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国画于宣纸之上 - 中华一绝
資料整理區仕美
在宣纸艺术刺绣赏鉴会中,届时赣绣传人顾玉纯历时5个月绣制的一套大型宣纸艺术刺绣《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将赠送给北京奥组委。前无古人,工艺首获国家专利。
赣绣
与其他绣种相比,赣绣独特之处在于以长短针、套针平绣为主要工艺,比之精美的苏、湘、粤、蜀四大名绣,更显单纯和大气。但由于近代江西的管理者缺少强烈的商业意识,因而当苏、湘、粤、蜀四大绣种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产业之际,赣绣却依然湮没在民间。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掘出赣绣独具一格的特色,让赣绣走出江西,走向世界,赣绣传人顾玉纯和他创建的赣女绣庄,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作了多方面的探索。
赣绣起源于民间闺房的“女红绣”,历史悠久,绵绵长达千余年。最初的“女红绣”是指古代女子在闺房里,用彩色线在布料上绣制各种图案的一种手工活。从民间收藏的实物上看,大体上分居家装饰类和婚嫁服饰类。居家实用型大多为床帐、桌椅枕套等;婚嫁服饰类如男女婚嫁服饰、儿童服饰、成人服饰及随身佩戴物等。
图案大多以花鸟、祥云、凤凰等为主,用于家居饰物和衣物点缀,寓意为吉祥如意、长寿安康。随着江西蚕桑业的发展,丝织业的形成,“女红绣”逐步演化为用蚕丝线在丝织绢布上的刺绣艺术。从国内外贸易史上看,中国的四大名绣自古至今一直辉煌,是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化的风格及雅俗共赏性有着很大关系的。而从现在大量收集保存的实物来看,赣绣也充分展示了江西人民希冀生活富足的向往,对幸福平安的祈祷,充分展示了江西民间绣娘们的心灵手巧,与四大名绣相比决不逊色。
赣绣震惊四大名绣地 《福娃》赠送奥组委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在丝绸布料上刺绣,有谁听说过在纸上绣花? 最近,南昌赣女绣庄接受了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邀请,将在5月举行的“中国首届企业参与奥运经济高层论坛”上举办“中华一绝——宣纸艺术刺绣赏鉴会”,届时赣绣传人顾玉纯历时5个月绣制的一套大型宣纸艺术刺绣《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将赠送给北京奥组委。 消息传出,苏、湘、粤、蜀中国四大名绣产地的绣品厂家纷纷来南昌追踪探寻,希望了解本来名不见经传,现在却如一匹“黑马”闯进了中国绣品市场的赣绣有着怎样的市场前景。
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
江西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发源地,又是中国水墨大写意代表人物八大山人的生活故里,故以赣绣的优势来表现水墨画的境界,成为顾玉纯的努力方向并获得成功,2005年,水墨画刺绣艺术首先获得国家专利,使中国刺绣行业从工艺装饰走向更深层次的文化艺术领域。
江西民間繡品一般均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當地的經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例如贛東北婺源的民間刺繡與其民居民俗一樣,體現徽文化的精華,其用料講究,造型獨特,繡工精細,佩飾華麗。景德鎮、上饒的萬年、玉山、德興一帶的民間刺繡,其顏色大紅大綠,喜慶色彩濃郁。
婺源一套清代手工刺绣似国画
这是一套体现我国清代民间刺绣工艺顶尖水平的刺绣工艺品,共四幅,每幅内宽36厘米,长43厘米,以鸳鸯、雄鸡、小猫、兔子为创作题材,绣品中各种动物表情传神,毛色深浅层次过渡自然,有很强的质感,画面浑然天成,难见针脚,宛如活生生的小生灵跃入画幅之中。作为画面衬托的各色花木也都绣得惟妙惟肖,四幅刺绣均绣上了诗词,放在一处,就象一组由大师精心制作的工笔国画。
璀璨夺目的古徽州刺绣
古徽州刺绣
多为珠绣,又称打子绣,是古徽州的一项传统民间工艺。珠绣起源于唐趄,鼎盛于明清时期,解放后工艺逐渐失传。珠绣制品品种很多多,有官服、帽、披肩、床沿等,是富盛名的应是古代妇女的“三寸金莲”了。徽州刺绣工艺设计精美,色彩对比强烈,做工精湛,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是古徽州小姐们的“必修课”。 心灵手巧的小姐们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将人物、山水、花草绣于绸缎上,织成了一件件赏心悦目的工艺品,千针万线制成的绣品曾打发待字闺中的小姐们度过了许多寂寞时光。近年来工艺独特的徽州刺绣越来越受到收藏界的宠爱。
贛南民間刺繡
