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胡錦生最近在他的新開醫務所替我們幾位隊友進行了一些血管的檢查,提高了我們對血管健康的注意。以下是他招募參與血管硬化的研究的資料。
香港地區華人血管硬化的研究
在二十世紀的今日, 由動脈粥樣硬化所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與其它疾病相比,仍居高位。動脈血管粥樣硬化是一種特別的動脈硬化形態,
由於粥樣硬化班塊較大、易積聚在中型動脈,故心臟冠狀動脈,腦部動脈、主動脈及足部動脈多受損害,嚴重者可引起心臟病、心肌梗死或中風,導致勞動力,生活能力喪失甚至死亡。
生活在香港, 中國大陸和其它僑居海外的華人,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持續增加,因此,通過對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華人進行系統的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徵狀的測定,來了解『動脈粥樣硬化』的成因及病變過程,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因為血管粥樣硬化班塊有時祇產生在動脈的某一部份,故量度時不可能如量度血壓那 簡單。 臨床常用的檢查方法有靜止與運動心電圖,放射同位素心臟閃爍造影,冠狀動脈血管造影。
目前,世界上較為先進的一種新的無創性血管粥樣硬化檢查方法-B型超聲波血管掃描術正被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接受和使用。 B型超聲波血管掃描技術使用簡單(檢查時只需要將特殊的超聲波探頭置於身體需要測試的部位,通過電腦分析,
即可判斷血管有無病變), 安全無痛(無需打針及做其它準備), 費用經濟,經世界多個國家專家反複測試,用這種方法檢查血管硬化的可靠性,準確性及重複性都得到証實。
由於動脈血管粥樣硬化是一種長期慢性的病變過程,其產生原因還有很多未能完全被發現和認識,因此持續不斷地深入研究,發掘和發展更先進的檢查方法,尋找有效的預防措施,增加對此病變的認識仍然非常重要。在過去的幾年裏,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學系心臟科的研究人員對已知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的病人進行了系統的臨床體檢及B型超聲波掃描,並獲得了非常重要的臨床資料。此外,大學的其他部門也同時進行多項研究,利用生物化學方法檢測人體血液中抗氧化成份的變化及分析常用的食物,如豆類製品、茶或咖啡類、維生素C或E類等對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不過,到目前為止,在本港對於未知是否患有冠心病或高血壓的人尚未進行過同類檢查,對他們有無血管硬化,硬化發生率和程度均不了解。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料來探討本港華人血管硬化是否與生活方武,傳統習慣,危險因素,血液氧化素,脂蛋白耐氧化程度和血栓形成因素有關,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已於一九九五年十二月開始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進行一項香港地區華人血管硬化調查研究,並歡迎年齡在18-45、55-70歲,未知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未服用降膽固醇藥或甲狀腺藥物的人仕自願參加。
參加者僅需到醫院接受一次或二次檢查,每次大約半日,每次祇需付門診費港幣四十四元。 並於檢查前兩日盡量避免進食高蛋白食物,如大片肉、魚,蝦、蛋等。
檢查前十二小時禁止進食。 在用超聲波進行手臂動脈掃描的過程中,須用氣囊將掃描的手臂按壓幾分鐘,這時手臂會有不同程度的脹痛慼;當在舌下噴人微量血管擴張劑(硝酸甘油)後,有少部份人可覺有輕微頭痛,一般在半小時左右可消失‧
檢查內容包括:
1. 常規的身體檢查,包括:心電圖、血壓、身高、體重‧體重指數測定及胸肺部X-光造影。
2. B-型超聲波頸動脈、手臂或股動脈掃描‧
3. 常規及特殊的血液檢查,包括驗血膽固醇,血脂肪及血糖等。
4. 如有需要,亦可被安排接受其它專科檢查。
接受檢查前,有資深的醫護人員向參加者解釋研究的詳情及解答所提出的有關問題,當研究完成後,每位參加者將會收到一份扼要的體檢報告,列明所做的各項檢查結果,這可為日後覆診、治療疾病提供有參考價值的依據。
如願意參加這項研究者,請致電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與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張姑娘/黃姑娘聯絡,電話:26476561。
香港中文大學
內科及藥物治療學心臟科教授及顧問醫生
胡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