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登入 聯絡我們
本頁 | 有關服務隊 | 四十週年 | 隊友動態 | 網站地圖
昔日文章 | 最新文章 | 環境生態 | 社會時事 | 特刊 | 網站介绍 | 興趣切磋 | 生活素質 | 文化探索

 

文化探索

文化節目
文化旅游
文化城址
認識文物
少數民族
有關文化
文化網址

 

 

 

古代城市建設 - 胡同和四合院的消失 區仕美資料整理
http://www.hongkong.com/zh_cn/hknews/finance/11014686/20050915/12657843.html

按照 ‘周禮考工記’所說 , 天子的都城有東西向和南北向的幹道各九条, 所謂九經九緯。南北幹道要同時能開行九輛車子。大封建主的宮殿在當中, 前面是朝廷, 後面是老百姓居住和交易的地方, 左邊是祖宗神廟, 右邊是土地農作物的神壇, 這就成了中國歷代首都的格式。

在漢.. 唐代時期, 中國的京城都追求方整對稱, 京城有南北軸線, 道路成縱橫交錯的棋盤狀, 棋盤狀道路所圍合的一個個方形里坊, 是居民住宅的所在地。

文物的價值
文物存在的意義在於它是歷史的見證, 是某一時代人類物質和精神活動的無言史書, 標示出人類文化發展的軌跡。

北京城的改變
最早在北京地區出現的國家是薊和燕,是商周時期的兩個封國。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滅商,封同姓諸侯召公奭於燕。燕、蓟重镇,辽的陪都,金、元、明、清的故都,地上地下文物保存非常丰富,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明朝在大都城的基礎上規劃了新的北京城,其布局更加宏偉壯麗,那金碧流輝的宮殿、巍峨的城樓、肅穆的壇廟等建築,為清朝所繼承,一直保存至今,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明成祖的北京城,自公元1406年開始營建,直至公元1420年才完工,歷時十五年。它的規劃布局嚴謹整齊,是中國古代京城規劃的傑作。

北京城在設計上突出的特色
北京城的布局十分規整,全城有一條貫通南北,長達7.5公里的中軸線,從外城永定門,向北穿過內城正陽門、紫禁城正中心和景山中峰,直抵城北的鼓樓和鐘樓。城中的主要建築物如紫禁城中的重要宮殿,都建於中軸線上,而其他建築物則整齊對稱地分列於中軸線的左右, 例如內城的太廟和社稷壇,外城的天壇和先農壇分列於中軸線的兩邊。

從永定門向北,到前門,再到鐘樓鼓樓,一條縱貫八公里的中軸線構成這座城市的脊樑。軸線兩邊街道基本對稱,莊嚴肅穆,其氣魄為世界其它都市少有。早在本世紀初,一位法國建築學家就說:北京城的平面設計勻稱而明朗,是世界奇觀之一,是一個卓越的紀念物。

中軸線上,是一組又一組紀念性大型建築。由南及北,層次分明,且趣味深長。中軸線由永定門到前門,五牌樓,是一個高峰。過橋入城,到中華門,遠望天安門,一長條白石板的「天街」,止於天安門,又一個高峰。然後進皇城,過端門到達午門前的廣場。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紫禁城,四角有窈窕秀麗的角樓。中間五鳳樓皇闕嵯峨,金碧輝煌。然後經過一個廣場,到達最高峰--

太和殿- 由此向北過了乾清宮逐漸收縮,到神武門和景山漸近結束。在鼓樓鐘樓的尾聲中,「畫卷」終了。

老北京基本格局是南北貫通, 如今變為東西大開; 先拆天安門前的三座門, 再將長安街從東東西方向打通。近年北京又開通了平安大街, 北京的城市佈局有了很大的改變及轉變。城原有四道城牆, 中心的皇宮外有紫禁城, 內城有九個城門, 後因修建地鐵而拆除, 北京城剩下的明代舊城牆只有西便門及東便門的兩三段城牆了。地鐵環線就是沿著過去的老城牆修建的,地鐵的許多站名也是根據過去的城門名稱命名的。

北京市近年建成了元代土城遺址公園、明代城牆遺址公園和明清皇城遺址公園,對于這些文化遺產的永續保護和合理利用,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北京興起了前所未有的建築熱潮, 交通建設修建了從二環綫 (古城牆前輪廓) 到四環綫之間的公路, 延伸了接北京與天津, 石家莊城市間的高速公路。大量國際性建築大多數坐落於故宮北部的中軸綫上; 最初,長安街是一條政治型街道,在最初對長安街的功能設計上,要求沿綫都是國家級的公共建築,但後來這個目標並未實現,比如沿綫有東方廣場以及諸多的銀行等。

