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的龐貝 – 尼雅
資料整理區仕美
尼雅是梵語的音譯 , 歷史上的尼雅叫 ‘精絶’ , 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據漢書記載, 精絶國距長安4410 公里 , 有480 戶居民 , 人口3360 人, 勝兵500 人。然而有官有民 , 有兵有將 (精絶都尉 , 左右將) 的王國 (圖一) 郤在一千六百年前神秘的消失了, 是大遷徙 ? 是自然的災難 ? 是戰爭 ? 至今仍未有答案, 因為遺址没有戰爭的迹痕, 出土的古屍是平靜而安詳的, 他們的墓葬 , 顯示太平盛世的風貌。

圖一 -----精絶國
公元79 年, 維蘇威火山爆發, 羅馬龐貝城全部埋於火山下。1748 年開始龐貝城再度出世, 城墻, 街道, 廣場, 神廟, 浴場, 住宅等等一如舊貌 (在樓蘭古城文章中有詳情 , 請參考)。
尼雅 (精絶) 沉睡了1600 多年 , 沉沒在塔克拉瑪干沙海之中, 遺址南北長27 公里 , 東西寛6公里 , 位於樓蘭城的西南方 , 在東漢末被鄯善王國吞併 , 成為它的一個州。遺址文物內容豐富, 數量眾多, 價值貴重, 古墓房舍保存完好 , 被學術界稱為’東方龐貝’或 ‘亞洲龐貝城’。遺迹有官署, 附有果樹園的木造石磚壁房屋建築, 寺院址 (宗教建築), 家畜小屋, 貯水池, 木橋等等。房屋笆墻由紅柳和蘆葦編織 , 內外兩層敷泥而成。那些掩埋於沙丘中的建築物的木柱 , 是這個古代綠洲文明曾經是繁榮一世的滄桑見證 (圖二)。

圖二 ------沙海中的尼雅
這址是殘存遺址中規模最大的城市國家, 以佛塔為中心。佛塔 ( 圖三 ) 與印度佛塔風格相近 , 是一座黏土堆砌建築物, 位於遺址地區的中央。高約十幾米, 共分三層, 下面兩層是方形 , 上層是圓筒狀, 塔身通高約五至七米。

圖三 ------導航的燈塔
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 三次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 對當時尼雅官吏和富貴人家生活的考證說明, 從所居住精緻的住宅, 所應用製造精美的傢具, 火爐, 木櫃, 以及雕刻細膩的裝飾藝術品, 皆顯示古代尼雅的高度文明 --- 這個依靠水成長的都市, 昔日生命力是相當旺盛與活潑, 耕地肥沃, 交通發達而經濟豐裕, 人民富強康樂。
在發掘的文物中, 最有價值, 最深藏奧秘的是沙海古卷 – 佉盧文( 圖四 ) 殘卷 , 它記載了尼雅當時社會生活的事蹟, 從民事糾紛, 買賣婦女, 動物保護到政府軍事, 農田水利, 起誓斷案, 僧侶生活等等。依專家分析, 可分為四類 :-
1) ‘大王陛下’ , ‘天子,大王陛下’ 所頒布命令
2) 公函與私信
3) 各形各色契約書 ( 土地, 奴隸, 收養子女, 買賣, 借貸關係 )
4) 各種統計 ( 人名, 家畜, 農產品, 徵稅表, 賬簿及其他 )

圖四 ------- 書寫在木板上的佉盧文
佉盧文起源於公元前三世紀的印度孔雀王朝, 阿育王統治犍陀羅為中心的大帝國時, 在西北印度 – 阿富汗斯坦普遍流行, 並迅速傳入塔里木盆地。一些學者認為, 佉盧文出現塔里木盆地的綠洲國家 , 可能與以犍陀羅為中心的貴霜王朝的移民進入塔里木盆地有關。
用以書寫佉盧文的材料, 大部份均為木材, 所謂木簡 (圖五 ), 形狀依用途而別, 如王命傳達用楔形 ( 圖六 ), 買賣契約, 書信則用矩形 ( 圖七 ) 等。少數其他材質的文書中, 皮革文書是西式 ( 圖八 ) , 紙文書與絹文書都屬中國傳統。中國式書寫用材而以佉盧文書寫, 正是東西文化融合的例證。

圖五 ------ 出土的精絶王室木簡

圖六 ------- 楔形木簡

圖七 --------矩形木簡

圖八---------羊皮古卷
每份完整的佉盧文木簡, 以木簡體加蓋同型封檢, 再加三條繩索縛緊而成 ( 圖九)。綑結封函部份塗以黏土, 由發信者捺印其上, 為之封泥 (木簡的蓋, 如信封功用 ) ; 惟尼雅木簡泥圖案為希臘諸神, 強烈表現了西洋美術作風, 而印章文字是漢字 ( 圖十 ), 表示東西文化混合的表現。五世紀後再没有出現, 也没有演變為其他文學, 是一種死亡的文學。

