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登入 聯絡我們
本頁 | 有關服務隊 | 四十週年 | 隊友動態 | 網站地圖
昔日文章 | 最新文章 | 環境生態 | 社會時事 | 特刊 | 網站介绍 | 興趣切磋 | 生活素質 | 文化探索

 

文化探索

文化節目
文化旅游
文化城址
認識文物
少數民族
有關文化
文化網址

 

 

 

茶马古道

資料整理區仕美

茶马古道” – 圖一

是中国西南大地上一条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通道。它蜿蜒于我国大西南橫断山脉的高山峽谷中,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是雲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

如果说骆驼是丝绸之路的“沙漠之舟”,则马帮便是茶马古道的“山地之舟”。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明清尤盛。进入民国时期的1940年代正遇上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东南沿海交通受阻,西南山地的茶马古道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直到云南的公路和铁路修筑以后,茶马古道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 -

滇藏道

从云南普洱茶的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下关(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迪庆、德钦,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萨,而后再经藏南的泽当,后藏的江孜、亚东然后出境。

川藏道

它是由四川的打箭炉(雅安)出发。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 再经后藏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缅甸、印度。

从有关史籍记载看,茶马古道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与吐蕃交往时期,茶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由祖国内地传入吐蕃。茶马互市之所以始于唐朝,是因强大的唐朝盛兴饮茶之风,其影响所及,波及到周边的西南民族地区。 茶马互市开始的对象是回鹘(即回纥,又名畏吾儿,即今维吾尔)。

除回纥外,唐朝饮茶之风对吐蕃的影响也非常大,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在唐代建立的第一个王朝。七世纪初,吐蕃第三代赞普(即王)松赞干布遣使于唐,请求通婚,公元641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公元709年,唐中宗又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和亲于赞普迟德松赞。跟随这两次和蕃的有雅安的茶叶和制作金银陶器茶具器皿的手工业工人,从此使饮茶之风,在藏族的上层和平民百姓中间普及开来。所以在赞普赤都松赞(676~704年)在位時吐蕃已出现茶和茶碗,称“高贵的大德尊者全都饮用”。茶之最初传入吐蕃很可能与禅宗向吐蕃的传播有关,也就是说,是禅僧们到吐蕃传法的同时也将饮茶习俗作為一種技巧傳到了吐蕃的僧眾之中。

唐代中后期,地方割据的政权林立,唐王朝为了平定各路叛乱,亟需马匹。获取马匹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茶叶与回鹘民族进行茶马互易。同样,对回纥来说,唐朝饮茶之风已经渗入回纥,他们对茶叶的渴求,没有其他支付的手段,而马匹是他们的富裕物资,所以这种茶马互易,一拍即合 , 从此诞生了绵延不绝的茶马互易。

不过,汉、藏之间茶马贸易与茶马古道的大规模开通与兴起应是在宋代,亦即吐蕃王朝崩溃以后的分裂时期。此时饮茶习俗在藏区已逐渐从上层普及到民间,茶开始成为整个高原藏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用品, 因此造成了藏区对茶叶需求量的骤增。这也导致了由宋朝中央政府直接介入的汉、藏之间大规模茶马贸易的兴起。

两宋时期,为对抗北方辽、金、西夏等游牧政权的侵扰,需要大量战马。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设立茶马司,并在西北地区设置了众多买马场和卖茶场,每年由官府将川茶大量运往西北地区与吐蕃等部落交换战马,同时也在四川地区用川茶与吐蕃部落交换羁縻马。自此,汉、藏茶马贸易开始兴起。有学者估计,北宋时官府用川茶交换藏区的马匹每年达2万匹以上,南宋达1万匹以上,而两宋时期四川年产茶3000万斤中,每年至少1500万斤以上销往藏区。

