唐第220窟为例,这个洞窟是唐代艺术的精品洞窟,其画工画匠很有可能就是直接从长安来的艺术家。第220窟的经变画艺术,在敦煌的艺术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其粉本画稿和艺术风格非敦煌本地所有,而是来自同时期的国际大都会——唐都长安。因此,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画成为今天我们领略唐代长安都城艺术难得的文化遗产,也是研究唐长安高峰艺术的重要途径。

第220窟的药师七佛变和西方净土变中的三幅舞蹈图,场面豪华、气象万千,是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那个时期长安城夜间乐舞的最形象实例,也是了解大唐盛世下长安贵族生活细节的最富贵图像。我们知道,现代人唱歌跳舞通常不在白天,而在晚上,因为要通过灯光映衬来表现舞蹈的迷人气象,古代也是如此。從第220窟中的舞蹈图中看到,画面中三幅巨大的灯楼和灯轮,这就是有唐一代长安城里流行的规模宏大的灯楼和灯树,据文献记载其中有高二十丈者(约合今天60多米),其上可燃五万盏灯,这个数字让我们今天都不能相信,但那就是唐长安的夜生活。

敦煌壁画中的画面中呈现出来的景象, 或许就是张说在《杂曲歌辞·踏歌词》中描绘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的真实写照,诗人记载下来长安里晚间出现的两种灯,一种是传统的灯楼,木制的,另一种是金属的属于外来形制,其图像刚好出现在敦煌的壁画中,如此精彩的图文互现的历史画面呈现在了敦煌的洞窟壁画中,这就是敦煌在历史记载和文化记忆中的伟大意义。

第220窟还有一个伟大之处,在洞窟中也记载了‭ ‬有唐一代长安城‭ ‬“万国来朝” “万国来会”的盛况,具体出现在维摩诘经变‭ ‬中原帝王和各国王子礼佛图画面中,这个场景其实在当年长安城的部分文物文献中也有体现。这种场景在第220窟之后,又在唐太宗昭陵的北司马门出现了,其最宏大的场面是‭ ‬唐乾陵的六十一宾王像阵容。大家想想这样的场景和气势,那个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 ‬都来到长安城,而且都被历史记录下来了,这样的盛世画面也记载在洞窟壁画当中,也可以认为是敦煌人的文化情怀使然。

敦煌的洞窟壁画其实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历史密码,可解读的东西非常多。其中以丝绸之路的研究而言,更是有精彩的画面呈现。古代的丝绸之路,漫延几万里,那么在如此漫长的道路上,又是如何保护商队的安全的呢?我们看到在莫高窟隋代第420窟壁画中‭. ‬描绘的就是商队和强盗的斗争,说明商队是有武装保护的。唐初突厥人作为北方草原霸主的时候,他们是保护粟特国际商队行进的重要力量,这些画面我们可以历史时期的墓葬中也可以看到。

隋代时期改变了 北魏形成的秀骨清像 和此前的 原始气息,追求雍容的气度,创造了民族化的形象并走向世俗化,向唐代富丽绚烂之极的艺术过渡。唐代时期的壁画艺术更是随时代精神赋予壁画以人的思想感情。在那“玻璃为地,金绳界道”的极乐世界里,使之人神相通;在那佛国人间的净土中,洋溢着幸福乐观的情怀,激起无数虔敬与亲切的情感。壁画中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和世俗化的特点,体现着艺术的公众意识与传播功用。隋唐时期的壁画佳作不断,神品比邻,宛如一曲虚幻佛国的赞歌,唤起对人生的崭新态度。

今天丝绸之路非常热,大家也都有不同的认知。问大家古代丝绸之路‭, ‬主要由谁负责驮运物资?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骆驼,历史的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文献记载也基本如此,但是我们从敦煌壁画里可以隐约发现,驮运物资的动物主要有骆驼、有毛驴,应该也有骡子,但更多的是毛驴。通过梳理敦煌壁画,再结合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记丝路商人的活动,可以发现历史时期活跃在丝路上最频繁的身影是毛驴,而不是沙漠之舟骆驼。这是个有趣的话题,多少有些颠覆我们的传统。但是历史研究是要客观科学的,是要尊重历史。

敦煌之所有如此伟大的文化有几个方面的解读:

首先,敦煌作为汉文化的边疆守护。比如,魏晋时期的敦煌文物文献‭, ‬就有很多汉文化的元素,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也说过,河西的魏晋和五凉文明其实就是隋唐文明的一支。  
第二,敦煌拥有独特的‭ ‬“两关文化” 与人文关怀。无论是阳关还是玉门关,都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出了两关之后文化不一样了,虽然还是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但文化不完全一样了,所以班超说‭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第三,敦煌文化还体现了一种家国情怀。我们看吐蕃时期的敦煌壁画‭, ‬为什么全是唐风,而且传承不变,因为有一批人在坚守自己的文化,这是他们的家国情怀。
第四,敦煌文化兼容并包。比如,在莫高窟里,我们发现了粟特人的洞窟,粟特人和包容之处。本身信仰拜火教,但是到了敦煌以后,他们改变信仰,这其实就是敦煌精神的伟大

看到那动荡惊惧中,机敏的北朝人,将西域的浓烈融进了魏晋风骨;从容自信的唐朝人,用包容和完美,创造着艺术的巅峰;由盛入衰的五代和宋朝,渐渐失去了进取的勇气;而来自游牧民族的朝气和多彩,却一次又一次给予了我们惊喜。这样的事例在敦煌可以举出很多,敦煌文化中充满着古人的文化自信、文化坚守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敦煌可以是我们今天领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富贵的圣地,也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养分的沃土。敦煌有厚重的文化精神,也有讲不完的丝路故事。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