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登入 聯絡我們
本頁 | 有關服務隊 | 四十週年 | 隊友動態 | 網站地圖
昔日文章 | 最新文章 | 環境生態 | 社會時事 | 特刊 | 網站介绍 | 興趣切磋 | 生活素質 | 文化探索
文化節目 文化旅游 文化城址 認識文物 少數民族 有關文化 文化網址

 

 



 

 

 

观音菩萨
區仕美資料整理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4880040386428928/20050328/526646_32.shtml

敦煌石窟佛教尊像中,菩萨的容貌姿态是最优美、最丰富、最动人的,菩萨像展示了东方女性美的魅力,她的塑像被世人称为“东方维纳斯”,她的画像被世人称为“东方圣母”。

敦煌石窟中,几乎窟窟都有说法图,经变画。这些说法图和经变画中都绘有各式各样的菩萨,有的洞窟中四壁都绘小菩萨,还有许多单幅的菩萨画像。敦煌石窟中有上千幅的说法图和经变画,仅经变画中的菩萨像,就会数在万计,是世界上保存菩萨画像最多的佛教石窟。

菩萨的分类 - 按照佛教的修行层次,菩萨分为胁待菩萨和供养菩萨。

  • 胁侍菩萨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其修行觉悟仅次于佛陀或等同于佛陀。在没有成佛前,常在佛陀的身边,协助佛陀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胁侍菩萨画像和佛陀画像一样,有一定的法相等手印。如观音菩萨手持净瓶和杨柳枝,天冠有一化佛。势至菩萨手持莲花,天冠中有宝瓶。文殊菩萨手持宝剑,身乘青色雄狮。普贤菩萨手持如意或经卷,身乘六牙白身。地藏菩萨手持如意宝珠和锡杖,身披袈裟,头戴毗卢冠,为僧人像。

  • 供养菩萨,中修行层次低于胁侍菩萨,为佛陀和弘扬佛法作供养的菩萨。供养分为三种:一是利供养,即香花、香火、灯明、饮食、资财的供养。二是敬供养,即礼敬、朝拜、赞美、歌颂的供养。三是行供养,即警奉三宝,受持戒律,修行善法的供养。


275窟 供养菩萨 北凉

敦煌石窟中显宗菩萨 (称正菩萨,与常人相同,一首二臂,法相庄严,面容慈悲,姿态优美。如八大胁侍菩萨和各种姿态的供养菩萨) 画像数量最多,初唐时才有密宗菩萨 (此类菩萨与常人相异,多首、多臂、多目。如领先臂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千手千钵文殊、不空绢索观音,如意轮观音等。在密宗菩萨中,又分为汉传密宗菩萨和藏传密宗菩萨。汉传密宗菩萨的法相同显宗正菩萨相似,只是多首、多臂、多目,面容慈悲,姿态优美。而藏传密宗菩萨与汉传菩萨形象差异很大,不仅多臂、多首、多目,有的菩萨面目狰狞,阴森可怕 ),数量很少。元代时才有藏传密宗菩萨,只有第465窟一个洞窟中绘有藏传密宗菩萨。

在各种菩萨像中,观音菩萨的种类最多,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1. 第一类是遵照佛教显宗仪规所绘的一面二臂、或坐或立、法相庄严的显宗观音。

2. 第二类是遵照佛教密宗仪规所绘的多首、多臂、千手千眼、手持各种法哭的密宗观音。

3. 第三类是不遵守佛教仪规,由画家根据人们的意愿希求,自创风格,任意描绘,任
意题名的观音。如水月观音、白衣观音、宝相观音、施财观间、烽珠观音、滴水观
音、送子观音、鱼蓝观音、杨枝观音等。这类型观音形象众多,民间有二十五观音、
三十三观音之说。

上述三类观音,在敦煌石窟擘画中都有画像,前两类数量多,后一类数量少。

根据现存佛教艺术史料和专家们的研究,东晋以前,中国的菩萨画像和塑像,几乎都是男性,一位“伟丈夫”。东晋以后,始有女性菩萨塑像和画像出现。隋唐之时,已出现大量的女性观音菩萨。唐代高僧道宣说:“造像梵相(画像)宋齐间(相当于北魏)皆厚唇、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像。自唐以来,笔笔皆端来柔弱似妓女之貌 ”。宋代之时,观音菩萨已经完全女性化。元、明、清三代,观音菩萨更加世俗化,现在看到的观音菩萨像,已是一位按照中国人审美观点,摹仿中国女性容貌身材,穿戴中国衣冠服饰,面善心慈,美貌动人,庄重亲切的“东方圣母”。