明代是汉、藏茶马贸易的极盛期。唐代茶马互市还保留唐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进贡与贡赐的关系,贡赐返回给少数民族的茶叶、丝绸、手工业品等物资,要超过进贡马匹的价值,显示大国风度。而宋代茶马互市的贡赐部分渐趋淡化,更多地体现出互市双方互通有无的商贸关系。宋与北方的辽夏金元同时,西北很大部分长期处于少数民族统治之下,与以前中原王朝统治的情形大不相同。辽和西夏不用交换就可以从宋朝勒索大量茶叶,而宋朝却不能够获得相应的马匹。这样,宋王朝只好转移目标,把获取战马寄托于自唐以来即已嗜茶成性、马牛成群的西北藏族地区,这就更促进了宋至明清的茶马互市的繁荣。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还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茶马司”。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为终点或者是起点。而当时最大的贸易中转站便要属四川的康定了。

康定过去叫做“打箭炉”,西来的马帮到达康定,就要在这里转换运输工具或者就地进行茶马贸易。1696年康熙帝批准了在康定进行茶马互市贸易的请求,使康定成为了内地与西藏地区之间主要的商业中心。国内的丝绸、茶叶等商品经过康定运往西方,而南亚、欧洲、美洲的商品也从这里销往中国内地。

怒江河畔的古道

茶马古道是壮阔的,而对于当年行走在古道上的马帮来说,那却是一条充满了艰险的征途。西南地区山高水急,水上交通不可想象。而山道的险峻曲折,又根本无法行驶車輛。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帮成为了唯一适用的运输方式,它形成了茶马古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可以说茶马古道是一条用人力和马的脚力踩踏出来的道路。


从一个山谷到又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又一个村寨,马帮们踏出了一条沟通各地的生命道路,成为了大西南地区的联系纽带。这些马帮曾经驻足停留,进行商品集散的驿站,成为了后来的的城镇。今天的丽江古城就是迄今为止茶马古道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被誉为是“活着的茶马重镇”。

茶叶入藏

云南是公认的“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最早饮用茶并培植茶树的地方。川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远扬的名声。大叶子普洱茶早在唐天宝年间就在澜沧江两岸大量种植 , 其味苦中回甜,在当时就闻名于世。宋代在云南、四川就已有“茶马互市”市场。酥油茶是藏族人民離不开的主要饮料 , 不管世界各地的人們如何喜愛喝茶, 也不管他們如何喝茶 , 都遠遠不及藏族人民对茶叶的渴求。

随着生息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古代藏族逐渐兴起,向东发展的一支到达喜马拉雅山南麓、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据藏族典籍载,他们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顿使它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的生活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竟相争求。于是,一地产茶,一地需茶,联系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应运而生。

在近现代茶马古道兴盛的早期,大约在 1930 年以前 , 雲南的地主兼商人組成馬幫 , 每年形成几千匹骡马的运力,将茶叶贩运到西康和西藏。四川的商人则雇佣大量廉价的背夫,把数量更巨的川茶背运到当时的西康首府康定,再由马帮和牦牛帮转运至西藏各地。就是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茶叶,造就了一条道路,塑造了这条路上丰富多彩的文化。

传说中的马帮

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茶马古道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默默地沉寂于无声。然而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有着一条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亚洲大陆历史上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古代商路。

不管这个世界在发生着什么,由于不可思议的僻远艰险,茶马古道上有三样东西似乎还在坚韧地存在着:一个是沿途的苍茫大地、山川湖泊、蓝天白云;一个是与藏民生命生活融为一体的宗教;一个是藏民的善良、纯朴和美好。我觉得,藏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强烈的宗教感情似乎就来自藏区的大自然本身,相辅相成,那样的宗教感情又成全了他们的善良、纯朴和美好。


马帮拉成一条直线逶迤盘桓在山路上,挂在骡马脖颈上的铜铃随着骡马的迈步而有节奏地叮当作响,宁静的山间回荡着清脆、悠远的铃声。马蹄铁踏在石头上的声响则沉闷而厚重。这铃声和马蹄的得得声几乎就是茶马古道的标识。世界上恐怕再没有别的商路像这样走的全是马帮。马帮们那种长期在野外风餐露宿的生存方式,赋予了他们浪漫而传奇的色彩。

