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1963-1972

這網頁是敘述在六十年前一群大專學生服務鄉村社群的記錄。

 


 

《大路》選輯之一

《大路》精選──服務隊精神與發展路向

服務隊精神剪影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1963年12月成立至1973年1月解散;下文簡稱「服務隊」)創隊的理念,本於大專學生社會意識的覺醒及改善社會問題的願望。他們主以工作營的方式為窮鄉僻壤的居民修橋築路,組織不同類型的文化活動,將文化知識帶給鄉童,以示對困苦人士的同情和關懷。服務隊強調體力勞動的服務方式,以及關注國家民族和社會問題的意識,在六、七十年代的專上學生組織中別樹一幟。

服務隊員所秉持的服務精神和信念,藏着一份坦蕩、真誠,且具時代氣息的赤子情懷。回顧服務隊年刊《大路》刊載的文章,不同時期的隊員對於服務的意義,都作出深層的思考和探索。貫穿其中的相信是服務隊在草創階段(西貢坳時期;具體內容見隊史專文)確立的服務精神,還有其後在隊中根植滋長的向善意識。

西貢坳精神

以體力勞動的方式服務社會,為服務隊活動的一大特質;講求以堅毅不屈的意志為貧苦人士服務的精神,為服務隊理念的根本。這種服務信念和態度的形成,源於1963年秋冬期間來自不同院校的大專學生,義助被迫徙置西貢坳的居民的經歷。學生們在貧瘠險峭的舊山墳地上,為居民修路築房基,在艱苦困頓的環境中發揮團結的精神,互助互勉,合力尋求辦法解決問題。他們以體力勞動的方式鍛鍊自己,以熱誠、認真和不畏勞苦的態度堅持完成工程,在工作過程中建立起一種嚴謹堅毅,且願意為服務而犧牲的精神。這種服務精神正是服務隊從無到有的精神基石,為日後隊員所稱之「西貢坳精神」。

六十年代初期,服務隊在大專學界是一個非常「先進」的組織。西貢坳義助居民的行動,打破了過去大專學生被動和不關心社會事務的形象,而以體力勞動的方式幫助貧苦人士的成效,扭轉了不少大專學生對服務社會的看法,吸引了不少關心社會的學生參加。服務隊成立初期,本着以實際行動服務社會為依歸的宗旨,以踏實的方式尋找服務的意義,讓隊員能夠從勞動工作中得到感悟,獲取心靈上的洗滌。服務隊工作營熱熾的服務氣氛,通過辛勞工作和團結力量達成的工作成果,不僅有助改善受惠者的生活,亦為一眾施予者在成長路上帶來啟發。早期的《大路》刊載了不少以工作營為主題的文章,這些文章所載的點滴,充分展現出參加者對服務隊精神的認同感,揭示了工作營與服務隊精神建立的關係。

〈談服務隊的精神與作風〉(1964)
「記得林福孫牧師在臨別贈言中,曾提到服務隊的精神像一堆火。我們全隊同學,定當歇心盡力,維持這堆神聖的火焰,使不斷發出光輝與熱力,更希望希更多的同學,來參加我們的隊伍,使服務隊的火花從西貢坳、流浮山、官塘,一直漫延到大涯海角;讓窮苦的人們,都感受到這火焰的溫暧、光輝以及愉快。」

〈三年來的服務隊〉(1966)
「回溯過去三年,服務隊做過的工作仍然是相當微小,也並不一定給人很大的益處,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件工作背後所代表的都是人與人間一種愛的互感。還有一件差堪告慰的事,就是我們的力量雖然微小,但這服務的種子,總算因每一個人的努力,發芽生根,而且產生了影響,得到了附和,我們一直堅持着的體力勞動,香港政府社會福利署及其他團體也都響應我們,辦起工作營來……我們相信,只要能堅持下去,只要我們的行動真的能證實工作的價值,一定會得到好的響應,發生更大的效果。」        
善的精神.善的家

西貢坳徙置事件喚起的不單是大專學生的社會意識,他們對服務工作的熱誠,以及對周邊事物的關懷,實質上是內心的一種覺醒。服務隊的西貢坳精神,建基於隊員救助貧苦和改善社會的心願。這種服務精神初以工作營的方式延傳,其後再通過新成員的加入,舉辦不同形式的服務工作而逐步深化。

至六十年代中後期,著重體力勞動的工作營仍是隊主要的服務方式,不過,工作營的成效已因社會環境的轉變而漸減,服務隊的參加人數遞減,一度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六六年刊中〈從黑暗中摸索〉一文,作者指出發展近三年的服務隊正處於「摸索在黑暗裡,成長在風雨中」的情況,並以史懷哲醫生到非洲服務的例子,探尋隊的服務理念所在,最能道出隊員在探索服務意義過程中,所面對的疑惑和挑戰。其時隊中開始試行不同的方式服務社會,並對服務隊的發展方向和服務精神的本質作出檢討。〈潘神死了〉(1965)和〈服務隊的理想和存在價值〉(1966)二文對服務意義的分析,標誌着西貢坳精神在服務隊步入發展階段後的蛻變和昇華。