其他菩萨的画像和塑像,也随观音菩萨走过了一个由男性变为女性的过程。这个衍变过程经历了非男非女、男身女相、女身男相、完全女性化四个阶段。这一衍变过程在敦煌石窟中留下了明显的轨迹。

敦煌菩萨的时代特点

敦煌壁画,从十六国时期,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而至元,经历了十个朝代。它的内容和艺术特点,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展变化,每一个时代都具有十分明显的艺术特点。菩萨和整体壁画一样,也各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为了概述方便,可划为五个阶段。

1、北朝时期:(包括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朝代)

北朝是敦煌石窟艺术初创和发展阶段,壁画艺术多受印度、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此时的菩萨画像也受印度、西域菩萨的影响,但这四个朝代的菩萨画像又各具特点。

北凉在敦煌建窟很少,只有两三洞窟。北魏、西魏、北周建窟较多。北凉和北魏的菩萨画像较为相似,头戴花蔓或宝冠,曲发垂肩,面相椭圆,直鼻大眼,耳轮长垂,体态修长,上身半裸,胸饰璎珞,肩披大巾,腰系长裙,形似印度,东南亚贵族,虽然衣饰华丽,却多现男相。


285窟 伏羲女娲和诸神 西魏


北凉胁侍菩萨

西魏的菩萨画像有两种风格,一种是西域式,头戴宝冠,脸为蛋形,长眉细眼,棱鼻薄洒,身材高大,身穿汉式方领深衣长袍,腰束络带,脚登高头履,褒衣博带,体不露衣,一副魏晋南北朝清淡士大夫的所派。

北周的菩萨画像具有西域龟慈石窟艺术的风格特点,头有圆光,戴印度式五珠冠,面相丰圆,体态短壮,上体半裸,肩披长巾,腰系重裙。面部因晕染变色,出现了白鼻、白眼、白齿、白下巴的五白特点,其形体态既有印度菩萨的特点,又有西域菩萨的特点,其健壮的身材像男性,而圆大突出的乳房却像女性。


2、隋代时期:

隋朝统一了全中国,结束了南北割据的战乱局面,是北方佛教和南方佛教,西哉佛教与中原佛教相融的时期。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也处于一个融合、变革、创新的时期。隋代的菩萨画像分前 、后期两种风格特点:隋代前期的菩萨画像继承北周的风格特点,其造型头大身短,面相丰圆,肩宽腹圆,体态健美,与隋代的彩塑造型风格一致,不过此时的菩萨画像,身材健壮像男性,而面秀美,弯眉细眼,却像女性,可以说是“男身女相”的菩萨。

隋代后期的菩萨画像,克服了头大、腿短、腰粗、比例失调的毛病。面相有方圆形,也有长条形。其最大的变化是身材变得修长,姿态由双足并立,身体直挺,过渡到一腿微曲,把重心放在另一腿上,腰胯自然倾斜,出现了女性曲线姿态。虽然有的菩萨唇边有八字小胡,但整个身姿已变成了女性。此时的菩萨画像可以说是“女身男相”的菩萨。



隋代供养菩萨

3、唐代时期: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也是佛教在中草药国最昌盛的时期。作为经济、文化的外在标志和作为佛教昌盛标志的寺院石窟艺术也达到了鼎盛时期。此时的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唐代三百年间的敦煌壁画艺术,随着河西历史的

变化,其风格特点也有所不同。敦煌石窟研究者们把初唐至吐蕃统治者占领河西、敦煌前划为前期,把吐蕃统治者占领敦煌后至唐灭亡划为后期。

唐代前期是李唐王朝社会昌盛繁荣的上升期,这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也呈现一派生气勃勃景象。大型经变画《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西方净土变》《芳方净土变》《弥勒经变》《华来经变》已经出现,并成为壁画表现的主要内容,这些大型经变画中都有许多胁侍菩萨和大量的供养菩萨。