在茶马古道上,专门从事大宗货物长途运输的马帮,骡马多者有数百匹,有的甚至多达数千头。在一些小范围区域之间,更有无数小马帮营建起蛛网般的运输线,将物资的运输交流几乎覆盖到每一个村寨。于是,马帮形成为有特定组织形式和营运管理制度的专业化运输集团,有人甚至将一些规模庞大的马帮称为“马帮托拉斯”。

一队马帮一般来说由“锅头”、赶马人和一定数量的骡马组成。“马锅头”即马帮首领的俗称,他既是经营者、赶马人的雇主,又大多是运输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行走于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大多属于家族式的马帮组织,骡马全为自家所有,而且就以自家的姓氏命名,头骡身上就插有自家的旗帜,人们望之即知道是某某家的马帮。赶马人一般一人负责七、八匹骡马。在茶马古道上,人们习惯于将赶马人叫“马脚子”(藏语叫“腊督”), 他們 的工作是很辛苦的。

由于马帮的各项工作完全靠赶马人分工而又轮流着做,所以每个赶马人都必须要具备全部赶马人应该具备的本事和能耐:要懂天时地利,会看天气变化,要会选路,还要会选宿营的地方,同时还要通各民族语言;要识骡马的性情;要会各种马帮生活的技能,诸如支帐做饭,砍柴生火,上驮下驮,钉掌修掌,找草喂料,乃至医人医畜。

就是这些马帮,千百年来贯穿起了茶马古道。

千年古道

在茶马古道沿途,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那是一种惊心动魄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有时世界静得出奇,周围的大山全都沉默不语。它们以一毛不生而令人震惊。那种苍凉的美、严酷的美轻易就把人带入史前时代。夏季的雨水汪洋恣肆,冬季的雪水清碧如玉。它们从无数大山上奔泻而下,那水流漫漫涣涣,迅速汇聚成溪流,又很快流淌到无数的大江和河流中。远山显露出它们强劲而优美的山脊,它们是那么峻秀,又充满了张力。蓝蓝的山岚,使它们显得英姿勃发,十分年轻。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它们奔涌流动,为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高原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除却大山大川,茶马古道沿途有的是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奇妙的云,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光。那些历尽沧桑的石头,那亿万年来不老的蓝天,那一逝不再、永不重复的云,那似乎来自极地或外太空的光芒,它们组合成的色彩令人激动不已。而如果在晴天的晨曦中和晚霞里走过西藏的大地,你一定会为那种剔透明朗的光泽所震慑。只要看到一眼,只要沐浴一次,人生便因之而生辉。

朝圣之路
 
滇藏、川藏交界地带,向来是几个势力集团来往争夺的地盘,然而就在各方统治者们使用武力打来打去的时候,一种更为强大的,更有生命力的,凌驾于这一切之上的力量,像大树的根须一样伸展到这片大地,并且深深地扎了下去。那就是藏民的信仰。

藏区的民众常常成群结队来往于高原之间,朝拜沿途所有的神山圣地。藏民们把这种艰苦而又必须的行程叫做“敢朗觉”,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转经”。他们有的靠沿途乞食完成自己的宿愿,有的带一些自己家乡的土特产,一路交换作为盘缠,回去时又买一些茶叶等带走。这无疑启发了生意人。为什么不能把生意做到他们那儿去呢?这里的东西带到那里可以卖到好价钱,那里的东西带回来也很好卖,这样的生意为什么不做呢?于是,便有了茶马古道,便有了来往的“藏客”。

在茶马古道沿途,同时也是转经朝圣道路的沿途,一些虔诚的艺术家们于过去漫长的时日中,在路边的岩石上、嘛尼堆上绘制和雕刻了无数的佛陀、菩萨和许多高僧的形象,还有一些神灵的动物的形象,如鱼、蛇、猫等等,当然也有一些神异物的形象,如海螺、日月星辰等等。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为古道那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有时候,它们甚至能让路人产生出超越于生死之上的痴迷,似乎那真是一条通往彼岸世界、通往宁静和谐的天国之路。