帶有濃重的客家風格,用料質樸、工藝粗中有細,刺繡圖案裝飾性強,色彩對比強烈。在贛南的三南(龍南、定南、全南)及尋烏、安遠等地,由於地處邊遠山區,不僅保留了大量客家圍屋,而且還有許多客家風俗文化遺存,一些客家婦女還珍藏著自己結婚時及兒女小時所穿戴的刺繡生活用品,如繡花鞋、繡花荷包、繡花童帽等,這些繡品造型獨具特色,圖案誇張變形,色彩艷麗。直到現在,偶爾還可以看見客家婦女在家裏穿針引線製作繡品,編織圖案美麗的頭圍飾品。贛中的吉安、泰和、萬安一帶民間的生活刺繡,如帳簾、椅被及小佩飾在市場上還時有出現。贛西北的萬載、銅鼓一帶大多屬客家民係,所以其民間繡品與贛南客家繡品一脈相承。
客家服饰图案夸张变形,色彩艳丽,现江西境内客家聚居地偶尔还能见到。
赣南客家童帽
江西民间床沿帐挂,中间似一朵盛开的莲花,上面造型既象征蝙蝠,又象征如意。莲花下面的似莲籽的小荷包象征小孩。
乐安流坑的民间刺绣仍保留有太阳图腾崇拜的文化遗存
中国的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就伴随着玉器、陶器和织物而诞生。绣品主要分为刺绣和织绣,刺绣多是人工制作 ,织绣则是借用机器制作而成。刺繡,即是以針引彩線(絲、絨、綿),在綢、緞、布帛等織品上刺綴運針,以構成花紋、圖案或文字的工藝。刺绣,是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缎、麻葛、布帛等底布上借助针的运行穿刺,从而构成花纹、图像或文字,古籍中称为"针 "或"女红"。
中國刺繡工藝發展極早,從服飾、室內鋪陳裝飾及生活實用品發源,從民間家居裡初生,可以說有人類以來,刺繡工藝即如此貼近人類的生活,是中國工藝美術中最生活化也最具生命力的展現。刺繡工藝經魏晉、唐朝刺繡佛像及佛幡的出現,已逐漸從生活實用性過渡到欣賞性。
目前傳世最早的刺繡,為戰國時期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兩件繡品.觀其針法, 完全用辮子股針法(即鎖繡)繡成於帛和羅上,針腳整齊,配色清雅,線條流暢,將圖案龍遊鳳舞,猛虎瑞獸,表現得自然生動,活潑有力,充分顯示出楚國刺繡藝術之成就。
馬王堆出土 湘繡精品 - 龍風
戰國·鸞鳳紋刺繡
漢·魚紋織錦
漢代繡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內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大批種類繁多而完整的繡品,更有助於了解漢代刺繡風格。從這些繡品看,漢繡圖案主題,多為波狀之雲紋,翱翔之鳳鳥、奔馳之神獸,以及漢鏡紋飾中常見之帶狀花紋、幾何圖案等。刺繡新採用的底本質材,則為當時流行的織品,如織成“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長樂光明”等吉祥文字之絲綢錦絹。其技法以鎖繡為主,將圖案填滿,構圖緊密,針法整齊,線條極為流暢。
東晉到北朝的絲織物,出土於甘肅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魯番等地,所見殘片繡品無論圖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細密的鎖繡全部繡出,成為滿地施繡的特色。唐代和宋代的刺绣工艺都有很大发展。白居易《秦中吟》一诗中写道:"红楼富家女,金镂刺罗襦"。苏鹗《杜阳杂编》载:同昌公主出嫁时,有神绣被,上绣鸳鸯三千,并间以奇花异草。相传玄宗时宫廷中,为杨贵妃一人织造奇锦、刺绣衣裙的工人多达700余人。杜甫诗中也有:"苏晋长斋绣佛前"之句。
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之作风。历代迄清各时代之绣画与绘画应有不可分离之关系。宋代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
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之满地施绣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元代绣品传世极少,台湾雇故宫博物院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观之,仍承继宋代遗风。元人用绒稍粗,落针不密,不如宋绣之精工。
因为清代满人入关,满清皇族仿学汉人礼制,对品服规定极其详尽,乘与仪仗规模盛大,内室均配帘、垫、衣罩之类,无不用绣。清代刺绣盛极,成为中国刺绣史上的鼎盛时期,顾绣曾经一度风靡天下,甚至还出现用“顾绣”之名指代“刺绣”的盛况。 清代刺绣,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
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粤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造成刺绣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人们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