此时的菩萨已经人体比例适度,姿态优美,面相有方额广颐形,有条长丰满形,头束高髻,上戴花冠,素面如玉,长眉入鬓,多是丰腴莹润的风貌。菩萨的姿态也有多种,有的是肢体修长,亭亭玉立;有的是身姿扭曲“一波三折”尢如S形,在开元、天宝年间,还出现了“丰腴腻体”、“曲眉丰颊”的杨贵妃形。菩萨身上衣冠首饰,华贵富丽,珠光宝气。唐代的菩萨已经进一步女性化。尽管嘴唇上有的还画着蝌蝌式的小胡子,这胡子好似脸上的装饰品,而整个动态的神情,已非“勇猛丈夫”像,而是大家闺秀和皇亲贵妇像。其代表作品是初唐第57窟南壁说法图中的观音菩萨和初唐第220窟中的大势至菩萨。

第57窟的观世音菩萨,头戴化佛宝冠,脸为蛋形,细眉长眼,鼻直唇小,身着锦绣短围,裸露前胸,腰系丽裙,身饰项链、璎珞、臂钏、手镯、裙挂流苏,全身上下,微斜,腰胯稍出,神态略显沉思,体态婀娜,表情传神。若不是画在佛陀身边,真是一幅唐代美人的肖像。


57窟 菩萨 初唐

第220窟的大势至菩萨,头有圆光。束高发髻,戴宝瓶冠,面相丰圆,弯眉细眼,棱鼻唇边有蝌蝌小胡子,前胸丰露,身着棋价格中联珠锦绣僧支衣,肩披薄纱长巾,腰系透体长裙,头饰钗、珍珠步摇,耳饰璎珞、臂钏、手镯 、挂流苏、玉佩。浑身上下,珠光宝气,遍身罗绮,巾带随风。一行平举,停于胸前,作法界印。双足立于大莲花上,双目下视,神态庄严。这位菩萨唇边虽有小胡,但显女性温雅的特征,谁都不会把她当作一位男菩萨去看待。其造型比例匀称,线描雄浑有力,色彩富丽厚重,充分显示了盛唐艺术精美艳丽的风格特点。


220窟 乐舞 初唐

盛唐观音菩萨

唐代后期,自河西敦煌地区被波士顿蕃占领之后,敦煌石窟艺术开始趋向衰落,已失去初唐、盛唐时生机蓬勃、繁荣辉煌的景象。壁画中的菩萨画像已无唐代前期那样潇洒动人,衣饰也由鲜艳富丽,装饰豪华变得沉静简朴,淡彩素雅,姿态也摈弃了“一波三折”的扭妮体态,出现了双腿直立,腰部微扭,自然和谐的姿态。

代表作品如第199窟西壁佛龛外南介的大势至菩萨。此菩萨画像体态大于真人,头有圆光,戴宝瓶冠,面相丰圆,石绿色又眉,蝌蚪形胡髭,神态慈祥,面露笑容,一托花盆,一手举胸前,双足踩大莲花,腰部微扭向前伸,体姿端庄,举止优雅,身着天衣、腰系长裙 ,肩挠巾带,露前前胸,但装饰物较少,整个菩萨画像线描流畅,赋彩淡雅,是中唐哇蕃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特点。


322窟 说法图 初唐

4、五代、宋代时期

五代、宋代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已开始衰落,菩萨画像随袭唐代晚期的余绪,姿态神情已无唐代时潇洒生动,娇艳动人,显得比较沉静庄严,衣冠服饰上,已无唐代时鲜艳富丽,珠光宝气,妆饰比较清淡素雅,不过此时期的菩萨画像具有两大特点:

1. 一是菩萨画像已经完全女性化,所有的菩萨几乎都是女相。嘴唇边长八字胡或蝌蚪胡髭的“女身男相”的菩萨已经不多见了。

2. 二是隋唐时的菩萨都画在说法图和经变画中,独立的画像较少。五代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由画家自由创作、独立的菩萨画像,如柳枝观音、施钱观音、捻珠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等。

