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登入 聯絡我們
本頁 | 有關服務隊 | 四十週年 | 隊友動態 | 網站地圖
昔日文章 | 最新文章 | 環境生態 | 社會時事 | 特刊 | 網站介绍 | 興趣切磋 | 生活素質 | 文化探索

 

文化探索

文化節目
文化旅游
文化城址
認識文物
少數民族
有關文化
文化網址

 

 

 

古碉樓 - 守護士地防止外人入侵 區仕美資料整理

丹巴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東部,距成都348公里,總人口5萬8000人,其中藏族人佔全縣總人數57%。丹巴是嘉絨藏族地區古碉樓最集中、數量最多的地方,據說在明代至清中葉全盛時期,有近萬座碉樓,因此有「千碉之國」的美譽。


中國四川丹巴素有「千碉之國」稱譽,全縣都有碉樓分佈

據說丹巴古碉群始建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當時的丹巴人為了守護士地,防止外人入侵,於是以山石、泥、麻筋和木等原始建築材料,建成一座座戰鬥居住兩用的碉樓。碉樓非常堅固,有很高的攻防作用。清乾隆年間,朝廷曾二次出兵大小金川,以征討欲擴張勢力的土司,雖然最終獲勝,但也損兵折將,傷亡嚴重。究其原因,除戰略失誤外,亦由於嘉絨人的驍勇善戰,加上大小金川的地勢險要及碉樓堅固,實難於瞬間攻陷。

碉樓可分為家碉及寨碉兩種 – 家碉以一戶人家為單位修建的碉,建於自家的房前屋後,或者與住房連為一體,一般不會太高,主要用作儲物室。寨碉則以部落或村寨為單位修建的碉,主要用作保衛整個部落或村寨,所以建築比較高大。



歷史上的古碉王國:大金河畔的藏式碉樓

丹巴的碉樓一般有四角、亦有五角、六角、八角甚至十三角,高度也由從10米至35米不等。碉樓外牆光滑,角如刀鋒,巍然屹立,尤如一位大將軍,守衛疆土。碉角愈多,工藝就愈考究,難度也愈高。所以十三角碉樓是碉樓中的極品,就像「十三」這個數目字,或許在西方人眼中是個不祥的數字,但對嘉絨藏族人則是一個極數,它代表一種至高無上的權威,具有神聖的宗教內涵。

當地藏人說,這是利用一種螺旋狀的工具往上運,因為施工困難,一年僅建一層! 碉樓內部,主體結構全都用片石搭建,每隔一公尺有一根木條作支撐,牆上還有為了防禦敵人所設的箭眼,是射箭用的。 古人設想真周到,這碉樓的最底層有水缸和糧倉,好儲備戰時的飲水與食物,水缸一旁還有一個奇特的小方洞,以前打仗的軍器藏在裡面,外面還有門,現在還看得出來有封過的痕跡。

梅窩,古稱梅蔚,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的東南部,地區行政上屬於離島區。當地環境優美,為香港的一個郊遊度假的好去處。

梅窩位於大嶼山的東岸,共有九村,分別為:涌口、鹿地塘、大地塘、白銀鄉 (包括梅窩舊村)、黃公田、大蠔、白芒、牛牯塱及萬角咀,全由梅窩鄉事委員會管理。梅窩的得名,因該地為群山環抱,中間低陷平坦如窩;區內的白銀鄉、梅窩舊村、大地塘、鹿地塘及涌口五村的位置,尤如五瓣的梅花,故有梅窩之稱。

近年考古學者在萬角咀發掘得甚多的石器時代遺物,可見梅窩地區在史前時代便有人類活動。明代,更出現聚落,稱「梅窠村」。居民曾在清初遷界時遷往內地,復界後始返回原地居住。清代乾、嘉年間,由外地遷入的居民日多。

梅窩在清代期間,曾處於重要的戰略位置,清代政府曾在梅窩設置梅窩汛,有數名清兵駐守。此外,梅窩在清代期間經常屢受海盜威脅,多條村落也設有更樓 (瞭望台),以防止海盜入侵,現時仍然保留的更樓有三個。


梅窩涌口古更樓 – 建造於五. 六十年前, 是為監視海盜, 防範入侵


袁氏大屋
袁氏大屋,又名「餘德利圍」,位於橋頭村,該大屋由袁華照建成。袁氏大約在八十年前由廣東的增城到港,於橋頭村建屋立業,以農耕及飼養家禽為生,擁有不少的土地。


袁氏大屋以花崗石築砌成,與更樓連在一起,四面有濠環繞,起防範盜賊及瞭望監視的作用;據說該屋主人袁華照在抗日期間曾是游擊隊的司令。該屋現時已甚荒廢,部份用作飼養家禽,部份則為工人的宿舍 (該屋業主現經營銀城、銀景渡假屋);屋主則於圍內另建一屋居住。該屋仍存有大炮一台。據說是從船上取下來者。

袁氏大屋是一個頗具中國傳統特色,集合日常生活、防禦外敵功能的一幢建築物,該大宅為袁華照,一位抗日期間的游擊司令擁有。該大宅位於大地塘村,以花岡石築成,與更樓(瞭望台)連接在一起,四面被河流環繞,該大屋四周有多條小橋與外界連接,這些均是用作防止海盜入侵,因此袁氏大屋儼如一幢小型古堡,頗具特色。

除袁氏大屋外,梅窩保留了兩座類似的更樓建築物,位於鹿地塘及蝴蝶山。

 

洪聖古廟


洪聖,據謂本名洪熙,唐代的廣利刺史,以廉貞聞;倡讀天文、地理、數學各科,立氣像台,以觀天候,漁民商旅賴之。後以辛勞早逝,士人惜之,上表皇帝述其功業,洪熙於是被追封為廣利洪聖大王,嗣後沿海士庶建廟祀之。相傳洪聖死後英靈不滅,屢拯民於災難之中。

另一種說法是:洪聖為南海神,海彊漁民首奉為神明,已信仰數千年之久。後漸播於內陸,帝皇亦禮敬之。第一所南海神廟建於公元六世紀末建於廣東番禺。唐玄宗冊尊南海神為廣利王,廣建廟宇而尊崇之。洪聖古廟從前位於今日的銀礦灣酒店附近,佔地1200平方呎,從其門前石額的記載可知,該廟於道光二十三年 (1843年) 曾予重修,至於其初創的年日已不可考。該廟曾因日久失修而倒塌,梅窩鄉事會為了保存這歷史性的古廟及維繫鄉民的信仰,於1974年成立梅窩廟宇管理委員會,推動廟宇的重建工作。後理民府撥出涌口運動場的地方 (現址) 予以重建,該廟於1991年動工,1992年正式開幕。

 

 
免責聲名| 個人資料|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