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登入 聯絡我們
本頁 | 有關服務隊 | 四十週年 | 隊友動態 | 網站地圖
昔日文章 | 最新文章 | 環境生態 | 社會時事 | 特刊 | 網站介绍 | 興趣切磋 | 生活素質 | 文化探索
文化節目 文化旅游 文化城址 認識文物 少數民族 有關文化 文化網址

 

 



 

 

 

王羲之书法
http://www2.beareyes.com.cn/bbs/pc006/221.htm

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 , 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乐颜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行草书传世墨宝有《寒切贴》、《姨母帖》、《初月帖》等十余种。这些墨宝虽然是唐人双勾廓填摹本,但也都不失为难得的珍品。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只有二十四个字,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 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 被认为是王献之的真迹,是上博的镇馆之宝。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从文学的角度,它文字优美,情感旷达闲逸,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从书法的角度,它被誉为法贴之冠,被各代名家悉心钻研。
《丧乱帖》是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全帖共8行字,反映了丧乱时期王羲之痛苦不安的情绪。不少专家认为,它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远胜于《兰亭序》。


王羲之出身显贵,家族里的长辈王敦、王导都是权倾一时的显贵,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伯父王廙曾经是晋明帝少年时代的绘画老师,据史书记载“工书画,善音乐、射御、博弈、杂伎”,父亲王旷在晋室渡江的过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功当不在王导之下”。王羲之生活在这样一个地位显赫的贵族家族中,却没有因此变成一个纨绔子弟,他勤奋好学,锐意进取,很早就显示出了不凡的气质。据说他13岁时去拜访礼部尚书周顗,当时周府正要宴客,宾朋满座,周顗在交谈中敏锐地感到眼前这位少年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在众多客人尚未动箸之前,首先请王羲之品尝了席上最名贵的菜肴——炙牛心,这一特殊礼遇使得王羲之从此声名大噪。

即使在人才济济的同辈族人中,王羲之也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气度,众所周知的典故“坦腹东床”就是明证。《世说新语》里说“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其翩翩风姿跃然纸上。

表面上看王羲之已经拥有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生活该是十分惬意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两晋交替之际战火绵延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南渡之后的东晋朝廷里更是充斥着政治斗争的血雨腥风,王羲之耳濡目染之下很可能对惨烈的政治斗争深恶痛绝,更不想卷入其中,可还是免不了以秘书郎的职位开始仕宦生涯。他信奉道家,崇尚自由无羁的山野生活;同时也接受过正规的儒家教育,内心深处依然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治世理想,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日渐败坏的现实政治面前越发显得不可调和,最后终于以辞官了事。

《丧乱帖》写的是因先墓遭战火荼毒而心痛不已,但谁能说这样的心痛不也同时包含着对乱世以及挣扎在这乱世中的自己的心痛呢。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这篇短札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一封信,想来他在落笔的时候不会想到要将之流传后世永作垂范,所以运转自如,无拘无束,字体由行入草一气呵成,从“羲之顿首”的凝重端严到“不知何言”的草草几不可辨,感情波动一览无余。

《二谢帖》和《得示帖》《丧乱帖》连成一纸,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草书。现藏日本帝室。
释文 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被日本尊为国宝的王羲之作品《丧乱帖》

王羲之的书迹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消散湮灭,即使是存世的摹本也为数不多,流传过程更加模糊不清。现藏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的《丧乱帖》是唐代内府的双钩填墨摹本,纸张的右端钤有日本桓武天皇(737-806)的“延历敕定”朱文印,据推断应该是奈良时期由遣唐使传入日本的,原帖为卷子,现在改装为轴,是“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三通尺牍的合装。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墨林快事》评其书曰:“笔画劲利,态致萧辣,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

图片说明:

《国宝 鸭头丸帖》王献之

鸭头丸帖 王献之行草书。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全帖用墨枯润有致。《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合称“三希”,意即希世珍宝, 现藏故宫博物院。《中秋帖》行书,共22字释文:

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
何然胜人何庆
等大军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叙为最极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右军宦游
山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饮酒赋诗,由他以特
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乘兴而书写了一篇序,记序盛会,共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二十个“之”字
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之誉。

《兰亭序》全文[图]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录势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起。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寒切帖


《寒切帖》纸本  现藏天津巿艺术博物馆
帖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 唐人勾填本,有乌丝栏。草书五行,五十字。卷尾有董其昌、娄坚题记。此帖宋代曾入绍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明韩世能、王锡爵,清王时敏等递藏,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书法艺术珍品。

其中“谢司马”应为谢安。谢安为王羲之至友。谢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为桓温西司马,时41岁。此信应写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王羲之逝世。因此,此书应是王羲之晚年书写。 此帖书体遒勁妍润 ,沉著流動,写时好像毫不费力,体现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正如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所以能够“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快雪时晴帖

行书 《快雪时晴帖》纸本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当今存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此帖以“羲之顿首”四字行草开头,以“山阴张候”行楷结尾,此帖笔法雍容古雅,圆浑妍媚,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流利秀美。

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 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

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1949年,国民党军队在内战中败北,退踞台湾时除带走了大量黄金以外,还包括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例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如今“三希”《伯远帖》、《中秋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唯独“一希”《快雪时晴帖》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故“三希”尚未聚首,


姨母帖


伯远帖

《伯远帖》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 行书,5行共47字。


免責聲名| 個人資料|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