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香港有温暖 - 李芸生的故事


初来乍到的人,一定会觉得香港是天底下最没有人情味的地方。

香港人成天行色匆匆,你如果到中环或者尖沙嘴铜锣湾,上班人群如鲫,稍微走慢一点,马上被人踩了脚后跟。踩到你的家伙,一声"对不起"都没说,就继续往前冲。乘搭电梯,只差几秒一分钟,电梯内的人就不等了,把你关在门外。办公室内,人人埋头做自己的事,同事似曾相识,关系十分冷淡。很少看到有人嘘寒问暖或者热烈交谈。假日里,即使是小孩,也不见左邻右舍一道玩。下班回家,人们把大铁门铿锵一关,几十年邻居也不知姓甚名啥。

但是日前的一则新闻却令人感动莫名。读完它,你觉得香港还是有温暖,有浓浓的人情味——让我细说从头。

李芸生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叫李芸生,今年83岁。记者访问她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名白发苍苍、双腿残障、百病缠身、衣衫褴褛的老婆婆。她已经独居多年,住的是政府的"长者屋",靠政府伤残津贴过活。

这位孤寡婆婆,原来颇有来历。她是中国近代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得意弟子,擅工笔画。

李芸生年幼时患小儿痲痹症,不良于行,却有绘画天分。以小学未毕业的学历,考进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即现在的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当年校长是徐悲鸿,全校招生名额只有60名,徐悲鸿只看了她几幅素描,便破格录取了她。李芸生也不负重望,每个学期大考,她都名列前茅,获得奖学金。

当年的北平艺专人才济济。李芸生的老师除徐悲鸿外,还有李可染、田世光等,一代宗师齐白石是艺专的名誉教授。

李芸生刻苦五年,终于学有所成。她擅工笔,最喜欢画古代仕女。她的成名作有《黛玉葬花》、《黛玉吟秋》等。1966年文革爆发,使她对内地生活失去信心。1979年她55岁,跟随本来是建筑工程师的丈夫来到香港,寻求新的希望。哪里想到,"香港居,绝不易" 。一来丈夫的专业资格不被认可,二来居住环境太小,根本无法开班授徒。"贫贱夫妻百事哀",最后离婚收场。

李芸生本来有些珍藏,包括恩师徐悲鸿的《春柳匹马图》,齐白石的《对虾》等。后来因为生活拮据而一一贱卖。她对记者说:现在连扣衣纽都有困难,因十指僵硬,而且行动不便,长年卧床。

12月初《明报》记者图文并茂地加以报导。从见报第二天开始,就有许多有心人前往帮助李芸生。

温暖香港
有一位林女士,请记者联络李芸生。她去探望老人之后,李芸生打电话给记者,说:"林女士送我一张饼卡,没有想到里面藏了 5000元。该怎么办呀?"李芸生说这位给她钱应急的林女士,其实并不富有。她也离了婚,还要照顾一名自闭症的幼子。老人不想收林女士的钱,但电话却久久不能接通……

有一位程小姐亲自到报馆见记者,说:"要找李老师。"原来她是程思远的女儿程珊娜。程思远原是李宗仁秘书,后为人大常委及政协副主席,香港人熟悉的已故明星林黛也是他的女儿。这位程珊娜说:"父母与李老师是好朋友,没想到目前李老师景况这样差。我已退修休,常居香港。我希望李老师把我当亲人看待。"程珊娜已经准备帮李芸生办画展。

读者的电话,一个接一个。

有位任职护士的李女士,自愿为李芸生洗澡。

香港理工大学的汪国成院长联络报社,是因为他们组织了一个义诊团,成员有康复治疗学系助理教授方乃权博士、康复治疗科学临床导师方少萌、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助理教授谭永昌博士、护理学院资深护师萧素明。他们一行7人带同各种仪器,在记者的带领下,来到李芸生家里,为她会诊。他们诊断的结果认为李芸生不能走路不是小儿痲痹症后遗症而是脊椎移位。他们还发现她患眼睛黄斑点病变。

然后,他们不但安排李芸生进医院做进一步检查,还实时研究如何设计辅助工具,让李芸生达成重拾画笔的心愿。 还有不少人打来电话,要洽购李芸生画作。有人留下钱请记者转交……

我们可以想象这位长期孤苦伶仃的老画家会多么感动。当然,也感动了万千的读者,包括我——至少,香港人不是那么冷冰冰,在你有需要的时候,有人会伸出援手。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