在茶马古道一路,我们经常目睹前往圣城拉萨的虔诚的朝圣者,他们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踽踽而行,有的更将全身匍匐在地,磕着等身长头前往心目中具有极神圣意义的拉萨,他们磕得四肢溃烂,面额鲜血淋漓,但眼睛的虹彩中却充溢着宁和而确凿的信仰之光。 神聖與世俗在茶馬古道上達成了默契。


壮丽的大自然

茶马古道不仅拥有亚热带的莽莽丛林和美如仙境的湖泊、变幻无穷的云海和超逸飘缈的山岚,更横跨汹涌咆哮、姿态万千的澜沧江、金沙江、怒江、岷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世界著名的大江大川,经过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的虎跳峡,神秘莫测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和无数雪岭冰峰,最后转上我们这个星球上最高的地方。

那是一个令人顿生虔诚的宗教感情和泛起各种奇思妙想的地方。在那儿,轻易便可沉入一种超然的静寂,在那静寂中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呼吸和热呼呼的鲜血在体内奔涌的声音。循着山谷间和草原上泥土的浓重碱味儿,就能碰撞到一串串古老而新奇的谜语,那里面有鹰,有雄健的牦牛,有高山牧场里哔啵作响的火苗,有山腰间翻卷迷蒙的云雾,有满天云雀的啾啾鸣叫,还有酷峻的雪峰后闪闪烁烁的星星……
 
由横断山脉向西一路过去,要翻过无数座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大山丫口,那里有的是一种惊心动魄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世界静得出奇,周围的大山一下子全都沉默不语。它们以一毛不生而令人震惊。那种苍凉的美、严酷的美轻易就把人带入史前时代。难以想象它们亿万年前还是孕育了地球生命的大海的海底。

雪山之间挟着的是一大片一大片茫茫原野,随着无垠的原野在眼前展开,地平线越来越远。视线的灭点处还是雪峰,雪峰之上是蓝天,蓝天的腰际是卷曲成团的白云。原野上常常有溪流像一条条被风扬起的飘带从它中间流过。盛夏时节,原野上开满了黄色、紫色、白色,以及其它五颜六色的鲜花,大地仿佛铺上了花毯,镶上了全世界的宝石。鲜花的芳香使人心旷神怡。走过原野,就像走过童话里仙女们的梦境。白云灿烂得晃眼。满天都是鹰在盘旋。天蓝得可以捧在手心里。秋天,高大挺拔的杨树如同挂满了闪烁的金片,每一片树叶都跳动着一个太阳,脚下的草原金黄金黄,满鼻子都是草籽浓郁的熟香味儿。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在茶马古道沿途,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水。夏季的雨水汪洋恣肆,冬季的雪水清碧如玉。不管是雨水还是雪水,它们从无数大山上奔泄而下,那水流漫漫涣涣,迅速汇聚成溪流,又很快流淌到无数的大江和河流中,有的则聚集为美伦美奂的高山湖泊。当乌云散去,浩浩荡荡的江水就裹带着古老的历史和浓浓的思绪,流向远方的山峦。远山显露出它们强劲而优美的山脊,它们是那么峻秀,又充满了张力。蓝蓝的山岚,使它们显得英姿勃发,十分年轻。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它们奔涌流动,为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高原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除却大山大川,茶马古道沿途有的是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奇妙的云,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光。这些石头、天光和云似乎就是一种神示,告诉你已经到了人类世界的边缘,正处于神仙天国的门槛。那些历尽沧桑的石头,那些石头上历久弥新的摩崖画,那亿万年来不老的蓝天,那一逝不再、永不重复的云,那似乎来自极地或外太空的光芒,它们组合成的色彩令人激动不已。

现在,这条也许是世界上最为艰险,也最为壮丽的道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浓厚兴趣。虽然滇藏、川藏公路早已取代了过去蜿蜒伸展在大山、河谷及连接起一座座村寨的茶马古道,但江山依旧、古风犹存,我们还能真实而有血有肉地寻觅到那一段历史和那一种生活。那里面有那么多的东西值得人们记取。