新的建築開始擠壓北京城內的傳統建築,一些新建築本身就是在胡同和古建的廢墟之上建成的。

位于人民大會堂西側的國家大劇院是由法國設計師安德魯設計的,這個被戲稱為 “安德魯的蛋”的建築,以其現代的前衛姿態一掃紫禁城的歷史厚重。在古城的制高點景山上向南望,視線中,除了紅牆黃瓦,就是這個巨大的金屬半球。

九十年代期間, 北京市政建設, 居民住宅没有及時跟上人口膨漲的步步伐 (大約一千三百萬) 。一九八八年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將城市住房由福利分配改變為商品分配, 因此胡同里多數簡陋房屋被拆除, 超過半數居民搬遷到偏遠地區的新住房。1987 年至2000 年間北京城市面積擴大了43 百分比。這是因為隨著歷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胡同和平房區成為危房改造的對象:一方面是居住在舊城區的市民日益感到老式房屋不堪使用,生活不便,另一面是市區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急於利用舊城大片的土地,在來自底層和上層雙重的重壓之下,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數十條的速度加速消失,取代的是現代化但沒有北京建築特色的高樓大廈和通衢大道。因此,一些文化人士發出警告:文化的北京正在因為胡同和四合院的消失而消亡,世界城市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明清北京城正瀕臨徹底消失的邊緣。

況且, 在為數眾多的官員眼中,保護傳統建築等于發展旅游經濟,而不是為城市留下記憶。也因此,一些以保護之名行破壞之實的事情時有發生,1986年北京拆毀琉璃廠老街,建起一條不倫不類的琉璃廠文化街就屬此類,在那條街上竟然可以看到紅柱子、大玻璃這種前所未見的房子。在清代,民間是根本不可能有這種樣式的房屋存在的。但從那以後,全國各地都可以見到一些生搬硬湊的仿古建築。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種古老的城市小巷。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幾千條,他們圍繞在紫禁城周圍,大部分形成於元、明、清三個朝代。元代,最早的北京胡同間隔較寬,元大都基本上都是三進大四合院的距離。因此後代在中間空地建院,必賴小胡同出入通道,就這樣在許多有名的大胡同內又生了數不清的無名小胡同,俗語有云 :“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

北京最長的胡同是東、西郊民巷;這條胡同與長安街平行,東起崇文門內大街,西至北新華街。最短的胡同,原是琉璃廠東街東口東南的一尺大街,不過才10來米長。最窄的胡同~小喇叭胡同,而前門外大柵欄地區的錢市胡同雖然東口寬80釐米,可胡同中間最窄處卻只有40釐米。拐彎處最多的胡同,是東城北新橋的“九道彎”,前後共有20多道彎口。信步於胡同之間,看四合院裏老老少少的日常生活,真有一種 “穿行胡同得真趣,訪古尋幽寄閑情” 的悠然自得。北京街巷胡同同名稱好比一部百科全書,既反映了歷史沿革,又展示了社會風情,近年,更被開發為一種不可多得的旅遊資源。

 

天安門廣場
位於北京傳統南北軸和如今東西軸的中心, 天安門廣場是首都的心臟。北京是作為金融和決策中心城市, 從工業中心轉變為信息中心, 決策中心, 財政監控中心, 消費中心。市市場運作在城市規劃中發揮重要作用, 所以爭奪市內空間競爭是處於政府官員和私營企業家之間展開。傳統和具有文化意識的建築逐漸在大城市消失, 取而代之是西方或香港, 台灣投資者建造飯店和商場。

天安門廣場在北京市中心,南北長880公尺,東西寬500公尺,面積44萬平方公尺,可容納100萬人集會, 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廣場, 比世界第三大的意大利聖馬可廣場還大4倍。它位於京城正中央,廣場北側是故宮,南有前門,東有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西有人民大會堂。這個建於明朝年間的15世紀城樓和廣場,位於京城正中央,當初取「承於啟運,受命於天」而名承天門,後改名天安門。

廣場正北是天安門城樓 , 中央是毛主席紀念堂和人民英雄紀念碑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後稱天安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通高33.7米。城樓重簷飛翹,雕梁畫棟,黃瓦紅牆,壯麗無可比擬。城樓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有五座雕琢精美的漢白玉金水橋。城樓前兩對雄健的石獅和挺秀的華表巧妙地相配合,使天安門成為一座完整的建築藝術傑作。