〈潘神死了〉(1965)
「服務隊轟轟烈烈的時代過去,也許再不會有『西貢坳時代』的大團結,再不會有那時候的龐大陣容,那一切都完蛋了,可是,隊的崇高的特質『向善的精神』,卻留存下來了,這個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建築起來的美德,在忠實的隊員心中,已經扎起了堅強的根基,並且要更深的發展下去。」

〈服務隊的理想及存在價值〉(1966)
「服務隊正就是一個培養醞釀服務他人意識的組織。同學們參加其中工作,得到啟發,又彼此勉勵,精神上都共通着向善的精神,這才是隊旨所謂『聯絡同學』的目的。」

西貢坳時期播下的善的種子,此時正在隊中萌芽和茁壯成長。除了到僻壤舉辦服務活動和工作營外,隊員對其它社會問題亦漸表關注,更有隊員在課餘自組讀書會,學習和討論歷史和國事等等,在隊中凝聚了研討問題的風氣。服務隊獨特的組織和活動方式,曾一度被外界誤解為左傾團體,而左派人士則視隊為改良主義的產物。服務隊實是一個沒有宗教和政治立場的組織,故能容納了不同立場的同學於隊中。為確定隊的發展方向和存在意義,隊員對埋藏在西貢坳精神中的特質,以及崇尚服務的美德加以反思,傾向以純樸而不涉政治的「向善精神」,理解服務隊精神的本質。〈善的家〉(1967)和〈向善.抽象〉(1967)二文正是此論題的代表作。向善意識構成了服務隊精神的根本,對隊的發展和定位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善的家〉(1967)
「當前,服務隊要從沉重的功課,經濟和情緒壓迫中,將每位富理想的青年,超脫出來去切實認識社會,塑造向善的人生觀和奉獻的精神……我們深信只要大家互相扶持和鼓勵能蔚成家庭的溫暖,隊的崇高精神就能將每顆向善的心,緊緊地串連起來!」

〈向善,抽象?〉(1967)
「許多同學感到向善的空泛,就因未能看到『向善』與『盡量奉獻』的相輔性。不錯,只高談『向善』而缺乏『無條件奉獻』確是空泛,但兩者配合起來,向善人生觀便是極具體的理想了!它足以推動任何的改革和建設,充實任何真正為人的因時地而異的事業。」

在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世界各地的社會運動此起彼落,文化大革命、六七暴動、保釣運動和各種社會工潮,還有席捲歐、美、日等地的學生運動等, 紛紛激發起各地大專學生的社會意識。面對社會環境的轉變,服務隊的發展方向亦作出了調整。工作營雖仍是服務隊的工作傳統,但是以體力勞動為主位的服務精神已見淡化。此時期隊員提倡重新認識服務社會的概念,認為應該加強隊員在學習和思考上的訓練,以助了解當時的社會問題,達到服務社會和關心國家的目的。此時期《大路》的文章多重於檢討隊的發展路向,如〈寄語──試談隊的存在和前途〉(1970)、〈從八年歷史看隊的發展〉(1971)、〈生命的延續〉(1971)和〈為什麼走在一起〉(1972)等等,分別以不同的身分角色和觀點,釐定服務隊的精神和存在價值。

服務隊發展後期的理念和動力,可理解為西貢坳和向善精神的變奏,隊員將服務意義擴展至認識社會和世界層面的覺醒意識,嘗試以體力勞動以外的方式,實踐對社會責任的承擔。

〈從八年歷史看隊的發展〉(1971)
「一方面努力去保持一向所標榜的勤勞、樸素及努力拋去知識分子的驕傲,而同時努力去認識世界歷史的趨勢,認知和承擔一個中國人在香港對自己、對同胞的責任……將工作營的意義放在使同學從實際行動到理論的認識,不比以前注重工程的大小和成果,而是注意在營中培養一種坦誠的民主討論氣氛,使同學有機會從不同角度討論和認識香港、中國以及世界的變動。」

            服務隊是大專學生社會意識覺醒的一個時代印記,他們敢於走出象牙塔,以不畏勞苦的精神奉獻和鍛鍊自己,讓由衷的向善意識驅使自己走進貧苦的角落,通過服務隊的工作尋找服務的意義。彈指五十年過去,服務隊踏進七十年代後在火紅的學生運動時代開展之時終結。《大路》刻劃了隊的發展歷程,突顯出服務隊精神的要義,同時更展現出一個時代的年青人,探索、實踐和承擔自身和社會責任的方式。

《大路》精選──服務隊精神與發展路向

 

年份

題目

頁數

1

1964

談服務隊的精神與作風

26-27

2

1965

潘神死了

25-26

3

1966

三年來的服務隊

10-11

 4

1966

從黑暗中摸索

36-37

5

1966

服務隊的理想及存在價值

46-47

6

1967

善的家

23

7

1967

向善.抽象?

28

8

1968

生活、讀書、思想、在隊

32

9

1968

兒不肖

35

10

1969

老大哥寄語──六年來的回顧與感受

22-23

11

1970

北美歸鴻

28

12

1970

寄語──試談隊的存在和前途

38-39

 13

1971

從八年歷史看隊的發展

47-48

 14

1971

生命的延續

58

 15

1972

為什麼走在一起

51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