茶馬古道沿途的宗教

(一) 教

在西藏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被认为是原始宗教的苯教,这种宗教崇拜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相信万物有灵。苯教将宇宙天地分为三界:天空是神界,地上是人界,地下是龙界,神、人、龙的关系是三角关系,天神下凡成了人,人死后到龙界或者成了鬼神,这种观念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植根在西藏民间,至今在藏族民间仍然流传这种看法。基本上是以萨满教 ( 这是古代野蛮的西伯利亚部落所信奉的一种宗教 ) 作为基础的 , 这一宗教对于整天生活在繁重的劳动之中并要与最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持续搏斗的简朴人民来说,已经使他们感到心满意足了。

西藏很早就有在原始自然崇拜基础上形成的苯教,苯教一直发展到吐蕃中期,佛教才由印度、中原唐朝以及尼泊尔等地传入。此后,松赞干布修建大、小昭寺,赤松德赞兴建桑耶寺并大力倡佛,使佛教在西藏取得较大发展。这一时期,佛教和苯教相互借鉴,但更多的却是此消彼长的频繁争斗。

(二) 藏傳佛教

西藏的佛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从长安进藏,将释迦牟尼自己开光的12岁等身像请进了西藏,从此佛教在西藏逐渐兴起。藏傳佛教對藏民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在藏区形成的主要宗教派别,为广大虔诚的藏民所信奉。到11 世紀中中期以後 , 各派别形成, 相繼有宁玛派(红派)、萨迦派 (花教)、噶举派(白教)、格鲁派(黄教)、噶当派等各教派,各有其教义思想、习学方法和修持重点。

藏族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的古老民族,以游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徙。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和苯教,现以藏传佛教为主。藏族穿藏袍,住帐篷,食物以牛羊肉、糌粑、青稞面为主,交通方便的地方以大米、小麦为主食。藏族藏传佛教文化非常发达,其生活方式以佛教信仰为中心,乐善好施。藏族人民热情好客,豪迈粗放,有独特的歌舞艺术。

(1 )“宁玛”派 ( 紅教)

是藏语的音译,意为古、旧 , 这一派是藏地密宗中的“旧”派。宁玛派, 形成於11 世紀 , 是藏传佛教中最早的一個派別。它是始祖莲华生大士所创立的宗派,俗称“红教” (由于该派僧人穿红色僧衣) 。莲花生在调和西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矛盾,使佛苯有机地相互融合方面,在确立佛教在西藏文化中的正统地位,规定西藏佛教的性质,促进西藏佛教密教化的程度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宁玛派尊为始祖,在整个西藏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所谓“旧”是指西藏前弘期佛教相對後弘期佛教而言 - 所奉行的教法渊源流长,基本上继承了公元八世纪吐蕃时期由莲花生、无垢友、贝惹杂纳等传下来的密法、修行方式和咒语咒术等。早期宁玛派的特点是采取密秘单传,信徒分散,没有寺院及僧团,其教徒可从事生产,可娶妻生子。

宁玛派不像萨迦、噶举和格鲁派等其他大教派,从一开始就有一个中心寺院,也没有采取由一个家族和地方势力联合经营的方式,尤其在其创立发展的早期,没有形成比较强大的寺院集团势力。多吉扎寺是宁玛派在西藏的第一座大寺,被看成是“宁玛派的祖庭”, 位于贡嘎县境内,建于1598年,专宏“北蒇”系统的密法。

修习"大圆满枝"是宁玛派的特征。"大圆满法"的意思是说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具"先前离垢之智"、"自然智慧、灵明空寂心",智即是佛性、觉性。人如果认识了它,就可以得到解脱并成佛;不认识它,则是生死轮回,是众生,即为"迷即众生,悟即圣佛"。宁玛派"大圆满法"思想的理论,来源于印度佛教的如来藏佛性学说。