四合院
皇城根下沉澱著數百載民族文化的四合院,大多數變成了「大雜院」,由數十戶分享的老宅裡,原有的建築規制已經面目全非了。不過,還有一些四合院經過整修,成了中外遊客觀賞遊玩的好去處。按照北京舊城保護規劃,「皇城」裡的許多地方被劃為城市風貌保護區,老四合院將有計劃地進行修復、翻建和改造,紫禁城東、西、北側老巷的宅院正在悄悄地「重返」昔日皇城腳下的「尊嚴」。有越來越多的人不惜重金在皇城古老的胡同裡購置著這些既有現代設施又有古老威嚴的老四合院,或享受、或傳世。

鑒於文物的價值在於它是歷史見證, 北京市存在已有三千年的歷史, 作帝都亦有八百餘年, 是風俗民情活生生的歷史博物館。存在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大型建築 (即皇宮, 王府, 城樓, 城雕) 要保留, 更新的建築在格局上應保持原來的風貌 (如胡同, 四合院等) 及藝術格調和神韻。

不協調的建築物

在東方廣場之前,北京飯店的高度突破了長安街核心地帶的高度限制,高度達到70米。但北京飯店是文革時期的產物,在那個時期犯錯誤是情有可原的,而東方廣場不應該犯類似的錯誤。結果東方廣場卻偏偏與北京飯店看齊,大大超出了該地段原控制規劃高度不得超過33米的規定。


現在從天安門由西往東看,東方廣場恰似一個龐然大物出現在長安街上。由于它本身不是中國傳統建築而完全是一個西方建築,無論從它的高度、體量還是建築風格上,都與長安街核心地帶原有建築不協調。

從景山和北海向南看,在建的國家大劇院形似一個“巨蛋”,和周圍故宮、中南海的皇家園林風光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給人一種“突兀”和“喧賓奪主”的感覺,帶給人們的不是視覺上的享受。由于有了東方廣場這樣一個壞的帶頭作用,後來長安街上類似的西式建築就不斷地冒出來。

 

對長安街來說,這條在炎黃子孫心目中佔據特殊地位的‘第一街’到底如何定位,在長安街上該建什麼樣的建築,涉及到長安街功能如何定位的問題。”中國管理科學院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乃劍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長安街作為北京縱貫東西的一條主線,作為京城‘兩軸’中的一條實軸,在進行城市規劃時,首先需要考慮的是交通功能。作為東西、南北交通的要沖,長安街承擔疏散人口和車輛的功能責無旁貸。長安街的第二大功能是服務首都承擔國家、政府大型政治活動、集會、遊行等,作為這些活動的場所。長安街的第三大功能則是旅遊功能,因為它本身就是一條遊客觀光的黃金線路。”

張認為,東西長安街如何定位,從這三大功能來考慮比較準確,但現在的問題是發生了功能定位的錯位,出現了諸如東方廣場和國家大劇院等與長安街功能不協調的超大型商務建築,很多商業建築甚至包括“總部基地”、金融街也在往長安街上擠,加重了長安街原有的功能負擔,統一的風格被撕裂。商業行政中心區和商務中心區的積聚不僅造成原有民族建築被破壞,而且超負荷的人口對長安街的承載能力形成很大壓力,導致交通擁堵。長安街大型商務建築紮堆出現,與城市戰略決策者自覺不自覺地將首都及長安街強調為經濟中心有密切的聯系。如此一來,長安街的地位和形象就直接受到沖擊” 。他設想,如果在長安街上少建一些大型商務建築,多建一些具有民族風格和反映東方文明的建築,長安街將會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條街。

建築應該有時代特點,反映不同時期的特色,反映時代性,這是建築的必然。但作為長安街的建築,它應有一個統一的格調,表明它是中國的,是古老北京的。長安街的建築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中國傳統的古建築,一種是起源于西方的現代建築。中國的幾千年古文明,造就的是飛檐翼角、朱柱金頂、鬥拱彩畫,要使古老東方的秦磚漢瓦等與西方現代建築的鋼筋水泥、玻璃幕牆等完美結合,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保持協調將會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王景慧說,要做到這一點很難,怎麼聯系,是建築的一個創作問題。由于長安街跨越時空長達數百年,如何規劃好、建設好這樣一條相當長的現代建築與傳統建築共存的街道,確實需要智慧和藝術。上個世紀90年代初,北京提出了一個口號叫作“奪回古都風貌”,結果很多建築都在上面加了一個亭子。他坦言,目前長安街的建築在吸取傳統要素將其有機地與現代建築融合一體方面,無論是在尺度、比例、色彩、符號、功能和平面布局的運用等方面,大多都還比較生硬。這也是為什麼長安街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遊離、彷徨、迷失的根源所在。

 

免責聲名| 個人資料|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