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程介明文章

另類的發展 另類的教育
程介明
《信報》《教育評論》 (11/12/02)

上兩周提到台東的發展,在NGO公益平台基金會的推動下,以另類的思路,塑造另類的旅遊,既可以發展經濟,又不致糟蹋了的當地的天然資源和文化財產。
關鍵的問題是:誰來實踐這樣的發展?在台東就聽說,公益平台準備接管一所學校,改造成為培養當地青年的場所。也匆匆地簡略看過那所學校。剛好嚴長壽經過香港,有機會詳細了解他的想法。下面是我自己消化以後悟出來的理解,若有錯誤,與“嚴總裁”無關。

台灣在六十、七十年代,經濟不發達、教育也不發達,政治前途又不明朗,因此年青人都紛紛往外國跑;主要是往美國升學。很多人就不回來了,這就是出名的台灣“人才外流”。那時候的青年人,向上心、進取心很強;因為靠不得別人;在美國唸書,也是靠自己的雙手在餐館打工養活自己。這批人不少成為了科學家、教授。後來一有機會,他們就成為回台灣發展的生力軍,也就促成了八十年代台灣經濟起飛。這也是國際文獻上說的,brain-drain變成brain-bank(人才儲備)的典型例子。

但是這已經是歷史。今天的台灣,經濟很發達,社會其實也很穩定;加上沒有了“戒嚴”時期的政治恐怖,照道理年青人應該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實際上,雖然一方面有不少的有志氣、有道德、有創意的年青人,但是不少的青年人但求安穩,不事進取。最讓人吃驚的是許多青年人爭著考公務員。希望進入公務員系統,就一勞永逸,平穩度過一生;很多家長也支持孩子,連續四年、五年考公務員。而考公務員,主要還是背書記標準答案。

這種情況下,學校教育也受到牽連。台灣的學校教育,基本上比較傳統。雖然因此保存了許多中國社會的美德,但是在辦學和教學方面比較保守。台灣其實不乏教育創新的個案;但是總體來說,也許不是一種更新改革的氣氛。而高等教育供過於求,本來完全可以是大優勢,反而也助長了中小學的不重進取。嚴長壽寫了一本書,《教育應該不一樣》,就是對台灣教育的尖刻批評;很快就暢銷、再版。

嚴長壽在書中認為,文化是台灣的重要資產。如何讓年青人繼承和發揚這份資產,是台灣也是年青人的未來(大意)。這種看法,如上周所論,其實是超越了社會發展的純經濟話語,希望回答:“繁華了,又如何?”這個世紀大問題。

在這個框架裡面,台東就成了很好的一個起點(這點可是我的推論)。一方面,台東有豐富的文化資源,而且很大一部分還沒有受到侵蝕和污染;公益平台推動的文化旅遊,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另一方面,台東的孩子,尤其是原住民的子女,在台灣的教育系統裡面沒有出路;他們上大學的機會不大,就業機會也不多;但又不願留在家鄉,就在城市裡作困獸鬥。
我的理解,這個學校的遠景,是讓當地的孩子,能夠沉浸在當地豐裕的文化裡面,成為當地文化的代表;他們並且能夠充分懂得如何發揚文化的優勢,既成為他們生活的所倚,也成為當地社會發展的生命線。如此看,前兩周本欄提到的原住民藝術、多姿多彩的廚藝飲食、不拘一格的民宿、就構成了一幅很有生命力的景象。

因此,我的想像,這所學校裡面,將來學生的生活,將會是包括幾個方面。一是基礎的知識,當然是語言、數學;二是文化藝術,興許每個學生都會掌握一到兩樣專長,歌唱、舞蹈、美術、廚藝、演說、戲劇、寫作,以及表演藝術的基本能力;三是有關創意與設計的發揮的空間(大概不應該叫“培訓”);四是應該也會有活潑的歷史、地理、社會學甚至人類學的元素;五是基本的營商、財務與投資的基本策略;六是有充分的空間,讓學生自治。一切都是未來生活的語言,都是通過經歷來學習。

公益平台還準備把這所學校辦成雙語學校,也就是學生有比較高的英語水平。這也是針對台灣學校一般的英語學習效果低下。在中國內地,常常有少數民族學英語比漢族學得好,還沒有探索台東的原住民是否也有同樣的特徵。不管如何,掌握英語是這些青年的前途的關鍵。我的經驗,學好語言完全是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的設計問題,而不是學生的能力問題。假如這所學校有一個比較全面的雙語使用的設計,十二年的時間,學生的英文完全可以勝過大城市的學校。

但是以上都只是屬於知識與技能的範疇。這些青年要能夠在社會立足,而且在社會上能夠不斷上進,並且在未來的社會不斷開發前路,就有必要超越知識與技能,要在社會意識、個人品格方面都有一定的風格。否則,也會難以持久地走在社會的前沿。可以設想,這所學校的學生,一開始就會融入社會,他們的所學、都會是社會的現實;所創,也是貢獻予社會;而不是純粹校園裡面的空談或者是虛擬。這也是最有效的學習。

不管如何,這所學校,應該是年青人學習面對未來、學習掌握未來、學習改變命運的。學校裡面的一切,都應該是圍繞著學生的學習經歷。因此,我對於把這些稱為“職業培訓”很有保留, 因為容易與傳統的“職業教育”混淆在一起。

這次訪問,有一位陪了我們一段路的阿美族青年,可以說是一個優秀的例子。這位青年,剛念完高中,需要當兵。他跟我說,現在要進大學不難,但是他願意跟隨公益平台實際工作一段時間。他很沉默,但是深談起來頗有見地。別看他好像盡是幹些雜活,他還是“Paw-Paw”鼓樂隊的領舞者,跳起舞來很有風格。聽說他還有一點領導能力。這樣的青年,只要好學,一定有前途。

像公益平台在台東打算辦的這所學校,其實值得各方面的注意。因為她打算達到的目標,是從整體上、以長遠的眼光,來幫助年青人掌握自己的前途。而這些年青人,是原來的傳統的教育制度打算鄙棄的。要是這所學校成功的話,就是打破了教育制度的制約,走出了教育的新天地。而這種新的教育,又會為社會的發展帶來清新而實際的前景。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