在西藏拉薩布逹拉宮內的持明殿(仁僧拉康)有主供藏传佛教宁玛派祖师莲花生银铸塑像,其东侧为8尊莲花生传承祖师塑像,西侧8尊为莲花生的八种变身塑像。



桑耶寺莲花生塑像

(2) 薩迦派 ( 花教 )

藏语“萨迦”意为“白土”,因该派主寺为建在后藏一片灰白色土质上的“萨迦寺”而得名, 是藏传佛教中有较大影响的教派。因萨迦寺围墙上塗有象徵文殊 , 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红. 白. 黑三色花纹,故此派又被称为“花教”。从13世纪中叶到14世纪中叶的100多年间,该派在西藏地方占据统治地位,并在元朝的支持下建立萨迦地方政权,管理全藏事务。

萨迎派始創於 1073年,首创人是贡却杰布 (1034 -1102 ),他是吐蓄贵族昆氏家族中最早剃度出家的"七觉士"之一的後裔。後來在萨迎四祖萨迎班智达•贡噶坚赞 ( 1182-1251) 的努力下,西藏地方正式归人中国版图,成为元朝的行政单位之一。萨迎五祖罗追坚赞(1235-1280) 是萨班•贡噶坚赞的侄子,从小聪慧,故称 "八思巴"(圣者之意)。他曾为忽必烈灌顶,并奉旨创蒙古新字,掌管"天下释教",先后被元王室封为"帝师"、"国师"和"大宝法王",显赫一时。

萨迦派的教义思想与其它派别不同的是"道果"见。"道果"法说心性是万物的最高本体,心性回复明净的本来面貌后,就能彻底见一切皆空的真谛,达到明空无执、明空双融的境界。对血统和法统的传承都比较重视。

(3) 噶舉派 (白教)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的宗派之一。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语,而“举”字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可理解为教授传承。噶举派注重密法的修习,而修习密法又必须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的途径。另外,由于噶举始創僧人瑪爾巴和米拉日巴在修法的都穿白色的僧裙 , 後人学者俗稱“白教”。

是11世纪形成的以密宗为主的大派别,支系繁杂,僧徒众多,且下属的宗教政府势力曾先後两度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对藏传佛教乃至藏区社会影响很大。噶举派一开始就形成两个派系:香巴噶举和达波噶举。

噶举派虽然支派很多,但他们所尊奉的教义思想基本上都是 "大手印法"。 "大手印法" 是噶举派的特殊教法。"手" 是空性智慧的意思,"印"是从轮回中解脱的意思。其中心意思是讲大手印是一种本体境界,这个本体境界从无始以来就是清净、无为的,故它无须修持,无须观照,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便解脱成佛了。

大手印法”和“大阿底瑜伽”是噶举派的主要修炼法。“大手印”是具有瑜伽气功修炼的东方宗教特色的禅法,教人调息(控制呼吸、心跳)、调心(止妄作观、调伏烦恼)获得延年益寿、身安道隆的功效。“大阿底瑜伽”则是无上瑜伽怛特罗的一种密宗修法。因藏传佛教密宗各派都有各自的修法,除噶举派的“大手印法”外,还有宁玛派的“大圆满法”;噶当派的阿底峡“灯论”法,萨迦派的“道果法”。

噶举派作为藏传佛教宗派中系最多的重要宗派,拥有众多的寺院和僧侣。目前,噶举派寺院遍及整个藏族地区。从时间上看,噶举派寺院的正式建立与宁玛派寺院相比,大约晚三百多年。因为噶举派的寺院是随着该宗派的形成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其具体时间在藏传佛教“后弘期”内由达波拉杰于1121年创建岗布寺为开端。之后,随着噶举派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由于噶举派内部的分支派别不断产生,致使噶举派寺院遍及整个藏族地区,诸如中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藏族地区均有数量不等的噶举派寺院。