圖九 ---------木簡封泥


圖十 ---------- ‘司禾府印’
鄯善王國境內搜集所得全部佉盧文書, 百分之九十以上集中於此 ( 有多於七百件 ), 出土文書中顯示晉朝如何對新疆強力統制, 如何由於尼雅交通地位 , 晉朝新疆駐屯軍所建設管制旅客的檢查站。更加重要是出土文件對大鄯善王國西邊的境界, 以及漢朝新疆 ‘三十六國’ 至是併為五大國 (鄯善, 焉耆, 龜茲, 疏勒, 于蘭) 給以實証。
尼雅遺址的發掘 , 反映古代鄯善王國是東西文化交織點, 柱上, 傢具上技術 ( 圖十一, 十二 ) 均帶有希臘, 羅馬風格的人物浮雕與動物像, 顯示出中亞細亞傳來強烈西方文化的影響。犍陀羅藝術是古希臘藝術與印度藝術結合, 內容主要是佛教。在尼雅的壁畫 (圖十三) , 傢具等器物上, 都看見犍陀羅藝術的影響。

圖十一 -------- 雕花的木桌

圖十二 ------ 雕刻的木門扉

圖十三 --------- 佛寺內的佛陀壁畫
一九九五年在東漢夫妻合葬墓中 , 發掘出蜡染棉布及其殘片 ( 圖十四 ), 是中國至今最早的棉織物。龐大中國文化資料 , 其中織有 ‘萬事如意’ , ‘延年益壽大宜子孫’ , ‘ 千秋萬代宜子孫 ‘ ,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等織綿 ( 圖十五 , 十六 )

圖十四 ---------印花綿布


圖十五 -------‘千秋萬代宜子孫’錦

圖十六 --------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
眾多的遺址點 , 被茫茫黃沙湮沒 , 暴露出干枯雕花樑柱的頂端 , 或被高大枯死的紅柳沙包覆蓋 ( 圖十七 ) , 僅存痕跡。一些棺木也因風沙肆虐而從地下吹出, 屍骨暴野, 令人興嘆綠洲滄桑歷史。

圖十七 ------- 紅柳沙群
尼雅遺址特徵 – 沿河散在一處處住居址羣, 類似樓蘭式構造, 附有果樹園 ( 桃 , 葡萄) 的木造碊磚壁房屋建築, 寺院, 家畜小屋, 貯水池, 灌溉水路與運河, 木橋等。它處於干旱荒漠地區的綠洲上, 所以民居分佈在河流兩側或附近的台地上 , 人民生息, 繁衍於母親河 – 尼雅河的賜予 ( 圖十八 )。尼雅河的水源來自昆侖山上的皚皚白雪, 待暖的季節雪融化補給河流, 由運河引入各個貯水池, 養育綠洲上的人們。如果尼雅河水量減少, 人們失去水的資源, 無法與環境抗衡。脆弱生態組合, 經不起無窮的開發, 水源, 種植被資源過量使用, 逐漸對人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圖十八 ------尼雅河
為什麼曾是水源充足的地區, 河湖, 水泊, 沼澤地帶, 淤泥覆蓋的農田 , 一瞬間綠洲文化消失了, 没有一點兒橫屍遍野, 燒燬的戰爭痕跡 ! 在尼雅城址房屋週周邊, 常見防風沙樹林殘跡, 說明當地居民一直儘力維護脆弱的綠洲, 才能保持基本生存的需求。沙漠邊緣地區沙丘因風力不斷變化位置 , 從而使河流不斷改道 , 而河水的任何變化, 例如斷流 , 河水截留 , 都給綠洲生活帶來影響。田園會荒廢, 地皮干裂, 樹木枯死, 居民無法生活, 不得不離開這裡而遷居。若缺乏水利系統及強化的行政管理, 是否可証明尼雅的撤離 ?
但尼雅當地生活的生態 , 防風沙的樹林, 果園和桑田樹幹巨大, 單純從生態環境的破壞, 說不足尼雅消失的原因。人們撤離時很從容, 帶了珍貴和常用的物品。雖然沙漠沃洲中, 惟得水之惠 才能戰勝沙漠以供人類生存, 水等於國家。鄯善王國, 無論樓蘭, 精絶及其他地區, 都不得不向威猛的沙漠屈服, 終於被放棄或埋沒沙中。
參考資料
古代北西中國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古城之謎 四川文化出版社
尼雅 – 靜止的家園和時間 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喚醒沉睡的王國 – 尼雅探秘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絲路考古珍品 上海譯文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