宋代时期菩萨画像作品如画在第431窟前室西壁门上两身水月观音。南侧保存完好、且比北侧观音姿态优美。观音头戴化佛宝冠,身披天水、腰系长裙,冠带绕双肩下垂两边,一山宝池边的金刚石宝座上,全身笼罩在一轮透明的圆形月光之中。圆光前有几株修竹,金刚石宝座 下的绿水池中,有含苞欲放的莲花和莲蓬,境界幽雅清静。观音双目疑视前方,显出悠然自若的神情。真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画水月菩萨赞》中“净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相,万缘皆空”的诗情画意。

 

 


宋代胁侍菩萨

 

5、西夏、元代时期

西夏、元代是党项族和蒙古族两个少数民族占领统治敦煌时期,长达三百年。由于这两个少数民族统治都都信奉佛教,虽然没有中断敦煌艺术,但是以汉民信奉的大乘显宗佛教壁画艺术已经衰败,而佛教密宗壁画艺术在此时期却得到了发展,并且达到了最高水平。密宗菩萨中绘制最多、形象最丰富的是《千手千眼观音》。据敦煌研究院调查统计,仅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历代绘制的《千手千眼观音》共40幅。最早的为盛唐,最晚的为元代。其中盛唐绘制最多,形象也达了最完美的阶段。其代表作品如榆窟第一流窟西夏《千手千眼观音》和莫高窟第3窟元代《千手千眼观音》。

榆林窟第3窟是西夏晚期开凿的一个大型洞窟。从建筑形式、洞窟内容、壁画题材、布局到画风,都具有藏传密宗艺术的特色和西夏民族特点。同时,又显示出唐、宋汉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巨大影响。《千手千眼观音》绘在该窟东壁南侧,画面纵高3.7米,横宽2.2米,面积为8.14平方米,是敦煌石窟最魇 千手千眼画像。画面内容布局是“中央画巨大的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正面主像,观音脚踩水池中的莲花,头顶有宝盖,天空雨宝花,宝盖下面有一位化佛。两侧各有一身圆月中的化菩萨。下方水池两侧是观音的部众天神、吉祥天女、婆薮仙人、火头金刚、毗那夜伽神。”


千手千眼观音


元代密宗菩萨

西夏统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汉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公元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内。

6. 明朝的敦煌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扫除元残部,派宋国公冯胜率兵三路平定河西获胜,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了肃州城。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卫,设置了关西七卫。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后吐鲁番攻破哈密,敦煌面临威胁。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设置罕东左卫。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 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朝以来的敦煌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
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万余亩,
引党河水分10渠灌溉,农业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到乾隆
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辛亥革命

觀世音菩薩名稱,在各大乘經典中,都有提到這位菩薩,隨菩薩的心願,隨類示現,或說一觀音、三觀音、六觀音、十五觀音,或二十五觀音,或三十二觀音,或三十三觀音。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 唐9世纪末《菩萨像》
琉璃观音(童男身):又称:"香王观音"、"高王观音"、
形象为两手捧一琉璃壶,乘一莲瓣浮于水上。
或释为表卅三身中自在天身。


《观音救苦示现图》之持莲观音
持莲观音(摩睺罗迦身):手持一莲花,站或坐在莲叶上,
多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表童男童女身。

三十三身觀音是:
(一)楊柳觀音、
(二)龍頭觀音、
(三)持經觀音、
(四)圓光觀音、
(五)遊戲觀音、
(六)白衣觀音、
(七)蓮臥觀音、
(八)瀧見觀音、
(九)施藥觀音、
(十)魚籃觀音、
(十一)德王觀音、
(十二)水月觀音、
(十三)一葉觀音、
(十四)青頸觀音、
(十五)威德觀音、
(十六)延命觀音、
(十七)眾寶觀音、
(十八)岩戶觀音、
(十九)能靜觀音、
(二十)阿耨觀音、
(二十一)阿麼提觀音、
(二十二)葉衣觀音、
(二十三)琉璃觀音、
(二十四)多羅尊觀音、
(二十五)蛤唎觀音、
(二十六)六時觀音、
(二十七)普慈觀音、
(二十八)馬郎婦觀音、
(二十九)合掌觀音、
(三十)一如觀音、
(三十一)不二觀音、
(三十二)持蓮觀音、
(三十三)灑水觀音。

 

免責聲名| 個人資料|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