根据最新资料,目前中国藏族地区共有366座噶举派寺院,从数量上排在格鲁派和宁玛派之后而居第三位。从地区的分布情况来看,西藏自治区为最多,共有217座; 其次为青海省,共有101座寺院;第三为四川省,有43座寺院;云南省有5座寺院。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噶举派的势力在藏族地区已逐渐萎缩了,尤其在明末清初随着格鲁派的形成及其日益壮大,使噶举举派在藏族地区的影响力急剧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格鲁派对噶举派寺院采取了兼并改宗的强硬措施,致使噶举派寺院锐减,削弱了噶举派在藏族地区拥有的强大势力。

(4) 格魯派 ( 黃教 )

格鲁,藏语意為善戒律,因宗喀巴强调恪守戒律而得名。始創於1409 年, 是15 世紀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宗教改革家宗喀巴•洛桑札巴(1357——1419年);在推行宗教改革過程中形成的 , 也是藏傳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個教派。

宗喀巴是藏族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不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而且是佛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宗教改革家。格鲁派是經宗喀巴大师在十五世紀噶当派的教义基础上,对其它教派进行改革后所创立的。宗喀巴广拜名师,博学多闻,在吸取了噶当派教义精神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对显密教的独到见解,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他针对佛教界出现的弊端,以宣传戒律、创建著名的甘丹寺 、举行傳召大法会、著书立说等活动来宣传他的佛学思想。 由於宗喀巴及其追隨者戴黄色僧帽,故又稱為黄教。

宗喀巴在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体系后,发动了一场宗教改革并取得成功,又与弟子先後在拉萨建成规模宏大的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作為重要的傳法据点。格鲁派广收门徒,外出传经并举办大法会,以擴大社会影響;廣结善缘,和各地封建领主以及明朝中央政府联系,争取得到廣泛的支持和赞助。

经过他和弟子甲曹杰、克珠 (即一世班禅 )、根敦珠巴 ( 即一世达赖 ) 等人的努力,终于建立起稳定的僧侣集团、寺庙经济实力和全藏的寺庙网络,继而普遍采用活佛转世制度以继承它的法嗣 ; 从五世达赖喇嘛扩建并驻锡布达拉宫以来,格鲁派在藏地成为影响最大的派别。何況在清朝中央政府支持下,取得了在全藏区的统治地位,强化了在西藏地区的政教合一制度,建立起西藏地方政府、掌管西藏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后,其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才告以结束。

他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是对显密宗的系统论述,代表了宗喀巴佛学思想体系。宗喀巴圆寂之后,他的众多弟子在各地纷纷建寺,势力逐渐扩大,并渐次由西藏传到四川、青海、甘肃、蒙古等地,并一直延续至今。

西藏格鲁派寺院有殿必供的该教护法神「大威德金刚」,即人们熟悉的那尊牛首、人身、金刚怒勃,足踏黄牛,牛踩一男人体的忿怒明王形象,据称它「有优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但可一望而知,这类形象的渊源出处,该是印度教中性力崇拜观念的衍生与再造。

(三) 東巴教

中国纳西族固有的宗教。其形成发展过程受到本教和藏传佛教的影响,东巴教以丁巴什罗(亦称东巴什罗、东巴萨勒)为祖师 。据称其携带99部经书和360名门徒来到今云南中甸县三坝白地村“灵洞”传教,白地村成为东巴教圣地。东巴教巫师称东巴,原为父子传承,后出现师徒传授。

东巴教的经典为东巴经,系东巴用图画和象形文字写成,内容多属宗教神话、历史故事及占卜方法等,据初步整理计有经文1134种,分为30类。东巴教的主要祭典有

• 祭天(夏历正月初四、五或初七、八),
• 祭龙王、山神(夏历二月初八),
• 驱鬼(夏历十月),
• 求寿祭仪(夏历正月)等;
• 丧葬仪式也是东巴教的一项重要仪式。


东巴经

茶馬古道已成為歷史, 川藏, 滇藏公路已取代了過去蜿蜒伸展在大山 , 河谷, 汽
車代替了馱馬。上千年的歲月流轉使茶馬古道積聚了無與倫比的文化寶藏。

 

 

 

 

 

 

免責聲名| 個人資料|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